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氣功

氣功此功出自少林寺,亦稱“呼吸術”。原是為僧人強體魄、長氣力而創的一種功法。動作簡單,老幼病弱都可以練;效果明顯,祛病強身收效甚速。

簡介

相傳,少林有一僧人,幼年入寺,體弱多病,不勝習武之苦,其師傳此功,堅持練習十數年,練得體格健壯,力氣千斤。於是,此功便傳了下來。 清朝中葉,陝人曹玉廷在少林寺學藝,得此功,傳藤黑子,藤傳山東省壽張縣劉閣臣,劉傳河北省饒陽縣張鳳岩,張傳牛瀚章、牛晚年,將此功廣為傳授,受益者甚多。

功法原理

此功的鍛鍊方式,通過俯身壓迫肺部,配合呼氣,達到“吐故”目的;通過振臂擴張肺部,配合吸氣,達到“納新”目的。由“吐故納新”調理肺部機能。
實踐證明,此功可以治療多種肺臟疾病,如自汗、盜汗、咳嗽氣喘,氣促無力,慢性胸膜炎,肺結核。因為肺能輔助心臟,調節人體的血液循環,所以,常練此功又能增強心臟機能,健全神經,煥發精神。
因吸菸過量而導致咳嗽痰多者練此功,效果非常明顯,練三兩天痰便明顯減少,其色變淡,堅持月余上述症狀便可消失。
體格壯健者練此功應注意“提放”,吸氣時提小腹、睪丸、肛門,呼氣時放鬆,這樣動作、呼吸、神經控制結合練習,可大長氣力,日久力達千斤。

練功方法

練換氣術的時間在早晨,練功地點應選擇空氣新鮮、環境安靜處。

預備動作:

(1)兩腳分開比肩略寬,兩腳尖平行向前,兩手握拳,置兩腰間,拳心向上,身體自然站立,目視前方,精神集中,調勻呼吸。
(2)以鼻細細吸氣入腹,覺得比平時吸氣較滿,略停,用口呼出。連做3次。
第一式 推氣:
(1)預備式做完後,吸氣,兩拳變掌,內旋,使掌心向下,徐徐下按,上身隨雙掌下按向下彎腰,同時配合呼氣(用鼻呼氣)。
(2)雙手按到離地面一兩寸,(老年體弱者可以離地略高些),此時氣已呼完,動作略停;雙手以腕部為軸,小指領勁向外平畫半圓,到掌指向後外時,變為掌指向下,握拳,兩拳心相對,直臂向上提,意念中如提千斤重物,同時慢慢向上直腰,並配合吸氣,提到上體直起,兩臂仍然直臂上移,兩臂向上到兩拳高於肩時,略停。
(3)屈兩臂,兩肘帶動小臂向體後用力一振,使胸部開張,同時配合吸氣。
(4)雙拳變掌,以腕為軸向大拇指側旋轉變立掌,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同時猛向前推出,與兩掌推
以上為推氣動作,連續做12次。

推氣動作

(1)雙掌下按,雙拳上提速度要慢;雙臂後振要用力;雙掌前推要用“寸勁”,即在發“哈”聲的同時雙掌猛然用力,隨即放鬆。
(2)俯身下按過程配合呼氣,向上直體時配合吸氣,途中不能換氣。
第二式 分氣:
(1)接上式,雙拳收回,置兩肋間,然後變掌,內旋下按,動作與推氣式(1)相同。
(2)、(3)、(4)動作與推氣式動作(2)、(3)、(4)相同。
(5)雙拳變掌,向拇指側旋轉,變為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右,同時向左右側推出,與掌的動作配合,張開口,大喝“哈”聲。
(6)雙掌外旋握拳,屈臂回收,置腰間,拳心向上,還原動作(1)。
此勢連續做12次。
要領與推氣式相同。
第三式 撈氣
(1)兩腿分開,下蹲呈馬步;兩手握拳,屈臂向上,與頭呈“山”字形,拳心相對。
(2)雙拳變掌內旋,掌心向外,向左右伸臂下落,落到兩臂與肩相平時,兩掌心向下。
(3)上勢不停,兩掌繼續下落,上身隨兩掌下落之勢漸漸前俯,兩腿漸漸蹬直。兩掌落到與膝相平時,慢慢翻轉掌心向上,向內合攏,如撈物狀。從動作(2)至此,均配合呼氣。

動作要領

(1)動作(1)、(2)要連貫,不可停頓,兩手下撈路線呈弧形。
(2)兩手上端一直到舉過頭頂,中間也不可停頓。

練功注意事項

一、練功要選擇空氣清新的高敞地方,最好是樹林、水邊。空氣污染較重或封閉式的坑窪處不宜練功。
二、大風、大霧、雨雪皆不宜室外練功,可在室內,打開門窗,面向門口、視窗練功。
三、無病者練功,吸氣時動作快些,同時注意二三提;吐氣用“爆發力”,吐氣後肌體放鬆,這樣可長氣力。
四、吐氣時的“哈”聲,初時應聲大有力,有一定基礎後,可只做好發音口型,不發聲。
五、每式初練只做12次,以後逐漸增加,但以不超過49次為限。
六、練功時間一般在半夜以後和上午。
七、過飽、過飢、酒後和過度勞累均不宜練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