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機

提花機

提花機,是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式,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

基本信息

簡介

提花機提花機
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工藝方法源於原始腰機挑花,漢代時這種工藝方法已經用於斜織機和水平織機。通常採用一躡(腳踏板)控制一綜(吊起經線的裝置)來織制花紋,為了織出花紋,就要增加綜框的數目,兩片綜框只能織出平紋組織,3——4片綜框能織出斜紋組織,5片以上的綜框才能織出緞紋組織。因此,要織複雜的、花形循環較大的花,必須把經紗分成更多的組,多綜多躡的花機逐步形成。據《西京雜記》載:有巨鹿人陳寶光妻所織散花綾“機用一百二十躡”,這么多的綜躡織造起來十分煩瑣,到了三國時馬均“舊綾機喪功費日乃思綾機之變”改六十綜躡為十二綜躡,採用束綜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機出現於東漢,又稱花樓。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式,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式,它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要求編織而成。上機時,腳子線與提升經線的纖線相連,此時,拉動耳子線一側的腳子線就可以起到提升相關經線的作用。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一人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挽花提綜,一人踏桿引緯織造。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提花機後經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對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中程式控制與存儲技術的發明有啟示作用。

工作原理

提花機提花機
提花機的開口機構配置一組豎針(直針或豎鉤)和一個裝有提刀的刀架。刀架由主軸直接傳動來提升豎針。主軸轉一一圈.刀架升降一次,形成一次梭口。經紗穿過綜絲1的綜眼,綜絲下端吊著重錘2,起著回綜的作用;通絲穿過目板4的孔眼與鉤子相連線,鉤子上端是首線(麻線)5.豎針通過首線和通絲相接、刀架8上裝有若干把提刀9。當豎針鉤位於提刀之上時,刀架向上運動.提刀就隨之提起豎釘通過苗線、鉤子、通絲、編帶線綜絲提起,穿在綜眼中的經紗提升。刀架上升同時底板6下降沒有被提升的豎針隨之下降,控制的經紗下降。提升的經紗)成梭口上層,下降的經紗形成梭口下層。
管理經紗提升次序的裝置芘簡13和紋板14。每一根豎針都配置一根橫針10,在橫針彈簧和呸針本身雙鋼針結構彈力作用下,橫針總是推動豎針錐近提刀使豎針鉤殘予提刀之上。橫針左端伸出橫針板12,在橫針板前花筒13,在花筒上套有紋板。在筒移近橫針板時,橫針在彈簧自作用下進入紋板和花筒的孔中。當紋板上對應橫針處無孔時紋板擔p把橫針推向右方,同時十動豎針右移,使其離開提刀。2,傳動機構動力來自主軸1。
主軸上裝有圓錐齒輪2,傳動豎軸3上的圓錐齒輪4。豎軸上端也裝有圓錐齒輪,傳動短軸5。短軸上裝有開口曲柄8,通過連桿17和雙臂槓桿lo的一端鉸接,雙臂槓桿的另?端與升降齒桿11相鉸接。當開口曲柄迴轉時,雙臂槓桿以雙臂槓桿軸12為迴轉中心傳動升降齒桿,使刀架隨著作升降運動,並傳動扇形雙臂齒桿13,傳動固裝在底板7旁的齒條14。當升降齒桿和刀架上升時,扇形雙臂齒桿以軸為迴轉中心轉動,使廊板下降;當升降齒桿與刀架下降時,底板上升。因此,刀架上升,掛在提刀上的豎針也隨之上升,經紗也上升。而未掛在提刀上的豎針則在重錘作用下隨底板下降,使經紗F降,形成梭口。當刀架回降時,豎針隨提刀回降,經紗也恢復到綜平位霞,而未掛在提刀上的哆針隨底板回升,經紗回到綜平位囂。上下兩層經紗在中間閉合,完成一次開u運動。
花筒傳動過程如下。偏心盤16傳動連桿17做往復運動,傳動花筒傳動軸18和花筒19做往復運動,以利花筒轉動。在拉鉤20的作用F,使花筒轉過90。調換一塊紋板。紋板沿著導輪前進,轉到下面的紋板由連線鐵絲擱在托架22上,需要倒轉花筒時,只要拉動繩子23.通過槓桿24及花筒倒轉拉鉤22便可使花筒作反方向迴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