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癖

拔毛癖

拔毛癖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可能是精神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其特徵是衝動性的拔毛導致毛髮丟失,這不是對妄想或幻覺的反應。拔毛之前通常有緊張感增加,拔完之後有如釋重負感或滿足感。在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將本病歸類於精神行為障礙之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部分。

拔毛方式

拔毛癖拔毛癖

病人用手指拔掉自己生長正常的頭髮,也有把頭髮纏繞手指,然後擰掉者。偶見有經常

拔眉毛者。成人患者也見到拔自己的鬍鬚、腋毛或陰毛。被拔掉的毛髮可以重新長出。由於這種拔毛行為已經形成一種不良嗜好,因此長出後再被拔掉,頭髮被成片拔掉後,形成一片片的禿髮斑,很像斑禿。和斑禿的區別是不像斑禿那樣邊緣非常清楚,禿髮斑上往往仍有多少不等未被拔掉的頭髮。禿髮斑周圍的頭髮很牢固,而斑禿周圍的頭髮往往輕輕一扯就很容易脫落。這種拔髮後造成的禿髮斑往往只是一片,常在前頭部偏左側。也有的患者是用剪刀將毛髮成片地剪斷,稱為斷毛癖。

特徵

拔毛癖拔毛癖

拔毛癖患者的生活相當正常;然而,他們頭上的睫毛、頭髮或眉毛等區域可能會有光禿的區塊。在心理上,拔毛癖也有可能造成低自尊,通常是因為患者的外貌和旁人負面的關注,造成同儕的躲避和患者本身對社交的恐懼。有的患者會戴帽子、戴假髮、畫眉毛或者為頭髮做造型,以避免負面的關注。壓力似乎是拔毛癖的一項重要成因。有些患者在壓力低的環境裡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也就是拔毛行為)。離開壓力低的環境之後,症狀又會復發。

很多精神科醫師將拔毛癖歸類為習慣行為,與咬甲癖(onychophagia)或強迫性皮膚搔抓症(dermatillomania)同類。這些疾病兼具精神疾病與和身體疾病的特徵:精神疾病方面,它們像是強迫症,因為看見或感覺到某個身體部位會引起焦慮;身體疾病方面,則像制式行為疾患(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因為患者會不停做出重複的動作,而不會感到困擾,或者他們對這些動作並不完全自覺。有人懷疑目前將拔毛癖與縱火狂、問題賭博、竊盜癖同樣歸類於衝動控制疾患的分類方式並不恰當,需要修訂。有一項研究顯示拔毛癖患者的小腦體積較小。 拔毛癖患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有焦慮、沮喪、強迫症的問題 。

拔毛癖患者可能會咀嚼或吃掉自己拔下來的頭髮,稱為食毛癖(trichophagia)。在極端情況下,這種行為會導致毛石腸梗阻綜合症(Rapunzel syndrome,名稱取自格林童話中的長髮姑娘,因停滯在消化道中的毛球會從胃部延伸至小腸甚至大腸而得名),甚而致死。 因為表明病情的患者比例很低,有些患者會覺得自己是唯一有這種問題的人。

治療

拔毛癖拔毛癖

研究顯示,以相反習慣訓練(Habit Reversal Training)輔助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成功的 。在相反習慣訓練中,醫師會訓練患者學習認知自己拔除毛髮的衝動,也會教導他們轉移這種衝動。相反習慣訓練也包括行為記錄,醫師通常會指示患者製作拔毛事件的日誌,內容包括日期、時間、地點、拔下的毛髮數量,還有當時在想什麼、感覺如何。這樣可以幫助患者學會發現自己通常會拔除毛髮的情況,並發展出避免拔毛事件發生的對策。

藥物治療方面,一項小型的雙盲實驗研究顯示,氯米帕明(Clomipramine)——一種三環抗抑鬱劑(現在已不再用)(tricyclic antidepressant)——能顯著改善症狀 。氟西汀(百憂解)和其他類似的SSRI型藥物治療拔毛癖的效果有限,而且經常會造成顯著的副作用。根據弗萊德·潘索(FredPenzel)的說法,抗抑鬱劑甚至可能加重拔毛癖的病情。拔毛癖患者中,也有僅藉由行為治療、家族治療及支持性會談治療等非藥物療法即痊癒的病例。

病例

“拔毛癖”令斯塔林多個傷口受感染“拔毛癖”令斯塔林多個傷口受感染

據香港《文匯報》2013年9月29日報導,英國27歲(2013年)女子斯塔林有拔毛癖,最初只拔眉毛,後來“蔓延”至手指、胸和面部等部位。塔林患上強迫性皮膚搔抓症,情況如毒品上癮。她曾拔毛6小時稱“傷口流血時,仍感心安”,並表示“胸部傷得最嚴重,我會拔到胸圍染滿血為止”。因此被界定為“傷殘人士”。

為此,斯塔林36歲未婚夫湯普森丟掉家裡逾20支拔毛鉗,斯塔林竟轉用利刀、針和鉛筆刨拔毛。湯普森只好辭職,全力照顧未婚妻。

目前,斯塔林正接受心理輔導及認知行為療法,以期早日擺脫怪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