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對賭

收視對賭

收視對賭,全稱為“收視對賭協定”,指電視台在購買電視劇作品與製作公司產生較大價格分歧時,協商無效,就進行“收視率對賭”,具體條款千差萬別,但核心是雙方約定一個收視率,如果達不到這一約定數字,製片公司將無法得到賣片款。這一由綜藝節目引發的“對賭”風,2014年就吹到了電視劇市場,一些電視劇製作方踢爆對賭協定,稱電視台要求製片方承諾收視率,並表示這對製片方來說是“噩耗”。更有中廣協電視製片委員會以一紙申訴狀直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譴責這一採購模式是電視台單邊強制的霸王條款。

簡介

收視對賭收視對賭
“收視對賭”是指電視台和製片方商談價格時簽訂的妥協方案。原本是電視台在購買電視劇作品與製作公司產生較大價格分歧時,雙方在討價還價過程中產生的“妥協方案”。例如電視台預估體系認為某部作品應該為50萬元一集,而製片方則認為合理價格應為80萬元。協商無效,就進行“收視率對賭”,先定一個基準價,如果收視率高了,就加錢,反之則減錢。

由於收視率跟電視台的廣告收入直接掛鈎,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衛視在跟電視劇片方商談購劇的時候,一邊在明面上籤著“對賭協定”,另一邊塞給片方一張廣告公司的名片,暗示可以找廣告公司購買收視率。而一些廣告公司受到利益的驅使,便會通過操縱、污染收視機構樣本的方法,製造虛假收視率。

出現原因

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電視劇行業特殊的制播環境造成的。

製作主體

收視對賭收視對賭
中國的電視劇製作播出方式與其他電視傳媒已開發國家有根本性的不同。從製作主體來看,歐美、日、韓等國的電視劇製作主體主要是電視網本身。以美國為例,以電視網結合影視公司、職業製片人等機構或團隊,以節目頻道定製的方式生產影視劇集是電視劇生產的主流。這種生產方式的好處是在一開始就明確了電視劇的製作與著作權主體。電視網深度參與到電視劇的整個製作與發行環節當中。無論從劇集的風格、內容、規模各個方面,都可以針對這一電視網的特點進行專業打造。最重要的是電視網擁有劇集的著作權,不會產生同一劇集多頻道競爭的奇怪現象。而且一開始的製作目標就是以收視率為唯一性,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而中國電視劇製作的主體則為影視公司等電視節目製作機構。其製作的根本目的是向電視台銷售。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的產品消費者並不是電視觀眾。電視觀眾埋單與否,也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只要電視台願意購買播出,他們的商業活動便已經完成,且獲得了成功。這一根本性區別,使得中國的影視公司把業務重點都放在了行銷方面。跟風潮、造話題、請明星,這都能直接產生關注度與銷售可能性。這些年電視劇明星的出演價格不斷飆升,已經到了製作機構無法承受的邊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明星是最好的行銷賣點與銷售保障,價格自然不斷攀升。演員費用上升,其他部分的製作費用自然就會受到侵占。而且電視劇製作的一切環節均以能賣出去為目的,那自然什麼題材火就拍什麼,能怎么炒作就怎么炒作了。觀眾與藝術、尊重與創作也只能退居二線甚至三線了。作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即便製作機構一心要提高質量,在藝術水準上力求完美,也很難保證自己對於觀眾興趣趨向判斷的正確。國際主流電視劇製作採用制播同期的方式來儘量抵消這方面的風險,通過收視率等觀眾反饋不斷調整製作內容。例如,我們在歐美劇集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時效性非常強的橋段,大大提升了與觀眾的貼近性。如果此劇收視率一旦達不到既定標準則堅決會被撤換,避免進一步製作的損失和對頻道寶貴資源的占用。而中國的電視劇製作基本為先制後播,尤其是一些都市時裝劇,製作到發行歷時漫長,等到登上銀屏,裡面大量的時尚元素與娛樂橋段早就過了時或者爛了大街,這又如何提起觀眾的興趣呢?電視台買了這種劇不播虧損、播了也虧損,自然會用收視率對賭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播出方式

