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耳聽世界

他的思想和音樂創作完全是相輔相成的,他的音樂思想有時為他的音樂創作鋪路,是他音樂的先聲,而有時候又是他音樂作品的具體演示。 他的思想和音樂創作完全是相輔相成的,他的音樂思想有時為他的音樂創作鋪路,是他音樂的先聲,而有時候又是他音樂作品的具體演示。 如不了解他的音樂思想和他的創作,要考察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

內容介紹

20世紀是藝術革命的時代,無論是聽覺藝術還是視覺藝術領域,都在反反覆覆地進行著紛繁變幻的前衛實驗,名目繁多的新學派、新宣言像萬花筒一樣令人眩目,其變化之快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能夠與之相比擬。然而一切往往又是曇花一現的:今天剛在歷史的聚光燈下慷慨激昂地推出新藝術,第二天即被更新的東西擠出歷史舞台,世人會毫無留戀地把前者忘得一乾二淨,把關愛的目光迅速地投向紛至沓來的新主張。於是有人扼腕喟嘆:“做先鋒容易,做大師難!”20世紀的藝術舞台真可謂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
然而在這萬千頭緒的亂世之中,約翰·凱奇(John Cage,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則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先鋒大師,在他五十多年的音樂生涯中,一直以領袖或先知的地位處於先鋒藝術領域的中心,這位長盛不衰的前衛藝術家在瞬息萬變的20世紀以持久的號召力創造了奇蹟——他在美國高度自由的藝術氛圍里,窮其畢生精力,以嚴肅的思考、獨特的行為方式去探求音樂的新發展,獲得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理解。
由於凱奇在他整個音樂生涯中,不斷地製造具有轟動效應的音樂活動,這使得他長期處於研究者們的聚光燈之下。西方音樂界對約翰·凱奇音樂思想和創作的研究從40年代起至今,數十年而不衰。起初,人們對他的評價不一而足,有人對他的行為給予最熱烈的歡呼,而有人則認為他只是一江湖術士。在美名遠揚和臭名昭著之間徘徊了幾十年之後,近二十年來西方音樂界對凱奇的評價基本已成定論:
——《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作家,居於美國先鋒藝術的中心達數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美學思想的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比20世紀任何其他美國作曲家給予世界樂壇以更大的衝擊。”
——《貝克20世紀古典音樂家傳記辭典》:“是一位具有極為罕見的發明創造性和深受愛戴的帶有後現代傾向的美國作曲家、作家、哲學家和視覺藝術家”
——《咆哮的寂靜》:“約翰·凱奇被描述為是我們時代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和觀念不僅影響了音樂,而且還影響了舞蹈、繪畫、印刷製作、電視藝術和詩歌。”
