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型溫計

數字型溫計

數字型溫計是利用溫度感測器將溫度轉換成數位訊號,然後通過顯示器(如液晶、數碼管、LED矩陣等)顯示以數字形式的溫度,能快速準確地測量人體溫度的最高值,與傳統的水銀體溫計相比,具有讀數字方便,測量時間短,測量精度高,能記憶並有提示音等優點,尤其是數字型溫計不含水銀,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無害特別適合於醫院,家庭使用。

工作原理

這是新一代既安全又實用的溫度計,不用再擔心使用傳統水銀溫度計時因玻璃破碎而引起水銀中毒等不良後果(尤其孩子),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準確測試出體溫,測量精度達0.1度,因其安全、環保,所以列為家居必備之用品。可用於口腔量法、腋下量法及直腸量法。

其不足之處在於體溫數值準確度受電子元件、電池供電狀況及磁場等因素影響,不如玻璃體溫計。

發展歷程

在伽利略(1564~1642)的時代,西方的醫生們看病,也像現在一樣,常常需要先了解病人的“熱度”。但由於沒有專門的測溫儀器,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手接觸病人的身體來做出判斷。由於手的感覺並不可靠,更談不上精確,因此,如何客觀地測量體溫就成為醫生們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年輕的伽利略想幫助醫生解決這個問題。他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設計了下面的裝置。

把一根帶有長頸的玻璃瓶倒過來,插入裝有水的容器中,(圖1),讓玻璃瓶中的空氣排出一部分,水就沿細管上升到某一位置。用手握住玻璃瓶,瓶內空氣受熱膨脹,管內水面下降,根據管內水面位置的高低,就可以測出病人的體溫。世界上第一支體溫計就這樣誕生了,這大概是伽利略28歲左右的事情。

圖1 圖1

伽利略發明的溫度計,套用的是氣體受熱膨脹的物理知識。以後,科學家們又根據液體受熱膨脹的現象,發明了水銀溫度計等其他各種溫度計。

真正把體溫測量用於臨床診斷,是1858年德國醫生馮德利希提出並實施的。他讓病人用嘴含著水銀溫度計,不時低頭去看上邊的溫度。他不敢叫病人把溫度計拿出來,因為把溫度計拿出來,它一遇到冷空氣,指示的溫度就降下來了(圖2)。

圖2 圖2

後來,有個英國醫生阿爾伯特,想出了個好辦法:在溫度計的水銀管里造一處狹道。這樣,體溫計放在嘴裡,水銀柱就上升,取出體溫計以後,水銀柱並不下落,而是在狹道那裡斷開,使狹道以上的部分始終保持體溫讀數。這樣,便誕生了醫用溫度計。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便出現了電子體溫計:把體溫計的探頭觸到患者的腋下,電錶上立刻顯示出體溫來。先進的電子體溫計是用液晶數碼來報告體溫的,它能準確地報告到小數點以下的兩位數字。

20世紀80年代初,又出現了一種會講話的體溫計,把探頭觸到病人腋下,電子設備便能用語言來報告體溫。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液晶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又出現了“膜狀液晶體溫計”。用它測量體溫時,只要將輕巧得像紙一樣的溫度計貼在病人的額頭,上邊立即用數字顯示病人的體溫。在體溫正常時,數字呈綠色,低燒時是黃字,高燒時出現的是紅字(圖3)。醫護人員隨時可以觀察病人體溫的變化。

圖3 圖3

1988年初,報刊上發表了這樣一則科學新聞:“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能測量體內溫度的一次性使用體溫表。”這條訊息說,體溫表的外形像膠囊,表面塗了一層矽,裡面裝有電池.測量體內溫度時,病人將體溫表像吃藥一樣吞下去,它在消化道慢慢移動,將體內溫度用信號發射給外面的監視器。醫生們說,這種體溫表在酷暑或嚴寒中搶救病人時尤為需要。

1988年,我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製成新型電子呼吸脈搏體溫計,利用它可以對醫院中整個病區的病人進行集中遙測,把病人的體溫、呼吸、脈搏情況存儲到計算機里,實現測量的自動化。

組成及原理

組成及原理 組成及原理

數字型溫計由感溫頭、量溫棒、顯示屏、開關、按鍵以及電池蓋組成。

數字型溫計是利用溫度感測器輸出數位訊號,然後通過顯示器(如液晶、數碼管、LED矩陣等)顯示以數字形式的溫度,能記錄、讀取被測溫度的最高值。

數字型溫計最核心的元件就是感知溫度的NTC溫度感測器。感測器的解析度可達±0.01℃,精確度可達±0.02℃,反應速度<2.8秒,電阻年漂移率≤0.1[%](相當於小於0.025℃)。

操作指南

1 .體溫計使用前,應先用酒精對體溫計頭部進行消毒。

數字型溫計使用說明 數字型溫計使用說明

2 .按壓開關,蜂鳴器馬上發出蜂鳴音,顯示器如圖A 所示,時間約2 秒鐘。

3 .然後顯示器顯示上次側量的溫度如圖B (假如上次測量為36.5 ℃ ),井持續2 秒鐘左右。然後顯示器可能顯示如C圖所示.“℃ ”符號閃爍,表示體溫計己處於待側狀態。(如此時室溫高於32 ℃ ,體溫計將顯示室溫而不顯示如D 圖所示,同時“℃ ”符號不斷閃爍)

