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性與歷史性的融通: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研究

歷史文本的詩性結構 歷史話語篇 歷史文本篇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平裝: 28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92405
條形碼: 9787500492405
商品尺寸: 22.8 x 16.4 x 2 cm
商品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董馨,1965年9月出生於湖北天門,文學博士。現為佛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著有《文學理論的建構坐標》(獨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美育新思維》(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石灣陶瓷藝術史》(合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曾被授予廣東省“南粵優秀博士生”稱號,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省,廳社科項目多項。

編輯推薦

《文學性與歷史性的融通: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內容簡介

《文學性與歷史性的融通: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研究》從歷史話語的詩意內涵、歷史文本的詩性結構、歷史詩學的詩化形態三大方面對海登·懷特的歷史詩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認為,海登·懷特的歷史詩學撼動了文學性與歷史性之間的堅韌藩籬,超越了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知性對立,其中所強調的“文學性”或“詩性”或“修辭性”對當代文論建設具有重要理論啟示——通過建立西方現代知識視野中所認為的最不可能的歷史與“文學性”相聯繫的維度,不僅讓人們重新思考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與歷史真實可能性的關係,認識“文學性”在歷史建構中的作用,而且啟發文論界充分發掘“文學性”對各學科和各領域的滲透現象,由此尋求文學理論建構的新維度。

媒體評論

前言在新世紀的洪亮鐘聲中,詩歌與我們人類共同跨入了二十一世紀。回首二十世紀的中國詩壇,總禁不住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詩歌本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學體裁。但在二十世紀,卻發生了一場極其重大的變革,那就是,統治中國詩壇達千餘年之久的舊詩詞又演化或繁衍出白話詩,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新詩。儘管舊詩仍與新詩並行不悖,但新詩已取代舊詩而成為當今中國詩壇的主要形式,占據著一時難以搖撼的主體地位,這已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無需爭議的公認事實。 然而,新詩在與1日詩的較量中雖已脫穎而出,但在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也走過了風風雨雨、坎坷曲折的道路,並曾無數次地經受過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和挑戰。這些挑戰有來自外界的,也有自身的。其中挑戰最為強勁,分歧最大、爭議最多的,莫過於十年文革結束以後的“朦朧詩”的崛起,以及隨之澎湃而來、洶湧而起的各種新的詩歌浪潮和風格流派。 儘管詩在文學中的霸主地位已蕩然無存,詩在公眾社會中的不景氣現象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感覺到,但就詩本身來說,她仍在發展中,並在向藝術的王國不斷挺進。特別自“朦朧詩”崛起以後,中國的詩壇顯得異常活躍,思潮迭出,流派紛呈,無論在詩歌觀念、內容題材、寫作手法、語境表達、語言要求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令人振奮的嶄新氣象。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這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詩歌最為活躍的時期。 中國詩壇這種活躍局面的形成與造就,是與食指、北島、舒婷、芒克、江河、多多等人的功績分不開的,並以他們的詩為標誌的。這些共和國的同齡人從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切身體驗中,以詩人的良知、敏銳和非凡的勇氣與膽量,對十年浩劫及現存的一切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而痛苦的反思與詰責,寫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踔厲風發的優秀詩篇,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關注。因此,中國詩歌才從歌功頌德、政治宣傳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因此,像食指、北島、舒婷等人的名字,將永遠被鐫刻在中國詩壇的豐碑上,彪炳史冊。 幾乎與他們同時,另有一批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詩人,其中尤以梁小斌、顧城、王家新、于堅、柏樺、楊克、翟永明等為代表,他們一方面與北島、舒婷等人一起反思現實,有著詩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對詩的創作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求索,將詩人的嗅覺引入生活的各個角落。這種探索相當艱苦,既有著古今中外詩藝精粹的現代結合和有機融會,又有著詩人失敗的困惑迷茫和諸多現實利益的放棄,同時還有著外來的壓力和詩壇內部的分歧爭議。 而正當這批詩人在艱苦探索的同時,又有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的詩人在潛然涌動,其中有些人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初就已嶄露頭角,最後從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逐步登台終於到九十年代初的群起亮相,以一種更新的姿態和詩歌意識在詩壇上盡顯身手。這批人的陣容相當強大,幾乎遍布了中國大地的每個方位,從北京的西川、黑大春、海子、駱一禾、樹才、臧棣、西渡到上海的陳東東、孟浪、鬱郁、默默、劉漫流、陸憶敏、徐芳,從四川的吉狄馬加、李亞偉、萬夏到江蘇的韓東、小海、車前子,從福建的黃燦然、呂德安到新疆的北野、沈葦,從浙江的梁曉明到東北的巴音博羅,從陝西的秦巴子、丁當到貴州的鄭單衣唐亞平,從河南的藍藍到山西的任悟,乃至海外的楊小濱、張棗、張真、虹影等,基本上都屬於這一行列。他們通常被稱為“後朦朧詩”抑或“第三代詩人”。他們的詩歌主張和觀念儘管各不相同,打出的旗號也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但他們的創新意識與王家新、于堅、柏樺等人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如果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他們實際上與王家新、于堅、柏樺那批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詩人仍屬一個時期,只是風格流派各異而已。即使是自稱或被他人所稱的“第四代詩人”的伊沙、徐江、宋曉賢、葉匡政等一批詩人,他們的年紀更輕一些,銳意進取的求新意識或許更為偏頗和激烈一些,但如果我們把歷史的長卷再放開拉長一些,他們無論是年齡段或是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徵,仍是“後朦朧詩”或“第三代詩人”的延續。 ……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文獻綜述
一 學術背景與選題意義
二 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困難
第二節 結構與論點
一 歷史話語的詩意內涵
二 歷史文本的詩性結構
三 歷史詩學的詩化形態
歷史話語篇
第一章 敘述話語的意識形態性
第一節 敘述話語的實踐性
一 敘述話語的建構特徵
二 敘述話語的知識譜系
三 敘述話語的修辭表現
第二節 散文話語的隱喻性
一 詩學技巧:令歷史產生意義
二 詩性精神:使實在充滿象徵
第二章 解釋話語的主體間性
第一節 歷史理解的多樣性
一 歷史理解的語言性
二 歷史理解的有效性
三 歷史理解的創發性
第二節 歷史解釋的想像性
一 歷史解釋的權威性
二 歷史解釋的建構性
第三章 接受話語的互文性
第一節 歷史接受的文本性
一 接受過程的交流性
二 接受效果的審美性
第二節 歷史批評的文本間性
一 文本界限的跨越:文學性向歷史的滲透
二 文本結構的過程:文學性的產生和播撒
三 文本完成的效應:文學性的意義鏈增生
歷史文本篇
第四章 歷史文本的預構特徵
第一節 先驗化的文本建構
……
第五章 歷史文本的形式主義因素
詩學形態篇
第六章 歷史研究的技術化
第七章 歷史詩學的範式化
結語 “文學性”探究與文藝學的建構
參考資料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