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詩

折枝詩

折枝又名詩鐘,是韻文中一種別具風格的傳統文學,清初從福建興起。折枝詩為七言律詩中的兩句,要求對偶,兩句自成詩,如折花之枝,逞艷揚芬。折枝像是兩句七字的對聯,但在寫作套用手法上,比對聯嚴格得多,顯得更加工整,更加有欣賞價值。折枝詩分為空詠、分詠、專詠、碎錦等,空詠要在上下句中,各嵌入一個眼字。

種類

分詠

又名“籠紗”,即兩句分別各詠一物、一事;或分詠兩物;或分詠兩事。例如:

尺·蜂

燈下量衣催五夜(尺);

房中釀蜜正三春(蜂)。

楊柳·七夕

三起三眠三月暮(楊柳);

一年一度一消魂(七夕)。

史記·白糖

傳世文章無礙腐(史記);

媚人口舌只須甜(白糖)。

環保·柯林頓緋聞

赤縣亟須清積垢(環保);

白宮何竟暗藏嬌(柯林頓緋聞)。

諸如此類,五花八門。“此雖遊戲筆墨,然非聰明不能裁對,非博洽不能使俗為雅也。”(張辛田語)

專詠

又名“合詠”,兩句同詠一種事物(與對聯相同),但不露題,有時還要求嵌入某一字,以增加難度。例如:

項羽(嵌“山”字)

將軍枉有拔山力;帝業空留戲馬台。

除夕(嵌“新”字)

依然冬日迎春日,又是新年換舊年。

前者兩句同詠“項羽”並嵌入“山”字;後者兩句同詠“除夕”並嵌入“新”字,而不能露“項羽”、“除夕”字面。

馬(嵌“嫁”字)

馱出王嬙悲遠嫁;墮來孫壽挽新妝。

此為丘逢甲之作,兩句同詠“馬”,並嵌“嫁”字。王嬙,即漢代王昭君;孫壽,為漢·梁冀之妻,色美而善為妖態,“墮馬髻”便是多種妖態之一。

空詠

又名“嵌字”,所詠因無主題,故稱“空詠”,又因眼字入嵌其中,故又稱“嵌字型”。有多種形式,任舉兩字(或數字)分嵌於兩句之中,視通行與否而有“正格”與“別格”之分。

正格

有七式,今以余元錢2005年元月所作《杭州“留憶”橋》嵌名1至7唱例說之

一曰“鳳頂”又稱“一唱”:

●□□□□□□; 留下雪泥鴻爪跡;

●□□□□□□。 憶歸山月水雲程。

二曰“燕頷”,又稱“二唱”:

□●□□□□□; 可留今日往來樂;

□●□□□□□。 漫憶昔時涉渡難。

三曰“鳶肩”,又稱“三唱”:

□□●□□□□; 臨水留新宜此地;

□□●□□□□。 跨虹憶舊復誰人。

四曰“蜂腰”,又稱“四唱”:

□□□●□□□; 倒影長留弦月出;

□□□●□□□。 驪歌重憶彩雲歸。

五曰“鶴膝”,又稱“五唱”:

□□□□●□□; 碧玉半環留足下;

□□□□●□□。 青雲一路憶心頭。

六曰“鳧脛”,又稱“六唱”

□□□□□●□; 飛虹臥月憑留賞;

□□□□□●□。 折柳拈花寄憶思。

七曰“雁足”,又稱“七唱”:

□□□□□□●; 濟川濟世堪長憶;

□□□□□□●。 利涉利人自永留。

別格

有十餘式,今以“二字”、“三字”、“四字”、“多字”諸格分別說明之。

1、“二字”主要有:

① 魁斗格:一嵌上句之首,一嵌下字之末。

●□□□□□□; 適志會當凌岱嶽;

□□□□□□●。 逢辰何必羨桃源。

(嵌“適源”)

② 蟬聯格:一嵌上句之末,一嵌下字之首。

□□□□□□●; 琵琶遮面羞來抱;

●□□□□□□。 琴瑟抒懷悶去彈。

(嵌“抱琴”)

③ 轆轤格:一嵌上句第三字,一嵌下句第四字,故又稱“三四轆轤”。

□□●□□□□; 侈談崇古腔多濫;

□□□●□□□。 善學從今格乃高。

(嵌“崇今”)

④ 捲簾格:一嵌上句第四字,一嵌下句第五字,故又稱“五四捲簾”。

□□□●□□□; 海晏河清長極樂;

□□□□●□□。 鐘鳴鼓應永昇平。

(嵌“永清”)

