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關於印發《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與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相結合,評選命名一批“文化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示範點”,發揮其在設施建設、管理與基層服務方面的示範作用,實現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的品牌化、科學化、規範化。 推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標準規範體系,開展文化共享工程資源聯合編目工作,編制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總目錄,推動文化共享工程全系統資源的共建共享。 建立健全資源建設機制研究制定《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管理辦法》,全面提高資源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

通知全文

文化部關於印發《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文公共發〔20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計畫單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國家文物局,各直屬單位: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文化部審定,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文 化 部
2013年1月30日

綱要全文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國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覆蓋城鄉的服務網路基本建成,數字資源初具規模,技術平台日趨成熟,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實現了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範圍的共建共享。當前,文化共享工程已從共建進入到全面共享的發展階段,面臨著三個重要轉變,即工作重點從側重設施建設向側重管理服務轉變;建設方式從鋪攤建點的規模化建設向專業化和品牌化轉變;發展模式從單一化向社會化轉變。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十二五”時期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編制本規劃綱要。

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資源建設為核心,以技術支撐平台為保障,以共建共享為途徑,面向基層、服務民眾,努力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的全民共享。
(二)發展目標

在鞏固完善文化共享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豐富數字資源,擴展服務網路,最佳化技術平台,創新機制,完善管理,加強服務,提升效益,將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資源豐富、傳播高效、服務便捷、管理科學的公共數字文化品牌工程。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總量達到530百萬兆位元組;服務網路實現從城市到農村的全面覆蓋,公共電子閱覽室基本覆蓋全國所有鄉鎮和街道、社區,入戶率達到50%。

主要任務

(一)完善覆蓋城鄉的六級服務網路
繼續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文化共享工程國家、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服務網路。在各級文化館、城市街道社區新建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與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相結合,評選命名一批“文化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示範點”,發揮其在設施建設、管理與基層服務方面的示範作用,實現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的品牌化、科學化、規範化。
(二)推進文化共享工程進入居民家庭
緊密結合國家“三網融合”發展戰略,加強與廣播電視和信息產業等部門的合作共建,推廣各地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的先進經驗,結合各地實際,通過直播衛星、網際網路、通信網、有線(數字)電視、網路電視等多種方式,將文化共享工程的資源送入居民家庭。加強入戶資源的建設與整合,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技術模式和制播流程,強化資源內容和節目播出的安全管理,確保入戶資源的順暢推送及節目編播的自主可控。
(三)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畫”

按照文化部、財政部印發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畫”實施方案》(文社文發〔2012〕5號)的要求,以未成年人、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依託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務網路和設施,與鄉鎮文化站建設、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建設以及中央文明辦組織實施的“綠色電腦進西部”工程結合,與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等密切合作,組織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畫”。以鄉鎮、街道、社區為重點,提高配置標準,完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的設施條件。堅持建設、管理與服務並重,豐富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資源內容,完善技術支撐平台,健全管理制度,推進免費開放,加強惠民服務,努力構建內容安全、服務規範、環境良好、覆蓋廣泛的公益性網際網路服務體系。
(四)加強數字資源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管理
1.建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基礎庫
以基層民眾為對象,以服務和需求為牽引,大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關係文化民生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基層民眾的數字文化需求,研究制定《文化共享工程2013-1015年資源建設規劃》,明確資源建設的目標、任務、分類體系、建設重點和建設方法,提高資源建設工作的整體水平。加大資源徵集力度,確保資源增量。以文化藝術類、民眾文化類、進城務工及農業科技類、生活服務類、少兒教育類等資源為重點,建設若干主題鮮明、體系完整、質量上乘、具備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性的專題資源庫,提高資源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貫徹落實中宣部有關檔案精神,加強“紅色歷史文化”多媒體資源庫的建設。統籌開展“中國戲曲多媒體資源庫”等全國性資源建設項目的規劃與實施。
2.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譯製工作
重點整合譯製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語、朝鮮語資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吉林省等建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中心,在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組織協調下,開展相關少數民族語言數字資源的徵集、整合、譯製及服務工作,建設一批貼近少數民族民眾生活、反映少數民族特色、幫助少數民族農牧民民眾生產致富的數字文化資源。逐步豐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種類。到2015年,建成藏漢、維漢、哈漢、蒙漢、朝漢等文化共享工程雙語網站。
3. 推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建立、完善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標準規範體系,開展文化共享工程資源聯合編目工作,編制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總目錄,推動文化共享工程全系統資源的共建共享。鼓勵各省結合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辦法,加強各省之間及本省範圍內的資源共享。建設分散式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系統,採用開放式、分級管理方式,實現數字資源的分散式加工、存儲和元數據的統一管理以及跨庫使用。建立數字資源異地災備系統,實現數字資源的長期安全保存。
4. 建立健全資源建設機制
研究制定《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管理辦法》,全面提高資源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組建“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對資源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國家中心負責規劃、統籌、指導,各省級分中心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市(縣)級支中心共同參與的資源建設工作格局。組建“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在資源建設規劃、項目策劃、方案實施、成果驗收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資源建設的項目申報和立項審批機制,提高項目策划水平和建設質量。創新資源徵集機制,加大對文藝院團、群藝館、文化館、美術館、藝術院、博物館等以及社會資源的徵集力度,組織開展資源捐贈活動,鼓勵機關事業團體、企業、個人向文化共享工程捐贈資源。探索建立資源使用效果的調查與反饋機制。
5.切實做好資源的推送、揭示和服務
因地制宜,廣開渠道,面向基層,加大資源的推送、更新、揭示和服務力度。制定《文化共享工程資源服務手冊》,規範資源服務工作流程和管理。整合、開發、製作一批系列化的資源服務產品。按照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的要求,繼續做好黨員教育相關教材的制播工作。積極主動地向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提供公益性資源服務。保護智慧財產權,妥善解決資源建設與服務中的著作權問題。
(五)打造先進實用的技術支撐平台