由於西方音樂界對約翰·凱奇的研究與凱奇本人的音樂活動差不多是同步進行的,到目前為止研究資料的積累已相當豐厚。在紐約,勞拉·庫恩博士主持的“約翰·凱奇信託基金會”中保留了他的樂譜手稿、畫作以及已出版的研究專著和唱片目錄等,給音樂學研究者們提供了最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在紐約百老匯最大的唱片店Towerrecords里,凱奇作品灌製成的唱片多達六七十種(雖然凱奇本人並不認為他的作品適合灌製成唱片)。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公立圖書館裡,都藏有大量的凱奇研究專著、樂譜、唱片和錄像。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從網上也可以下載到大量關於約翰·凱奇的資料,內容涉及他的個人生活、音樂思想及其他方方面面——如音像資料、個人圖文集、語錄以及研究文章和專著等,林林總總不下好幾萬個條目。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稱約翰·凱奇是一位“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作家”,在過去的許多年裡,西方研究界曾廣泛地認為約翰·凱奇作為哲學家的意義可能大於他作為音樂家的意義,認為他的音樂觀念比他的音樂本身更有趣。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曾對他的撰稿人說,約翰·凱奇與其說是當代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不如說他是一位音樂哲學家。但事實上,凱奇首先應該是作曲家。他作為作曲家的特別之處就是像傳教士與教師一樣,不斷為自己的音樂理想進行布道、說教。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來闡述他的思想、傳播他的作品,他的《無聲》和《從星期一開始的一年》為他的研究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和依據。他的思想和音樂創作完全是相輔相成的,他的音樂思想有時為他的音樂創作鋪路,是他音樂的先聲,而有時候又是他音樂作品的具體演示。而且,他有著與歷史上任何一個作曲家都曾有過的類似的經歷。他曾分別師從亨利·考威爾、阿道夫·威斯和阿諾德·勛伯格等學習作曲;以他畢生的精力來從事音樂工作;創作了上百首作品並由著名音樂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被灌製成磁帶和唱片,在全世界範圍內演出和傳播;他的名字出現在任何一本涉及現代音樂家的辭典……這一切都說明了,凱奇毫無疑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音樂家。
凱奇曾以他“無聲的”鋼琴音樂《4分33秒》、以偶然的方式作曲、以不確定原則讓演奏家代替作曲家完成作品、以行為代替音符、以拼貼別人的作品而構成新作品等創舉引發整個藝術界的一次次大地震,讓人感覺到一代先鋒大師所帶來的強大衝擊波。他說:“兩個人在寫同一種風格的音樂,那就說明這種音樂已經太多了。”“我喜歡的是我從沒聽過的音樂。”他以不妥協的實驗態度大膽推翻前人並不斷更新他自己的創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紳士,談吐得體,輕聲細語,舉止優雅,並深諳東方禪宗三昧,對真菌研究充滿興趣,是全美蘑菇協會的理事,一派“採菊東籬下”的飄逸,而沒有他音樂中所體現的破壞性和對傳統的反動。因此,他本人就是一個有魅力的神秘的謎,充滿了矛盾、充滿了不可知。
凱奇對西方音樂界(甚至整個藝術界)所產生的影響使人無法無視他的存在。如不了解他的音樂思想和他的創作,要考察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他音樂的思想基礎——大膽創新、推翻傳統,與真正純粹的美國式思維方式關聯極為密切;但是他的音樂思想卻常常滲透著東方哲學的韻味和禪宗氤氳。在這裡,讓我們試著走進他的世界,一個必須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雙眼去看待一切的世界,一個禪意濃郁的世界,一個充滿綠色植物、蘑菇、石頭和陽光的世界……

