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的通知

《標準》是指導中國小教學人員、中國小管理人員、中國小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基本依據。我部將依據《標準》研究建立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考試和認證體系,促進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健康發展。

正文

教師[2004]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為貫徹落實《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和《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畫,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教師[2004]4號)有關要求,提高廣大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我部制定了《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附屬檔案: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教育部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屬檔案:

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為提高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制定《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本標準適用於中國小教學人員、中國小管理人員、中國小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最佳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套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套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套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套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套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套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最佳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套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套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套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套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規範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最佳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套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套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套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套用範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套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套用計畫以及套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巨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套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套用計畫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套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髮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套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套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套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套用的安全性。

(四)規範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範技術套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智慧財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套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套用對於最佳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套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最佳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套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套用新技術並探索其套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套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套用範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套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套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套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套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套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套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套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套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範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範管理。

2.努力規範技術套用的行為方式。

附錄:術語與定義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術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最佳化的理論與實踐。

教學系統(Instructional System)教學系統是教育系統的子系統,是指為了實現某種教學目的、由各教學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學功能的整體。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學設計又稱為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畫並作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動機等控制系統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屬性或運動狀態。在教育教學領域有表示教學內容的信息、描述師生特徵的信息、反映教學動態過程的信息等等。

信息資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信息資源是指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像等形式儲存在一定的載體上並可供利用的信息。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支持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和呈現的一類技術。其中,套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電子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網路通信技術、仿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

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並充分套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過程。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領域中用以規範人們相互關係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信息安全是指個人、組織和國家在信息領域的利益保護狀態。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最佳化。

學習資源(Learning Resources)學習資源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可被學習者利用的一切人力與非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信息、資料、設備、人員、場所等。在課堂教學中所利用的學習資源也稱教學資源。

教師專業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

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媒體是指承載、加工和傳遞信息的介質或工具。當某一媒體被用於教學目的時,則被稱為教學媒體。

教學資源管理(Instructional Resources Management)教學資源管理是指通過對教學資源的計畫、組織、協調和評價,以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教學資源管理包括硬體資源的管理和軟體資源的管理。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項目是指致力於完成具有獨特性的產品或服務的一次性工作。學校教育中的項目管理,是指對學校特定教育教學項目的計畫、組織、監督與調控。項目管理在學校教育中主要套用於教學系統設計、教學資源開發、教育技術套用和教育改革實驗等開發項目與研究課題中。

教學過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教學過程管理就是對這一過程所涉及的各種要素及活動的管理。

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學習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及群體學習的全部外在因素。在學校教育中,學習環境主要包括校園、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學軟體平台、學習工具、各種學習資源等硬軟體物質條件,以及校風、學風、校園文化等精神因素。此外,家庭和社區通常被認為是學生的校外學習環境。

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ology)績效是指人們在工作場所中通過一定的活動完成任務所形成的業績或成果。績效技術是指套用系統方法,通過對目標和行為的分析、設計、開發、實施、管理和評價,以達到工作業績最大化的技術。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管理是指利用適當的技術、方法和機制來促進知識的有效生成、傳播和利用的過程。

課程開發(Curriculum Development)課程開發是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畫、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