收視對賭收視對賭
除了製作方式之外,國際上主流的電視劇播出方式以單一電視網獨家首播為主,這與其鮮明的製作主體恰好對應,誰定製誰擔風險,誰播出誰受益。中國電視劇現在則是實行“一劇兩星”政策。另外,中國電視劇每日播出的習慣也極大地阻礙了電視劇產業向高層次發展。國際主流的電視劇存在的播出“季”概念,在中國還尚未形成。這種以觀眾收視習慣為播出區間劃分,以周播為播出基本頻次的電視劇播出方式是電視劇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以我國每日兩集的播出頻次,根本不足以使一部電視劇的商業價值充分發酵。而且動輒四十集以上的體量,自然大幅度攤薄了單集的製作時間與成本。如美劇那樣複雜嚴謹的工業化製作體例,即便有充足的資金與人才也是無法學習借鑑的。一部耗費巨大精力製作的劇集,不到半個月就播出完畢,其商業價值的開發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兩年隨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大規模爆發,電視媒體已經嘗到了季播節目的甜頭。試想一下《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如果每天都播出,觀眾還想看嗎。但是國內電視劇向季播、周播方式上的轉化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這不僅僅是環境與觀念的問題,同樣也涉及到人才與經驗的儲備。多年來中國的電視台基本已經放棄了電視劇製作這一陣地,嚴重地缺乏相關人才與經驗的積累。如湖南衛視也嘗試過製作獨播劇集,但概念遠遠大於內容。即便如此,這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

大家討論的“收視率對賭”問題,其實是建立在中國獨特的電視劇制播環境之上的。這裡其實沒有對錯是非,有的只是差距與無奈。想要打破這一怪圈,唯一的辦法只有大家共同改善整個制播環境。這真不是個政策問題,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市場問題,不是廣電總局一紙禁令可以解決的。只有成熟的市場,才不會成為“賭場”。

不良影響

收視對賭收視對賭
購買收視率、製造虛假收視數據等亂象,在業內已不再是新鮮事。短期來看,電視台、廣告公司和製片方或許有利可圖,但從長遠看,會不利於整個電視行業的健康發展。進入21世紀的十幾年來,收視率造假一直擾亂著電視市場的秩序。在很多電視人眼裡,收視率早已無法客觀反映出電視節目製作的真實水平,收視率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公信力。但廣告客戶仍然將收視率視為投放廣告的標準,電視台也一直將收視率作為節目質量的評獎標準。正因為收視率與經濟利益、社會利益掛鈎,因此它無形中成了一些人爭奪的“乳酪”。

特別是2015年以來,受到“一劇兩星”的影響,電視台收視壓力變大,這種“收視對賭協定”迅速蔓延,從過去的個別現象迅速發展為常態,有的對賭協定甚至“不保底”。製片單位在生存強壓之下,轉而以收視造假、污染數據的行為來“自救”。因此,“對賭協定倒逼收視率造假”的現象在2015年上半年以迅猛速度惡性爆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但是,僅僅杜絕對賭協定,並不能根本解決收視率造假問題,因為在對賭協定廣泛存在之前,收視率造假就已長期存在。

國家整頓

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注意到了“收視率對賭”這一不良現象,並出台了相關針對措施。然而,僅僅拒絕“收視率對賭協定”是不夠的,這並不能完全根除收視率造假問題。在當今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亟須出台更專業、科學的電視評價體系,引入多方面的評價機制才能根除收視率造假這一頑疾。另一方面,應該在收視統計領域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收視統計機構加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維護客觀公正的收視評價體系,建設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對於影視產業的長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想踏實做事的製片人和製片公司而言無疑是利好訊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