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兵節

這一天,阿畢唄(大王)召集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土主廟內進行祭祀娛神、操練“士兵”,祈求五穀豐登、清吉平安。據考證,這一節日在中國的其它彝族地區已失傳。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紅岩鎮福長村有113戶,385人,村民為彝族臘羅支系人。福長村彝語稱操兵節為“阿獨敲”,“阿獨”即大王,“敲”即操練,意思是大王在出征前操練士兵。
操兵節是當地彝族的一種紀念活動。傳說古代部落之間戰事頻繁,彝族部落兵馬較少,為了抵禦外來侵襲,增強士兵的素質,提高戰鬥力,在出兵前進行祭祀、占卜和操練士兵,祈求戰事取得勝利。從此,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近幾年,村里定出制度,每年輪派六戶人家負責籌備工作,由相當於部落首領的“阿畢唄”召集。節日期間村里買一頭黑色公豬,全村人聚在土主廟內殺豬。每戶交500克大米煮大鍋飯,豬肉按戶平分,豬頭、豬腳在操兵節食用。每年的活動經費戶均繳納人民幣1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小組補助,每戶交一升象徵戰馬飼料的蠶豆。
參加操兵人員有“大王”裝扮者阿畢唄1人、“衛士”2人(男,15-18周歲)、“士兵”10人(男,12-15周歲)。“大王”穿著彝族傳統對襟衫,外加羊皮褂,身背羊皮大包,手持長1米的操兵棒。“衛士”穿著對襟衫,抬著兩面五色犬牙鑲邊大旗,旗桿約2米長。“士兵”穿著對襟衫,抬著五色旗各兩面,旗桿約1米長。牛角號手1名。
操兵節當天,八鄉四鄰的村民都習慣性地到福長村走親訪友,觀看操兵節。近年來,前來觀看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每年都在500~1000人左右。
操兵活動從早飯後開始至當天天黑時結束。活動分領兵、操兵、打歌三個部份。領兵、操兵兩部份的主角是“大王”、“衛士”,最後一部份是打歌送行,祝願親人在征途中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操兵節當天,早飯後,到亥時,號手吹牛角號,阿畢唄宣布操兵活動開始。所有人莊嚴肅穆,“大王”持操兵棒,帶領“衛士”和“士兵”整齊地跪在大殿的香案前。“大王”嘴念祭祀經文,逐一端放祭祀品敬獻日、月、觀音、土主、龍王、山神、土地後,“出曹”到廟外被稱為“領兵樹”的一棵棠粟樹前供奉酒、肉、茶,燒紙火,進行占卜、請求領兵。領兵回來後,“大王”帶領“士兵”跪拜在操兵場內的案桌前燒紙火、占卜,請求能否開始操兵。
“阿嘟——”“大王”發號施令,開始操兵。“大王”持操兵棒在操兵場上巡迴追趕“士兵”,追趕中“大王”用操兵棒撬“衛士”,“衛士”也用手中的旗桿撬“大王”,“士兵”相互對抗,直到把對手撬倒為止。撬倒對手算一個回合。每個回合結束後,大王又帶領“士兵”跪拜在場中心的案桌前占卜、預測能否出征。每個回合結束後收回一種顏色的旗,表示這個方陣的人馬可以出征。這樣循環撬五個回合,直到五種顏色的旗收完,表示五個方陣的人馬都能出征打勝仗。操兵結束後,“大王”用手擰斷未下過蛋的一隻母雞的頭,將雞扔至廟門,從雞脖子所伸的方位來預測戰事狀況和本年村子裡的發展狀況。雞脖子伸朝內表示戰事不順利,本年村里發展狀況不好;雞脖子伸朝外則表示戰事順利,本年村子發展狀況好。
操兵結束後,村民開始打歌,唱起送男人們出征的調子:“果子是什麼果子好?果子是火把節的果子好。年稱是什麼年稱好?年稱是今年的年稱好”。以此祝願天下太平,祝願自己的親人在征途中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