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文昌橋洗墨池

撫州文昌橋洗墨池

一座古色古香的園林式建築矗立在江西省撫州市市區文昌橋頭,這就是被修復一新的東晉大書法家王右軍(王羲之)洗墨池人文景區。原坐落在文昌橋西端州學嶺的王右軍洗墨池遺址,已列為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古色古香的園林式建築矗立在江西省撫州市市區文昌橋頭,這就是被修復一新的東晉大書法家王右軍(王羲之)洗墨池人文景區。原坐落在文昌橋西端州學嶺的王右軍洗墨池遺址,已列為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並達到痴迷的程度,為練好字常常廢寢忘食。當然,他所用筆硯也就十分可觀,尤其是他經常去家後面的池塘清洗筆硯,一池清澈透明池水一天天變黑,久而久之,這個池塘成了他專門洗筆涮硯的

撫州景點-撫州市文昌橋洗墨池撫州景點-撫州市文昌橋洗墨池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曾寓居撫州,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王羲之師以東漢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苦練精神,在此精研書法,把屋前的池塘給染黑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文學名篇《洗墨池》有這樣的記載:“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 洗墨池因王羲之任臨川內史時習書後常在此洗筆硯而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撰文《墨池記》,由此更是增輝添彩。1600多年來,洗墨池一直是撫州聞名遐邇的歷史古蹟。
2006年10月25日上午,王右軍洗墨池揭牌暨博古苑開業慶典舉行。目前,已修好的洗墨池建築為兩層仿古吊腳樓,具有鮮明的臨川文化特色。樓上九曲迴廊,擺列著古玩攤店,稱為洗墨池博古苑;樓下圍廊花園,布列著洗墨池、采芹亭、《墨池記》碑、王羲之書法碑廊、右軍祠,以及花草樹木、假山流水,可重現“墨染一池香,翠拖三徑綠”的舊時景象。
舊洗墨池在臨川市州學嶺。是我國名傳千古的東晉“書聖”王羲之洗墨的地方。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土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好書法,初專學衛夫人(鑠)收,後博採眾長,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終使漢魏以來古樸的書風為之一變,自成一體。梁武帝讚揚他的書法“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唐太宗對他的書法也推崇備至,被後世尊為“書聖”。擅長行草二體。真摹刻本,今存行書《喪亂貼》、《姨母貼》、《快雪時晴貼》等,草書《十七貼》、《上虞貼》、《初月貼。等。
王羲之約於東晉永和元年(345)至永和三年(347)年間,任江州刺史,曾寓居撫州,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即今州學嶺。宅內有長方形水池,即當年王羲之練字洗筆處。據傳,鄉民新建“飛雲閣”,請他題額,王羲之題筆飛書數幅,終不如意。決意苦練三月再題,家人慾阻,他終不肯恃才自傲、潦草塞責。苦練中,家人送來饅頭、蒜泥甜醬,王羲之專心致志,竟將饅關蘸入硯台弄得滿嘴墨黑。三月後,書於匾。石匠臨刻,墨跡竟滲透入石中。今墨池旁尚立一石碑,上鐫“晉王右軍墨池”,為後人所立。清代在這裡建築學宮,俗稱孔子廟,此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撫州二中的大禮堂。墨池圈在學宮內,之上並蓋有一精巧的小亭,名為“采芹亭”,當時學宮之右還有一水井,名為珠井。這些故跡,現均已湮沒。
後人劉世銘有詩讚云:“城頭學宮高巍巍,中有方井號墨池”。人們敬仰王羲之,不僅把墨池說神了,而且把池中“有如晰蜴者”的一種動物稱為“墨龍”,且有詩人騷客,為墨池之名,令人神往。
而曾鞏為此而作的《墨池記》,以小見大,對後世的影響則更大。其文借右軍練筆之事,引伸開去,勉勵世人勤學;再由學不可少,推及到深造道德更應努力,後人當致力修養,發揚墨池精神,力求上進;同時由為墨池作記聯想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指出:只要有一技之長者受到尊重,則“仁人莊士之遺風”,便更可受人崇敬。

撫州景點-撫州市文昌橋洗墨池撫州景點-撫州市文昌橋洗墨池

附《墨池記》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蹟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