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小平

揭小平,男,南昌大學教授。承擔研究生授課課程有:系統動力學、實驗主力分析、現代測試分析、隔振與緩衝、工程測試與信息分析、現代測試技術、信號分析與信號處理等。

個人履歷

揭小平,男,南昌大學教授。1950年10月出生,1977年12月畢業於江西工學院鍛壓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材料加工裝備及自動控制、新材料製備及成型技術。1995年4月評為副教授,1996年批准為碩士生導師,同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後晉升教授。承擔本科授課課程有: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振動與噪聲測試技術、塑性成型設備及自動化、控制工程基礎等。承擔研究生授課課程有:系統動力學、實驗主力分析、現代測試分析、隔振與緩衝、工程測試與信息分析、現代測試技術、信號分析與信號處理等。
主持或參加了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十餘項。省廳級科研課題數項,均通過省級或廳級鑑定或驗收。其中“鍛錘隔振技術”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項目;並獲江西省科技進步叄等獎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貳等獎2項、江西省自然科技進步貳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叄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叄等獎1項。1998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或參加了省內外合作開發項目二十餘項,成功地完成了空氣錘、自由鍛錘、模鍛錘、機械壓力機的隔振設計和安裝以及其他科研項目。其中獲江西省教育廳科技成果壹等獎1項,授於國家發明專利1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
在《機械工程學報》《塑性工程學報》《中國機械工程》《鑄造技術》《鑄造》《鍛壓技術》《重型機械》《中國塑膠》等刊物以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EI收錄的論文6篇。參編專著兩部,其中《隔振與緩衝》獲江西省教育廳科技成果壹等獎。

人物訪談

走近跟揭小平教授約好的採訪地點——略顯清寂的機電樓實驗室,一場意料之外的採訪展開了。
偌大的實驗室,龐大的機械儀器,簡單的書桌、書櫥和電腦,一身深藍色襯衫灰色背心——揭小平教授工作的身影就像一幅沉靜的畫出現在空蕩的實驗室里。抬頭間,揭教授平和樸實的臉龐映入眼瞼。採訪便是在這樣的寂靜中開始的。
“其實我沒有什麼好說的,真的。”揭教授反覆強調著。
“教授,您在這么冷清空蕩的實驗室里工作,不會覺得枯燥或是寂寞嗎?”
“其實真的忙起來就忘記了,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揭教授僅僅一笑。
“您覺得自己平時的工作是什麼感覺呢?”
“沒什麼特別的,就是上課、做課件、搞研究。”又是意料之外的簡單答案。
揭教授就是這樣,話不多,淡淡地都帶過了。對於工作的乏味或是平凡,教授隻字未提。談及閒暇時的愛好或是興趣,揭教授也僅僅是用了“沒什麼特別,就是散步”“看些電視,上網看看新聞”這一類最普通的語句。“我在學校過了30年了,從沒有改變,就是這么普通過來的。”三十年教學時光,三十年科研艱辛,三十年人生軌跡,就在揭小平教授簡簡單單的話語中描述完了。簡單的話語背後,卻有著太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東西,這也許便是一個科研學者的淡然與執著。
唯獨在談到自己的課題組工作時,揭教授的話語多了一些。“隔振”課題組是揭小平教授印象最深,也是最難忘的工作經歷。“那時候我們的團隊非常理想,分工很明確,有不少老教授,我們合作的很好。”“當時我們的設備還不像現在這么先進,但課題組的人合作地很好,雖然累一些,但是彼此有感情,合作得也很開心。”回憶起如今已經分散的課題組成員,揭教授的言語間多了一份懷念和遺憾。
談話中,我們注意到實驗室一角分布著許多各式各樣的箱子,揭教授解釋說這些箱子是當年用來裝載測量儀器的。大約從2000年開始,揭教授參與的“隔振”課題組轉戰上海、無錫、河南、四川等多個城市開展隔振研究的工作。由於當年的科技發展還不發達,實驗測量設備體積大、重量大、數量多,揭教授他們不得不將這些設備分成5、6個箱子裝,加上實驗測量設備的精密但易損壞的特質,裝箱工作變得很複雜。在這個箱子的故事中,車站的出入站口和公車車站成了揭教授記憶中最難的一幕。除此之外,隔振研究工作的套用難、涉及路途遠、相關工作距離大等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工作的困難。在那些艱難的歲月中,揭教授和同事們帶著這些沉重的箱子和設備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反覆實測和研究,最終拿下了隔振這一被外國學者認為“無法直接隔振”的課題。而如今,面對先進的科技和日益輕便的實驗儀器,揭教授笑道:“所以說,科技發展對我們搞科研的真的是很好呀。”
揭教授說,他們的研究套用性強,對實驗數據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經過科研人員自己反覆的實驗和相互之間的合作才能夠完成。“不像其他一些學科的研究,可以參考資料,我們的資料要靠自己親身去實驗獲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揭教授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會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參與全過程,同時一定要學會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實打實地、腳踏實地地去搞這項科研,這是必須的。”對學生如此要求的揭教授自身就是學生最好的榜樣,腳踏實地的態度也是揭教授給記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沒有新鮮的經歷,沒有生動的話語,更沒有激昂的表態,揭教授在與記者談話的短短几十分鐘時間裡,平靜平和是始終的旋律。
這就是一個科研人的感人故事。關上實驗室的大門,簡單的布置、簡單的著裝、揭教授平和樸實的臉龐成了採訪最後也是最溫暖的畫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