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奠瀛

1950年代初期,"耶穌家庭"曾被推崇一時。 在1950年9月第一批簽名的1500多人當中,"耶穌家庭"的成員就有381人。 到1949年時,分布全國各處的"耶穌家庭"已有127個之多。

人物簡介

(1890~1957),本色教會耶穌家庭創始人、“家長”。山東省泰安市馬莊鄉敬家杭村人。地主出身。
敬奠瀛得力的同工有四位:陳碧璽、左順真(左宗棠之後,乃父當時身居高官)、周新民、崔憲詳

人物生平

在家中排行老五。父親是一位儒家思想濃厚的私塾教員,對基督教頗為反感。
十四、五歲時,父母先後去世,其後由大哥撫養。
1906年,廢科舉後,因功名無望而厭世。曾雲遊泰山、徂徠山,企圖學道修仙。
1912年,敬奠瀛到美國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在泰安所辦的萃英中學(Tsui Ying Coeducational School)讀書。
因其在班級中年齡最長,故擔任班長。敬奠瀛自幼受父親影響,在儒家文化環境中長大,故起初並無興趣於基督教。
1914年,讀書期間,他受到美以美會女傳教士林美麗(Nora Dillenbeck)的影響,又經仔細研讀聖經後,方為基督福音所折服,終致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用
他自己的話說:"經數年之詳細觀察,方知基督教乃一出世入世之真道,耶穌實為捨命愛人之救主,即篤信不疑而接受了"。
1919年,在濟南“齊魯醫院”任傳道員,休了前妻與林美麗訂婚。在林美麗的資助下回家集股創立誠信之商店。
1921年陰曆初一,該商店在馬莊敬家杭正式成立,名之曰:"聖徒信用儲蓄社",簡稱"聖徒社",這就是"耶穌家庭"的前身。
1922年,任萃英中學教師,其間變賣家產,企圖與林美麗結婚後同去美國,遭其拒絕,又與前妻復婚。
1925年,受美國牧師安臨來之聘,任泰山孤貧院會計。
1926年,在美傳教士單翠恩的資助下,增設“蠶桑學道房”。購置了三架織布機,聚集了十幾個信徒,過起男耕女織的集體生活。
1927年,學道房與聖徒信用儲蓄社合併,在馬莊成立耶穌家庭(以下簡稱“家庭”),自任家長。
後多次率徒到各地巡遊布道,勸人入“家”,並在各地建立“小家”。馬莊耶穌家庭稱“老家”。
1930年,敬奠瀛將其馬莊西面祖傳三畝地捐�,又購得周邊土地,合計二十四畝半,作為"耶穌家庭"本家,取名為伯大尼,"耶穌家庭"在此地正式建立。以後這裡就被稱為"老家"。
在董恆心、陳壁璽、左順真和周新民等人的協助下,"耶穌家庭"逐漸成長壯大。他們在伯大尼建立房屋,栽植樹木,並建造起一座可容千人的禮拜堂,使該地成為一個新興的基督徒村莊。
1937年,“老家”成員發展到60多人,有土地200餘畝,“小家”達14處。
1940年,前妻因病去世。
1945年,“老家”成員增至500餘人。
1948年,“小家”發展到127處,遍及數省,大部分在華北各省農村。馬莊老家,有人口500人左右。
1948年,泰安解放後,農村實行土地改革,成員們要求歸還家產,恢復自己的家庭。

建國初期

1950年,敬奠瀛與其親密同工陳壁璽醫生結婚。
1950年代初期,"耶穌家庭"曾被推崇一時。
1950年,敬奠瀛帶領耶穌家庭成員和崔憲詳、朱大衛等一起簽名擁護吳耀宗等人所起草的《三自宣言》,人數居各宗派之首。
在1950年9月第一批簽名的1500多人當中,"耶穌家庭"的成員就有381人。
抗美援朝開始後,敬奠瀛還組織差派了一支醫療隊赴朝支援前線,並獲政府所頒發的"家國之光"的錦旗。
但隨著土地改革運動的深入,"耶穌家庭"為新的社會體制所不容。
1952年,由政府和中國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聯合組成工作隊,進駐馬莊"耶穌家庭"。
隊長沈德溶,成員包括崔憲詳、朱大衛、金啟昌
經多方協商,根據眾人意願,清查財產,按血統恢復了原來各自的家庭,政府安排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各地“小家”亦相繼解散,耶穌家庭解體。

判刑入監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他佯裝“中立”、不準“家庭”成員與外界接觸,他卻暗中窩藏漢奸偽泰安道尹杜中,並護送他潛逃。
後又隱藏惡霸地方分子,掩護國民黨軍政要員,與人民為敵。
在“三自”革新運動中,家庭成員紛紛揭發其罪行。
1952年10月,敬奠瀛被人民政府判刑10年。
1957年3月,因病保外就醫。
1957年8月31日,死於西安監獄,終年67歲。

其他個人信息

敬奠瀛歸主前後,在信仰上深受兩位西方女傳教士的影響,一位是林美麗,另一位是Lillian Breer。
她們都是"靈恩派"基督徒,注重"聖靈充滿"、"說方言""唱靈歌"以及"靈醫"等作為,這些都成為日後"耶穌家庭"的特色。
"耶穌家庭"獨具特色,從信仰與實踐方面看,"耶穌家庭"是一個具有靈恩特色的教會團體,是地地道道的華人自己建立的本色教會。
從生活態度與方式上,概括言之,"破家�世,參家入世","換一個生命,耶穌為家主","打倒衣食住,成全衣食住",和"存心為主活,立志為主死"這四個方面最能體現其特色和內在精神。
凡加入"耶穌家庭"的信徒必須要認同這樣的信念和生活態度,並樂於付諸實踐。
實際上,在"耶穌家庭"內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衣、食、住各方面都極為簡單,只能維持最起碼的生存而已。
家庭成員按性別分開居住,夫妻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定和限制。
家庭內設有各類生產小組,人們根據各自的能力參加生產勞動,勞動所得之收入,由整個家庭成員共用。
他們的宗教生活十分嚴苛,除白日勞作外,從清晨四點到八點,以及夜晚的許多時間,信徒都要參加集體崇拜和祈禱生活,或各自安排時間進行靈修。
雖然如此,"耶穌家庭"還是吸引了許多信徒前來參加,特別在抗戰時期,"耶穌家庭"發展尤為迅速,馬莊"老家"最多時達500多人。只十數年間,先後在華北和西北九省,就建立起十幾個"耶穌家庭"。
到1949年時,分布全國各處的"耶穌家庭"已有127個之多。遠至綏遠、甘肅、雲南,以及在上海、南京、蕪湖等大中城市裡,都有了"耶穌家庭"的分家。
敬奠瀛在所有的"耶穌家庭"中備受敬重,信眾以"敬五叔"來稱呼他。
他是屬靈的長者,日常所關切的是信徒的靈性生活,也為眾人提供靈性上的需要。
物質生活方面,他不大過問,多由其他家長同工來分擔。
當然,有關敬奠瀛獨裁專制,濫用權威,或在生活上搞特殊化等事也見載於書刊,或為人所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