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譜

傳世敦煌舞譜重要者以英法二譜較為完整。英京之物,為餘五十年代初次介紹於世(見掘作《敦煌琵琶譜讀記》)。其他零星涉及舞容者,如《別仙子》只記段拍之數,《南歌子》記明\"上酒……開平己已歲\"(梁祖三年──西元909),可略知其時代與性質。法京之譜其背為周世宗顯德五年戊年(958)四月押衙安員進牒。可暫定,為後周寫本。這些舞譜之年代,約當五代時期。這個時期,正是曲子詞歌與舞結合表現於飲筵侑酒最盛行的時代。

敦煌舞譜

內容

敦煌舞譜
Dunhuang dance manuscripts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保存的中國唐、五代舞譜殘卷,簡稱敦煌舞譜。這些寫卷在1907~1908年間分別被英國人A.斯坦與法國人A.伯希和盜運出中國,原件現藏倫敦博物館(編號S.5643)與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3501)。
 敦煌舞譜主要由曲名、序詞和表示舞蹈動作、節奏以及舞蹈與歌唱關聯的字組 3部分組成。舞譜中的曲名有〔南鄉子〕、〔鳳歸雲〕、〔遐方遠〕、〔雙燕子〕、〔浣溪沙〕、〔驀山溪〕等,大都是當時流行的曲詞名稱。序詞主要說明該曲舞的節拍、節奏、段落、起止轉換等。字組則由令、送、舞、據、奇、、搖、頭、約、拽、請、與、等字組合而成,每曲 2段、4段、8段不等。以 4段居多,每段12字、14字、16字、22字不等,表示的節拍也不相同。由於國內外研究者對令、送、據、等字的含義以及節拍的計算至今未能有一致的解釋,因此對敦煌舞譜的研究還處在初步探索的階段。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舞譜
中國古代舞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