4 .將體溫計用來量體溫。量體溫時顯示出的溫度值逐漸上升,同時“℃ ”符號不斷閃爍。

5 .當體溫上升速度在16 秒內小於0.1 ℃ 時,“℃”符號停止閃爍,同時體溫計發出約5 秒鐘的蜂鳴提示聲,這時體溫計測量完畢,可以讀取顯示出的體溫值。

注意: “℃ ”符號閃動停止後,如果體溫計依然與被測部位相接觸.溫度值很有可能還在上升。建議在蜂鳴提示後.儘可能再多測量一些時間。

6 .體溫計具有自動關機功能,將在測量結束後10 分鐘內自動關機。但為延長電池壽命,建議使用者在測量結束後,按壓電源鍵關閉電源。

測量方法

腋下

時間:5-10分鐘

發熱溫度:37℃以上

使用前先將體溫計的水銀汞柱甩到35℃以下。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腋下最頂端(即腋窩深處),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以免脫位或掉落;測量5—10分鐘;取出體溫計,讀取溫度數據後,用衛生紙擦拭體溫計,以便下次或他人使用。

讀數方法:一手拿住體溫計尾部,即遠離水銀柱的一端,使眼與體溫計保持同一水平,然後慢慢地轉動體溫計,從正面看到很粗的水銀柱時就可讀出相應的溫度值。讀數時注意千萬不要用手碰體溫計的水銀端,這樣會影響水銀柱而造成測量不準。

耳內

時間:數秒鐘

發熱溫度:38℃以上

另外有利用紅外線量測技術量測耳內鼓膜的耳內溫度計以及量測前額的前額溫度計。如果體溫計的玻璃碎了,體溫計里的水銀會給人體帶來損害,一種新的體溫計由塑膠製成,可用於嬰兒或年幼的兒童。正常的體溫是37攝氏度。

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

體溫計的特點:(1)能脫離被測物體讀數(2)裝有的水銀多(3)有縮口(4)分度值為0.1℃

縮口:使測量後,水銀不能退後玻璃泡,從而可以脫離被測物體讀數。

口腔

時間:3-5分鐘

發熱溫度:37.5℃以上

口腔溫度的採集是藉由病患將溫度計正確且安全的放置到口腔的能力。也就是排除了小孩或是無力抵抗咳嗽、虛弱的人或是會嘔吐的人。(這在反應快速的電子式溫度計來說比較沒有問題,但在水銀式溫度計中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水銀式溫度計需要長的時間來反應溫度)其他應該注意的地方是,當病患在使用口腔式溫度計前如果有飲用熱飲或是冰飲,那就必須考量其他的溫度測量方法。

直腸

時間:1-3分鐘

發熱溫度:38℃以上

在直腸溫度的量測時,特別是由另一人來量測時,應該要使用潤滑劑來幫助。雖然直腸溫度最為準確,但是要考量這樣的行為在某些國家或是文化中是令人難為情的。另外如果置入溫度計的方式不正確則會讓病人感到不舒服甚至疼痛。嬰兒通常都使用直腸溫度量測,然而還是要藉由護士來操作比較妥當。

注意事項

1.請勿摔打和彎曲體溫計

2.體溫計的消毒應採用醫用酒精或一次性塑膠薄膜套,不能用高溫消毒。

3.請勿讓體溫計接觸化學溶劑或稀釋劑。

4.請勿讓陽光直射體溫計。

5.除了更換電池,請勿拆卸體溫計

6.安全性檢查:按下開關,體溫計發出蜂鳴音,同時顯示器顯示“188.8”,則表示正常,否則為不正常。

7.保養:每次使用完畢,請將體溫計擦拭乾淨放入透明外殼中,待下次使用。

8.遠離磁場、強電環境。

更換電池

更換電池 更換電池

1.當體溫計顯示屏右下角出現電源提示符並且一直閃爍時,或螢幕顯示“Err”時,需更換體溫計電池。

2.按F 圖所示,打開電池蓋用鑷子按G 圖所示將電池取出。

3.換上一個LR / SR 一41 型1.5V 普通紐扣電池。

4 加體溫計長期不用,請將電池取出。

注意:裝電池時請留心電池的正極:“+”向上,“-”向下

切記:吞食電池會有生命危險!勿將電池投入火中,否則會引起爆炸。請將電池放於兒童不拿到的地方。如果吞食了電池,請立即送往醫院診治。

如何選購

1、外觀檢查。

數字型溫計一般做得小巧美觀,表面光潔,無疵點。 2、通電檢查。

將開關鈕置於通位,察看顯示標記是否和使用說明書上的一致,斷開電源再接,觀察是否同樣顯示正確標記,如果經多次電源通斷試驗,正確標記顯示均相同,並且顯示的腋下溫度都基本一致,說明該數字型溫計的重複性是好的。如果顯示異常(溫差過大),則說明數字型溫表的電池電量耗盡,或某處接觸不良。

3、準確度檢查。

按下開關接鈕,液晶顯示器上出現"188.8"標記。將體溫表放於舌下1分鐘,當"C"標記停止閃爍並有蜂鳴提示音時,顯示的讀數即為體溫,這是口腔體溫。反覆多測幾次,口腔體溫應當相同,如果不相同,則該表重複性不好,不能選用,也不需要做準確度檢查,如果口腔體溫完全相同,則可以進行腋下測溫,當"C"標記停止閃爍並有蜂鳴提示音時,顯示的讀數即為腋下體溫。同樣,多測幾次,腋下體溫數值相同。一般口腔溫度比腋下溫度高1度左右,如果測試的口腔溫度比腋下溫度高得太多或太少,則可認為該數字型溫計準確度不令人滿意。

4、如果體溫計放於舌下1分鐘後,取出"C"標記仍在繼續閃爍,則需斷掉體溫計的電源5分鐘後再接通電源,重新進行測量。一般情況下,從口中取出體溫後,顯示不會再閃爍。如果仍斷續閃爍,該表定有問題,不能選用。

5、是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標準二類醫療器械,有沒有售後服務,有沒有電話地址,等等外包裝信息,也可以到相關公司官網上查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