⑤ 重曈格:二字相同,用轉品法取平仄兩讀,分嵌於上下句第四字。

□□□●□□□; 教能相長原無類,

□□□●□□□。 學貴專長自有功。

(嵌“長長”)

上句的“長”讀上聲,取“長進”之義;下句“長”讀平聲,取“特長”之義。

⑥ 鷺拳格:一嵌上句第二字,一嵌下句第六字;或一嵌上句第六字,下字第二字。

□●□□□□□; 未必中源長逐鹿;

□□□□□●□。 忍看四野遍哀鴻。

(嵌“必哀”)或:

□□□□□●□; 雲水但能分地眕;

□●□□□□□。 焰光皆已化心橋。

(嵌“地光”)

2、“三字”主要有:

① 鼎崎格:一嵌上句中心,一字嵌下句首、尾,形同等腰三角形。

□□□●□□□; 午夜漁村擒敵探;

●□□□□□●。 三冬酒肆儆閻羅。

(嵌“羅三村”)

② 鴻爪格:三字中,一嵌上句首尾,一嵌下句第四字。

●□□□□□●, 茶通世味休言苦,

□□□●□□□。 莊納鄉情慾語甜。

(嵌“茶情苦”)

③ 小鴻爪格:三字中,前二分嵌於上句第三、四字,另一嵌下句第四字。

□□●□●□□; 清時盛治人同樂;

□□□●□□□。 名世鴻文眾所欽。

(嵌“盛人文”)

3、“四字”主要有:

① 雙鉤格(又稱“頂天立地”格):四字分嵌上下句首尾。

●□□□□□●, 國運興衰關否泰;

●□□□□□●。 民心向背系危安。

(嵌“國泰民安”)

② 鞦韆格:四字中,前二分嵌上句第一、六字,後二分嵌下句第二、七字。

●□□□□●□, 推開障礙消陳腐;

□●□□□□●。 別出機樞創巧新。

(嵌“推陳出新”)

③ 聯珠格,兩兩疊字,分嵌於上下句之首。

●●□□□□□, 圓圓玉魄秋方半;

●●□□□□□。 浩浩雲程日正長。

(嵌“圓圓浩浩”)

4、“四字以上”主要有:

① 孤雁入群格:五字,其四字於兩句首尾各嵌一字,另一字(孤雁)任意嵌入某處:

●●□□□□●, 聽雨清談茶當酒;

●□□□□□●。 軒眉酣飲客忘家。

(嵌“聽雨軒酒家”)

② 碎錦格(又稱流碎格):四字以上任意分嵌於兩句之中:

●□□□●□□, 四璧圖書三尺劍;

□□□●□●□。 半肩行李一張琴。

(嵌“張三李四”)

●□□●□●□, 七步詩才曹子建;

●□●□□●□。 八門兵法武鄉侯。

(嵌“七才子八鄉兵”)

平仄

既名“折枝”,即折取七律中頷、頸二聯,故其平仄格式有三。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拗體式: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拗體式不常用,屬七律中出句小拗,對句救之平仄格式。

折枝詩平仄運用時可參照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法,非節奏點,平仄可以從寬,但要避免“三仄尾”、“三平調”和“犯孤平”。

歷史

起源

折枝詩又名詩鐘,是一種別具風裁的傳統文學。起源於福州,為閩都的文化魂寶。但它創始於何時,已難確考。據成書於清鹹豐年間的錢塘施鴻保所著《閩雜記》和李家瑞所著《停雲閣詩話》以及清道光二十八年莫友堂著的《屏麓草堂詩話》,其中就載有閩人嵌字與分詠之詩鐘作品,不過當時還沒有用“詩鐘”或“折枝”的名稱。

據清代徐兆豐《風月談余錄》雲,作詩鐘,在確定題目之後,用線綴以銅錢,系香寸許,下面用銅盤承接,香焚線斷,錢落盤鳴,其聲鏘然,有如擊缽催詩,作為構思時間的限制,故名詩鐘。折枝為七言詩中的兩句,要求對偶,如折花之枝,逞艷揚芬,故又名折枝詩。

至折枝詩的分詠格,則源出於酒令。李家瑞的《停雲閣詩話》一書就提到,當時酒會上行過這種酒令,把題目寫在牙籤上,分置兩筒,輪流抽籤,按題目詠七言一句,第二人按題目詠的句要與前一人出句相對,後來這種酒令方式就演變為分詠格的詩鐘了。

