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與治道

政道與治道

《政道與治道》是2010年4月1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牟宗三。本書主要講述了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政道,政道與治道的關係,有怎樣的問題等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牟宗三先生曾被英國劍橋詞典譽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政道與治道》是其重要著作,此三書以“新外王三書”著稱,牟宗三另著有《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等,並譯有康德的《道德哲學》等。

本書集文十篇,編為十章,此書的中心問題有二:“一為政道與治道之問題,而主要論點則在政道如何轉出;二為事功之問題,用古語言之,即為如何開出外王之問題。”在作者看來,“此兩問題成為中國文化生命中之癥結,相連而生,故亦相隨而解”。本書與《歷史哲學》一經一緯、不可分割,反覆讀之,必有所獲。

作者簡介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體與性體》、《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等3部譯作。其哲學成就代表了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發展的新水平,其影響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圖書目錄

政道與治道新版序

第一章 政道與治道

一 論封建貴族政治與君主專制政治之取天下

二 論世襲制之為政道

三 論《禮運篇》所記孔子大同小康之說

四 孟、荀及此後諸儒之觀念

五 “立千年人極”之義理規模

第二章 論中國的治道

一 引言

二 儒家的德化的治道

三 道家的道化的治道

四 法家的物化的治道

第三章 理性之運用表現與架構表現

一 空無所有

二 理性之運用表現

三 理性之架構表現

四 如何從運用表現轉出架構表現

第四章 論政治神話之根源

一 引言

二 立體力量之創造性、理想性與神性性

三 生命強度之立體力量之向上超越性:超越性之純淨化

而為宗教——聖賢人格之重要;超越性之感覺化、限定化

而為神話乃至政治神話——英雄人格之重要

第五章 論政治神話之形態

一 古代英雄主義的形態

二 近代團隊精神的形態

第六章 論政治神話與命運及預言

一 聖人的使命感與英雄人物的使命感

二 宗教家的預言與政治上極權英雄人物的預言

第七章 政治如何能從神話轉為理性的

一 政治科學的不穩定性

二 政治實踐之堅實可靠的基礎在哪裡?

社會世界之落實而定常不移的律則在哪裡?

三 理性之內容的表現

四 政治與教化之限度以及政治與道德之分際

第八章 理性之內容的表現與外延的表現

甲 理性之內容的表現之妙處與缺處

一 內容表現之妙處

二 從“得天下”方面說明內容表現之不足

三 從“治天下”方面說明內容表現之不足:“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四 “唯仁者宜在高位”一觀念之函義:治者擔負過重

五 結語與附識

乙 理性之外延的表現

一 使用內容、外延兩詞之說明

二 “外延表現”之現實的因緣:階級鬥爭之理想主義的解析

三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超越的平等性”之肯定

四 自然法與人權運動:“內在的平等性”之實現

五 外延表現之成就

六 外延表現之缺處

七 本文之目的以及對於“政治如何能從神話轉為理性的”中之“如何”之說明

第九章 社會世界實體性的律則與政治世界規約性的律則

上篇 顧、黃、王諸儒之理想

一 序言:實體性的律則與規約性的律則

二 《待訪錄》中之《原君》

三 《待訪錄》中之《原法》

四 《日知錄》中之論“法制”

五 《待訪錄》中之論“學校”

六 《黃書》中之《原極》

七 《黃書》中之《古儀》

八 《日知錄》中之論“藩鎮”

九 明末顧、黃、王諸大儒理想之歪曲與延續

下篇 葉適、陳亮論有宋一代立國之格局

序言

一 葉水心論宋立國之格局

二 陳同甫論宋立國之格局

第十章 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

序言

上篇 陳同甫的觀念及其所代表的境界

一 論同甫與足以見同甫者原料摘錄

二 與朱子往復論漢唐原書摘錄

下篇 疏通朱陳所爭論之問題之意義: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之綜和之義理規模

引言 綜述同甫之大意

一 生命之創造性

二 生命外冒不經理性的自覺:程朱所謂“暗合”之切義

三 生命之為“非理性的”之積極的意義

四 朱子純以主觀道德論英雄:不能正視生命之獨特處

五 主觀道德與客觀功業之矛盾相

六 生命與理性之矛盾之克服:主觀的克服

七 生命與理性之矛盾之客觀的克服

八 陳同甫只是英雄主義:只落於生命強度之實然狀態

九 “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所以可能之根據:同甫是從生命立場上,直下平鋪,教人承認凡是英雄皆有價值:此只是英雄主義,直覺主義,此不足以言點化

十 就“九轉丹砂”以言點化之曲折:“天地無棄物,四時無剩運”之切義與真實義

十一 生命之原始價值與升舉轉化中之價值:引進歷史判斷以真實化歷史

十二 朱子具備“九轉丹砂”之第一步:道德判斷與批判的鑑別,理性本體只停於知性之抽象階段中:知性與直覺之對立

十三 宋明儒對於歷史大體只具備道德判斷:理性只停於知性之抽象階段中

十四 對於政治與歷史作積極的思量:不自英雄與聖賢之“作用”處想,而要自客觀政體方面作架構地想

十五 精鑒歷史須通三關: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之綜和,生命與理性之統一

十六 儒學、心性之學、成人成聖之學是一,亦決不可輕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