1.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台
加強科研開發和套用的研究,採用雲計算等最新適用技術,發揮文化共享工程基礎設施作用和規模優勢,建設管理統一、開放互動、共建共享的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台,增強數字資源共享能力,提高數字資源的傳播效率和信息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率,改善資源服務的針對性、便捷性和時效性,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評估管理,為提升文化共享工程服務效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發展提供整體有效的數位化支撐。
2.建設全國公共電子閱覽室管理信息系統
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國家級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管理平台,有效監督和管理全國各級公共電子閱覽室的服務和使用情況,確保公共電子閱覽室網路信息服務的安全,資源的及時更新以及服務導航的方便實用性,構建健康、文明的網路訪問環境,杜絕反動、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入和傳播。
3. 建設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門戶
構建資源豐富、內容權威、基於現代新技術以全媒體數字文化服務新業態為主導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門戶。建設國家、省、市、縣/區四級分散式網際網路網站群,打造“國家數字文化網”,滿足基層民眾多樣化的網路文化信息需求。
(六)推動國家中長期人才培訓計畫的實施
1.開展國民信息素養教育培訓
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確立的利用文化共享工程開展提高國民信息素養培訓的要求,利用覆蓋城鄉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網路,通過建設與整合各類標準化、高質量的培訓課件,因地制宜,有步驟、有組織地開展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教育培訓。製作並翻譯少數民族語言的培訓課件,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培訓力度。
2.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和進城務工人員培訓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要求,發揮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網路優勢,通過合作共建等方式推進基層服務品牌項目實施,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進城務工人員培訓。 “十二五”期間,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和進城務工人員1000萬人次。
3. 繼續實施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隊伍培訓
根據文化部《關於開展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的意見》和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隊伍培訓工作規劃,完善工程培訓體系,提升遠程培訓能力,實現培訓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按照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全員學習的原則,培訓各級各類工作人員500萬人次。
(七)促進基層惠民服務品牌化專業化
1.創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驗區”
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目標,依託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網路及公共電子閱覽室平台,以新思路、新技術、新產品、新內容為引導,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創新融合,試點推進、打造多種模式的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公共數字文化體驗區,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感染力。
2.構建“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
依託邊疆地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網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構建“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通過提高邊疆地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覆蓋率,改善邊疆地區文化設施薄弱,基層民眾、部隊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單調的狀況,增強文化實力。
3.聯合打造基層惠民服務品牌
深入總結各地經驗,大力推廣“東方社區信息苑”、“數字文化講師團”、 “農文網培學校”、 “市民藝術培訓學校”、 “戲曲動漫暨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共享工程服務多樣化、品牌化,不斷滿足基層民眾“求知識、求富裕、求健康、求快樂”的需求。
4.廣泛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惠民服務
充分發揮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陣地優勢,結合國家重大事件、重要節日、假日和紀念日,策劃開展持續時間長、參與人數多、舉辦規模大、對外影響廣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改進、豐富和加強公共數字文化惠民服務。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機制創新
各級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要把文化共享工程納入當地經濟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及創建文明城市、文明鄉村的重要內容。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將文化共享工程納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和鄉鎮的評比標準,並作為衡量當地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文化共享工程各級單位,要在爭取政策支持的同時,認真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要加強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制度設計,建立績效評估體系,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二)爭取財政持續加大投入
文化共享工程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應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投入,對文化共享工程運行保障、六級網路體系建設、資源建設、技術平台建設等給予經費支持,保障工程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通過補貼機制和獎勵機制,對開展文化共享工程公益性服務和工作突出的地區和單位予以補貼和獎勵,調動各地工作的積極性。各級地方財政要按照規劃任務,確保配套資金的落實,同時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
(三)廣泛開展共建共享

加大文化系統內的資源整合力度,爭取由國家財政投入生產的文化產品向文化共享工程無償提供。與教育、廣電、信息產業、農業、科技、新聞出版等部門廣泛合作,努力以免費或優惠的價格獲取各系統的相關資源。建立捐贈人激勵機制,對捐贈著作、資金、設備的個人、集體頒發榮譽證書,並協調相關部門,綜合採取多項激勵政策,鼓勵和保護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捐助。
(四)健全人才隊伍
加強文化共享工程各級中心的機構建設,建立文化共享工程人力資源支持保障體系,培養一支既具備較高技術素質和專業知識,掌握數字文化服務的基本理念,又能熟練運用數字文化服務技能的人才隊伍。國家中心組織力量編制教材,面向省級分中心、地市(縣)級支中心開辦骨幹培訓班。各地組織本地區的培訓工作,重點建設一批愛崗敬業、善於管理服務設施和組織基層文化服務項目的專業隊伍。評選、表彰一批“文化共享之星”。把社會工作者、志願者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切實做好人才配置工作。
(五)擴大宣傳推廣
提升高度、把握角度,下基層、接地氣,找準切入點,突出宣傳文化共享工程文化惠民的本質、特色和實效,以形成宣傳推廣品牌。積極發揮網站視窗作用,同時通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同步推送,參與組織舉辦主題晚會、制播公益廣告及專題節目、開展知識競賽等,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的社會影響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