作者介紹

約翰·凱奇 余丹紅
20世紀是藝術革命的時代,無論是聽覺藝術還是視覺藝術領域,都在反反覆覆地進行著紛繁變幻的前衛實驗,名目繁多的新學派、新宣言像萬花筒一樣令人眩目,其變化之快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能夠與之相比擬。然而一切往往又是曇花一現的:今天剛在歷史的聚光燈下慷慨激昂地推出新藝術,第二天即被更新的東西擠出歷史舞台,世人會毫無留戀地把前者忘得一乾二淨,把關愛的目光迅速地投向紛至沓來的新主張。於是有人扼腕喟嘆:“做先鋒容易,做大師難!”20世紀的藝術舞台真可謂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
然而在這萬千頭緒的亂世之中,約翰·凱奇(John Cage,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則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先鋒大師,在他五十多年的音樂生涯中,一直以領袖或先知的地位處於先鋒藝術領域的中心,這位長盛不衰的前衛藝術家在瞬息萬變的20世紀以持久的號召力創造了奇蹟——他在美國高度自由的藝術氛圍里,窮其畢生精力,以嚴肅的思考、獨特的行為方式去探求音樂的新發展,獲得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與理解。
由於凱奇在他整個音樂生涯中,不斷地製造具有轟動效應的音樂活動,這使得他長期處於研究者們的聚光燈之下。西方音樂界對約翰·凱奇音樂思想和創作的研究從40年代起至今,數十年而不衰。起初,人們對他的評價不一而足,有人對他的行為給予最熱烈的歡呼,而有人則認為他只是一江湖術士。在美名遠揚和臭名昭著之間徘徊了幾十年之後,近二十年來西方音樂界對凱奇的評價基本已成定論:
——《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作家,居於美國先鋒藝術的中心達數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美學思想的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比20世紀任何其他美國作曲家給予世界樂壇以更大的衝擊。”
——《貝克20世紀古典音樂家傳記辭典》:“是一位具有極為罕見的發明創造性和深受愛戴的帶有後現代傾向的美國作曲家、作家、哲學家和視覺藝術家”
——《咆哮的寂靜》:“約翰·凱奇被描述為是我們時代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和觀念不僅影響了音樂,而且還影響了舞蹈、繪畫、印刷製作、電視藝術和詩歌。”
由於西方音樂界對約翰·凱奇的研究與凱奇本人的音樂活動差不多是同步進行的,到目前為止研究資料的積累已相當豐厚。在紐約,勞拉·庫恩博士主持的“約翰·凱奇信託基金會”中保留了他的樂譜手稿、畫作以及已出版的研究專著和唱片目錄等,給音樂學研究者們提供了最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在紐約百老匯最大的唱片店Towerrecords里,凱奇作品灌製成的唱片多達六七十種(雖然凱奇本人並不認為他的作品適合灌製成唱片)。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公立圖書館裡,都藏有大量的凱奇研究專著、樂譜、唱片和錄像。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從網上也可以下載到大量關於約翰·凱奇的資料,內容涉及他的個人生活、音樂思想及其他方方面面——如音像資料、個人圖文集、語錄以及研究文章和專著等,林林總總不下好幾萬個條目。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稱約翰·凱奇是一位“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作家”,在過去的許多年裡,西方研究界曾廣泛地認為約翰·凱奇作為哲學家的意義可能大於他作為音樂家的意義,認為他的音樂觀念比他的音樂本身更有趣。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曾對他的撰稿人說,約翰·凱奇與其說是當代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不如說他是一位音樂哲學家。但事實上,凱奇首先應該是作曲家。他作為作曲家的特別之處就是像傳教士與教師一樣,不斷為自己的音樂理想進行布道、說教。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來闡述他的思想、傳播他的作品,他的《無聲》和《從星期一開始的一年》為他的研究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和依據。他的思想和音樂創作完全是相輔相成的,他的音樂思想有時為他的音樂創作鋪路,是他音樂的先聲,而有時候又是他音樂作品的具體演示。而且,他有著與歷史上任何一個作曲家都曾有過的類似的經歷。他曾分別師從亨利·考威爾、阿道夫·威斯和阿諾德·勛伯格等學習作曲;以他畢生的精力來從事音樂工作;創作了上百首作品並由著名音樂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被灌製成磁帶和唱片,在全世界範圍內演出和傳播;他的名字出現在任何一本涉及現代音樂家的辭典……這一切都說明了,凱奇毫無疑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音樂家。
凱奇曾以他“無聲的”鋼琴音樂《4分33秒》、以偶然的方式作曲、以不確定原則讓演奏家代替作曲家完成作品、以行為代替音符、以拼貼別人的作品而構成新作品等創舉引發整個藝術界的一次次大地震,讓人感覺到一代先鋒大師所帶來的強大衝擊波。他說:“兩個人在寫同一種風格的音樂,那就說明這種音樂已經太多了。”“我喜歡的是我從沒聽過的音樂。”他以不妥協的實驗態度大膽推翻前人並不斷更新他自己的創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紳士,談吐得體,輕聲細語,舉止優雅,並深諳東方禪宗三昧,對真菌研究充滿興趣,是全美蘑菇協會的理事,一派“採菊東籬下”的飄逸,而沒有他音樂中所體現的破壞性和對傳統的反動。因此,他本人就是一個有魅力的神秘的謎,充滿了矛盾、充滿了不可知。
凱奇對西方音樂界(甚至整個藝術界)所產生的影響使人無法無視他的存在。如不了解他的音樂思想和他的創作,要考察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他音樂的思想基礎——大膽創新、推翻傳統,與真正純粹的美國式思維方式關聯極為密切;但是他的音樂思想卻常常滲透著東方哲學的韻味和禪宗氤氳。在這裡,讓我們試著走進他的世界,一個必須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雙眼去看待一切的世界,一個禪意濃郁的世界,一個充滿綠色植物、蘑菇、石頭和陽光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