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

“苗疆再造”後的政制變遷第一節 “苗疆再造”後的經濟變遷第一節 “苗疆再造”後的風俗變遷第一節

內容介紹

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ISBN:9787516104828,作者:張中奎 著

作品目錄


序二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一 清代“新疆六廳”
二 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 王化進程
二 社會文化變遷
第三節 時空的界定及史料概說
一 時間
二 空間
三 史料概說
第四節 研究現狀及創新點
一 研究綜述
二 研究創新點
第五節 主要理論依據及研究方法
一 區域社會史理論
二 總體史理論
三 文化變遷理論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帝國時期的苗疆敘事
第一節 清帝國苗疆敘事:文化動因與敘事策略
一 敘事的社會文化動因
二 帝國苗疆敘事的內在模式與策略
第二節 清代苗疆敘事:本土立場與敘事對抗
一 苗疆敘事的本土類型
二 苗疆敘事的本土立場
第三節 清代苗疆敘事雙向思考
一 帝國苗疆敘事的指向與訴求
二 苗疆本土敘事再發現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章 改土歸流前的苗疆社會
第一節 傳說時代
第二節 羈縻制時代
第三節 土司制時代
第四節 苗疆“生界”政治制度
第三章 苗的分類
第一節 漢人生活經驗視野下的“苗夷”
第二節 漢文明坐標:“生苗”和“熟苗”
一 “生苗”與“熟苗”分類
二 “生”與“熟”的結構
第三節 政治統治類型分類區域
一 土司統治區
二 流官統治區
三 苗疆“生界”區
第四節 民族識別標準分類
第四章 改土歸流的再考察
第一節 雍正朝的政治形勢與“開闢”苗疆的動因
第二節 大一統的夢想與行政成本虧損的現實
第三節 鄂爾泰等人“開闢”苗疆的效果
第四節 改土歸流還是設土置流
第五節 棄置“新疆”之爭背後的政治博弈
第五章 改土歸流與苗疆的政治變遷
第一節 清初貴州的疆域建制變動
一 疆域調整
二 明清兩代貴州行政建制比較
第二節 清帝國治苗方略與“苗疆缺”官制
一 設定“苗疆缺”的緣起
二 “苗疆缺”的範圍
三 “苗疆缺”的嬗變
四 餘論
第三節 清帝國對苗疆人口販賣的整飭
一 滋生貴州人口販賣的外部環境
二 人口販賣“禁”與“縱”之間的矛盾
三 貴州流官吏治的腐敗
四 “諸苗”搶殺捆賣之風
五 餘論
第六章 清帝國對“新疆六廳”的治理
第一節 “苗亂”及其原因
第二節 清帝國經營苗疆方略
一 剿殺政策
二 屯軍防堵政策
三 民苗隔離政策
四 教化政策
第三節 大治“化苗”
一 “生”與“熟”的區別對待
二 “生苗”一“熟苗”+ “民人”
第七章 清帝國與“新疆六廳”互動下的王化進程
第一節 清帝國對苗民國家認同的積極引導
第二節 苗民對清帝國政治權威、司法體系的認同
第八章 “苗疆再造”後的政制變遷
第一節 土司與寨老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控制
第二節 屯堡對苗寨的封鎖與控制
第三節 “苗例”治苗
第九章 “苗疆再造”後的經濟變遷
第一節 水陸交通和驛道的開啟辛
第二節 苗疆城市、屯堡的興建與漢苗文化互動
第三節 市場設立與商品經濟的興盛
第四節 山區苗寨的貨郎擔
一 苗疆貨郎擔:“小歷史”中的“大歷史”
二 苗疆貨郎擔的生存空間
三 苗疆貨郎擔的功能和影響
四 餘論
第十章 “苗疆再造”後的風俗變遷
第一節 苗疆的節慶、學宮、會館、廟宇、牌坊、祠堂
第二節 漢苗風俗文化變遷的互動
第十一章 清帝國的苗疆教育與文化控制
第一節 苗疆義學
第二節 苗疆書院
結語王化進程下的“苗疆再造”思考
附錄一 清江府示碑
附錄二 萬古流名碑
附錄三 例定千秋碑
附錄四 排調嚴禁濫派夫役碑
附錄五 爛土司信照條約碑
附錄六 鎮壓苗民碑
附錄七 革除夫役碑
附錄八永定風規碑
附錄九
千三碑記
附錄十 計畫禁革碑
附錄十一 捐銀買書立案碑
附錄十二 鳳黨婚碑
附錄十三 免夫碑
附錄十四 禁革驛站積疾弊碑
附錄十五 清代“新疆六廳”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