文學會消亡嗎:學術前沿沉思錄

一、文藝學百年(上) 二、文藝學百年(下) 三、價值美學(上)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山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月1日)
平裝: 266頁
開本: 16開
ISBN: 7306024833
條形碼: 9787306024831
商品尺寸: 23.9 x 16.9 x 1.1 cm
商品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杜書瀛,193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為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文學原理創作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 989年初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再版)、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論藝術典型》(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論藝術特性》(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文藝創作美學綱要》(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主編有《中國二十世紀文藝學學術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文藝美學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8年再版)、《新時期文學與道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譯著有《滑稽與笑的問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

內容簡介

在電子媒介時代(或曰電信技術王國時代、全球化時代等等),文學藝術及整個學術受到巨大衝擊。20世紀末21世紀初,更有一個令人吃驚的命題傳到中國來:“文學的時代將不復存在”、“文學將要終結”、甚至連哲學、精神分析學也“在劫難逃”(見美國著名學者J.希利斯。米勒教授2000年秋在北京召開的“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此發言後來以《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為題,發表在2001 年第1期《文學評論》上),似平文學以及哲學等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於是近幾年中國學術界有許多新的學術前沿問題倍受關注,並且引起熱烈爭論,如:電子媒介時代給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電信技術王國”使人們在生產方式和內容、生活方式和內容、思維方式和內容、感情方式和內容、感受方式和內容等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全球化面前學術如何發展?文學會不會消亡?“ 生活審美化、審美生活化”是否導致藝術與生活合一?文藝與生活還有沒有邊界?文藝學向何處去?等等。
《文學會消亡嗎——學術前沿沉思錄》正是在關注和研究這些(以及其他相關的)前沿問題的基礎上,對美學界、哲學界、文藝界熱切關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為“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這是當前文藝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它要追問的是當下的電子媒介時代文學會不會消亡的問題。中編為“觀照文藝學學術史”,主要關注並深刻研究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美學學術史等前沿問題。下編為“美學的沉思”,這實際上是百年美學學術史的縮寫,是在總結以往美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價值美學的構想。

媒體評論

書評
童慶炳
我一直喜歡杜書瀛教授的著作,他的著作內容新鮮,有求真創新之意,
無嘩眾取寵之心;有平易近人之格,無拒人千里之調;有詼諧幽默之趣,無
枯燥乏味之論。這本《文學會消亡嗎——學術前沿沉思錄》把他的著作個性
更推進一步,讀來令人神往。杜書瀛教授站得高,看得遠,但他在評述問題
的時候,在發表自己意見的時候,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低調”,沒有
盛氣凌人,沒有劍拔弩張,沒有疾言厲色,沒有個人成見,沒有強加於人。
金惠敏
杜老師是“先牛”級的人物,這“先生”可不是西語中的那個“先生”
,對什麼人都能用的。我們中文裡的“先生”字面上雖是早幾年而生,但在
我們以倫理為社會核心的國度, “先生”就是長輩,就是經驗、知識、智
慧和由此而來的威嚴。叫“老師”而不稱“先生”,其間的微妙區別是,叫
老師似更親切一些。這兩者,杜老師兼而有之。在問學上他認真、嚴肅、執
著,說莊嚴肅穆都不過分;而當問學及人,他又是那么地歡樂、隨和、寬容
大度、慈悲為懷。我們這年輕一輩的學人背地裡部半玩笑地稱他是文藝理論
界的“老佛爺”。我以為,僅以這本論著而論,他也擔當起這榮譽稱號了。

目錄

序一
序二
面對電子媒介的衝擊(自序)
上編 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
一、文學會不會消亡
二、藝術:生活的特異化
三、文學學向何處去
四、在全球化面前
中編 觀照文藝學學術史
一、文藝學百年(上)
二、文藝學百年(下)
三、走向對話的時代
四、主體性的超越與局限
下編 美學的沉思
一、我看審美現象(上)
二、我看審美現象(下)
三、價值美學(上)
四、價值美學(下)
五、文藝美學誕生在中國
我這一輩子(代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