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勢

【體裁】散文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 這篇文章論述了“探敵情”的重要,要求將領先探明敵情,再定進退。

基本信息

【名稱】《擊勢》
【年代】蜀漢
【作者】諸葛亮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小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史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餘,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作品譯文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於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畫可言;戰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怠;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於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餘,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係,又有大國作後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作品鑑賞

這篇文章論述了“探敵情”的重要,要求將領先探明敵情,再定進退。臨戰必先探明敵情,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如何探明,如何決策,就不是人人懂得,人人能處理好的了。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給將領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文章詳盡說明,對哪些敵軍可以進攻,對哪些敵軍則要避開。這些經驗之談,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很有裨益!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時,他在“隆中對”中建議劉備占據荊、益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後一統江山。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發展。六出祁山之時,病逝五丈原軍中,享年54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