據今人王鶴齡先生考證,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詩鐘作品是陳壽祺的“足、之”七唱:“亭館春深花睡足;池塘煙重柳眠之。”陳壽祺侯官人,嘉慶四年進士,這首作品可能作於嘉慶年間。一般人根據現有資料推斷,福州詩鐘開始流行大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

盛行

朗誦 朗誦

折枝詩所以發源並盛行於福州,這是與當時福建私塾的課徒方式注重對聯教學有關。據徐珂《清稗類鈔》載,易順鼎稱福建私塾教作對聯方法,最先是老師出上句,學生對下句,進一步是“作碎”,即要求學生按可成對偶的二個字或二字以上在指定位置作嵌字聯。這時的嵌字與現今折枝詩眼字不同的,只是當時限定的二字是能成對偶的,不像現在隨意指定。還有一種是按嵌字要求改寫古人詩句的方法,稱為“改詩”。據成書於光緒年間的《詩鐘話》,著者王毓菁(字貢南,福建閩縣人)說:“詩鐘盛於閩,閩曰改詩,取古人詩與吾嵌字合者,就其上下句中字,點竄塗抹成七字也。學子習韻,塾師以此法課之最易。‘無詩不改’即無句不煉,故改詩為詩鐘之祖。”這就是說,嵌字格折枝詩來源於“改詩”,故福州民間又稱折枝詩為“改詩”。

折枝詩在福州流行以後,甚得人們喜愛,許多著名人士如林則徐、陳寶琛、沈寶楨、林紓等均樂為此,並流傳許多佳句。而隨著福州人宦遊外地,折枝詩也就推向全國各地。如道光初年,曾光澄、楊慶琛在京就組織荔香吟社,陳衍和夏仁虎都有“都下宴集相率為詩鐘”的記載。福建人士旅居北京、南京、上海、廈門各地,都有吟社組織。光緒十九年,唐景崧輯《詩畸》八卷於台北,作者五十五人中,以閩人為最多,占了二十二位。

折枝詩歷經二百年,至今仍有頑強的生命力,主要是它體現了中國語言和文字的精美與特有魅力。它要求字句精煉,對仗工整,平仄相協,就像折取自七律詩中有對偶的一聯,故稱折枝。同時在具體寫作和評選過程,又有自己的顯著特色。在寫作內容上,可以言志、抒情、寫景、描物、敘事、說理,具有文學的多方面功能。而傳世佳作格調高雅,意境深遠,膾炙人口,可以說是娛樂性、藝術性和套用性的完美結合。

操作評選

折枝詩評選分連環評唱和詞宗評唱兩種。連環評唱又分現拈評唱和宿構評唱兩種。
現拈連環評唱,競技性最強。任取一書拈出幾頁幾行幾字定為兩個眼字,並約定第幾唱,或選定分詠題目,張貼公布,每人發給統一紙條,供寫詩投稿用,一條寫一首。同時點香一柱,“綴錢於縷,系香寸許,承以銅盤,香焚縷斷,錢落盤鳴,其聲鏗然,以為構思之限。”折枝詩又稱詩鐘,即是此故。現在一般限定一小時至少要寫出嵌字格詩三首,或分詠格詩二首,多作不限。

折枝詩交卷後,就要依次傳抄於次紙,其目的是隱去原作筆跡,以便公平評取。
在傳抄過程中,每人自備取紙張或筆記本,記下自己滿意的詩句,以備評取發唱。
宿構連環評唱又有兩種,一是詩社預定眼字或題目,通知參加者到時帶詩當場投卷連環評取。二是詩社預擬題目、眼字,限期宿構詩稿寄社,然後統一隱名重抄編號,再分發給各參加者選評,填好評等單,定期集中評唱。
詞宗評唱,適用於大型詩會。參加人數眾多,由詩社推選詞宗評唱,如正取若干門,捐取若干門,有時還設遺珠門。

活動 活動

評取相沿分以下八個等次:
1、元 意即科舉殿試第一名狀元。
2、殿 狀元又稱殿元或殿撰,相沿以“殿”作為詩會評取第二名。一說“殿”亦有“殿軍”之義。殿軍,行軍時殿後,通常也是強有力的人充任。不過折枝詩評等的“殿”卻是列為第二等,

而不是末等。
3、眼 即榜眼,殿試一甲第二名
4、花 即探花,殿試一甲第三名
5、臚 清代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6、錄 錄事,官名
7、監 明、清時入國子監就讀者統稱監生
8、斗 斗為較小之容器
元、殿、眼、花、臚為五大句,各取一聲,錄以下可多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