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經濟:中國需要工業精神

作者簡介

汪中求,著名管理學者,清華大學EMBA。先後擔任香港恆雅(深圳)公司市場部總裁秘書,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商務部經理,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等職務。目前為北大、清華等多所高校職業經理人訓練班特聘培訓師,北京汪中求細節管理諮詢公司首席諮詢師,北京博士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培訓師。
2004年至今,在全國各省市巡迴講座710場,接受培訓的學員總數超過42萬人;接受培訓的單位有:韓國三星本部、惠普(上海)公司、通用汽車(中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工商銀行、大慶油田、東風汽車、太原鋼鐵、匯源果汁、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國家安全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北京航天指揮中心、二炮司令部、空軍總司令部、第38集團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瀋陽市政府、成都市委、河南省環保廳、九江市政府等。
主要著作有:《細節決定成敗》、《精細化管理》、《契約精神》《拯救經濟: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等。

內容簡介

一個民族的工業化應該有一種擔當,一個國家的企業家群體應該有一種信仰。《中國需要工業精神》試圖對一些業已存在的現象作解剖,包括對合作理念、契約精神、效率觀念、質量底線和科學觀等的遲鈍和漠視,包括對環境和城市化理解的膚淺。發出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的呼喊,中國必須更認真和更深入地思考企業競爭力、行業前景、民族實力、國家後勁、企業家境界、歷史責任以及對人類的貢獻。

目錄

自序 工業化的中國不“重”工
開篇:工業化的靈魂
合作精神
分工細化的時代
“草根專家”的形成
生產線及流程化
協同作業
服從組織
融入團隊
實現共贏
契約精神
工業化催生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在中國的缺失
淘寶商城事件中的是與非
為什麼說退房是一場鬧劇?
獸首競拍事件是愛國行為嗎?
無規矩不成方圓
建立公信力
“把住政府之手”
效率觀
效率的辯證法
標準化
做事到位
信息使用率
時間管理
過程管理與團隊效率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
“竭盡全力”而不是“盡力而為”
質量底線
乳業標準難統一
向日本企業學習精益求精
嚴謹的工匠精神
零缺陷工作
專注於某一領域的領先
科學觀與創新精神
科學精神源於理性
不能死於無知
尊重專家與逢迎領導
創新精神
用技術推動進步
花旗銀行VS日升昌
131歲的柯達為何走向了沒落?
智慧財產權保護
持續發展觀
工業時代的環境災難
環境即人,環境即天
工業化進程中的短期行為
從“GDP”中國到“綠色”中國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新布局
可持續發展
新型工業化
城市精神
集約化生存
城市的文脈
市民身份的認同
“逃離北上廣”與“逃回北上廣”

部分內容

在今天的中國,“工業精神”並非一個熱詞,但這並不能說明中國已經具有了足夠的“工業精神”。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展走的是一條現代化道路,而這條道路的基礎便是工業化,並且今天我們仍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中。考察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化歷程,再面對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種種似乎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不得不說,工業化絕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氣質的更新,而在精神氣質中,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所謂的“工業精神”。沒有“工業精神”的奠基,而意圖達到工業化的圓滿結果,那無異於緣木求魚。這正是我們今天呼喚“工業精神”的最重要理由。讓我們先從一些觀感談起。“2012年春節期間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而這些消費主要是奢侈品,奢侈品又主要是名表、皮具、時裝、化妝品和香水。”據世界奢侈品協會公布,“春節期間中國消費者分別占據了歐洲奢侈品市場銷售總額的62%,北美的28%,中國港澳台地區的69%。”一句話,中國人太有錢了!於是很多外國人就開始納悶:中國人怎么突然間那么有錢?對此,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解釋說,很多企業“快速利用概念——快速上市——快速套現”,而一些投資人則通過包裝推波助瀾,使企業財富急劇增加。而這只是部分上市企業的發財路徑,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財路,比如城市郊區的農民很多靠土地出讓發了大財。當然,我不敢否認有著靠勤勞致富的更大的群體。無論如何,三十年的工業化的的確確使中國富了,這體現在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主要商業機構都陸續聘用精通中文的營業人員,周邊國家競相開賭場吸引中國人過去,面對中國遊客作旅遊開發成了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高層研究課題。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消費需要,由此可見中國人確實富了。而中國人的這種富裕是工業化的成果嗎?可為何這種工業化卻很難體現“工業精神”呢?對此的討論就是本書的主旨。在討論“工業精神”這個話題之前,我並未對其作詞源學的考證,也沒有就世界各國關於“工業精神”的相關表述作對比研究,只是藉助個人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觀察和思考,試圖理出一個頭緒來,以引起國人深層次的思考。藉助孫文談“主義”的套路,這裡講的“精神”指的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2011年“3·11”地震不久,我帶領一個民營企業家組成的工業考察團到了日本,東京的華人領袖鄭劍豪先生為我們組織了一次很有價值的中日企業家見面會。會上一位老華僑的發言讓我震撼,這位72歲的康泰克集團的董事長吉永良先生說到自己的祖國時,沉重地指出,“工業化的中國重商不重工。”是的,“重商不重工”,這正是我長期以來所受的困惑。當然,這裡的“重商”不是否定商業的本身,更不是否定商業文明的先進性;而是指工業化進程中的有些中國人往往將事情都當做是一筆生意、一種買賣來做,在這些人看來事情沒有性質的不同,只有大小的差異。他們做一顆螺釘,並不是想著如何把它做到最好,而是想著只要有人購買、能掙錢就行;建一棟房子,並不是想著如何把它建得牢固,而是想著只要核心價值的土地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行;就算提出了“百強企業,百年老店”的口號,恐怕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實現更多利潤罷了。當然,中國也存在優秀的企業和有境界的企業家。在一次國資委的管理培訓課上,我也曾公開向那些敬業、立公、廉潔、去私的國有企業高管們表示敬意,因為他們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是常人不容易理解的;他們一動筆就可以出手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千萬資產或資金,但個人收入卻完全不成比例(少數貪腐者和胡作非為者例外)。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憑信仰、信念和良知在工作,在發奮。一個民族的工業化就應該有這種擔當,一個國家的企業家群體就應該有這種信仰。據在世界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文章分析,中國2008年的人均收入以購買力平價衡量是美國的21%,與日本的1951年及韓國的1977年的水平相當。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長是9.2%,韓國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長為7.6%。林毅夫以此推論,中國能夠在未來20年裡保持8%的增長速度。這個推論與首創“金磚國家”一詞的吉姆·奧尼爾在2011年底出版的書中的預言一致:中國經濟總量或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更樂觀的推測是2012年初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判斷:中國GDP總量將在2018年超過美國。當然,作為中國人不太可能對此無動於衷,更不會因此而不高興。我倒為此很是高興,如同中國GDP在2005年開始超過法國和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的時候一樣。我不僅為此高興,而且我堅信中國在經濟總量方面會超過美國。我還知道中國在當下的2012年就在多個領域已經超過美國了,比如:鋼鐵、煤炭、棉花、汽車、菸草、啤酒等。在2010年,中國鋼鐵年產量超過6億噸,美國不過8000萬噸,中國煤炭年產量超過32億噸,美國不足10億噸。2010年6月我在法蘭克福考察,發現當地的大巴車廂一側印有20個國家的國旗,中國國旗排在最前面,這是德國人根據到該城市遊客的數量排列的,可見中國人境外旅遊也位居各國前列。當我正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刻,在谷歌德文版輸入“中國,超過”兩個詞,只需0?2秒就可以搜尋到中國超過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相關信息達208萬條。這能不讓人高興嗎!只是,在為自己的祖國高興的同時,我卻不得不糾結於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競爭力的GDP、匱乏工業精神的工業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