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

抗癲癇藥

抗癲癇藥,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抗癲癇藥物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消除或減輕癲癇發作,一是影響中樞神經元,以防止或減少他們的病理性過渡放電;其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減弱病灶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一般將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套用的一線抗癲癇藥。

基本信息

疾病介紹

癲癇是常見的慢性驚厥性疾病。發作時,腦部病灶發生一種異常的高頻放電,並向病灶周圍正常腦組織擴散,引起腦細胞廣泛的興奮,從而出現特有的驚厥症狀,並伴有運動、感覺、意識、行為、植物神經等功能障礙。可分為四類:

1、大發作(羊癇風):意識突然喪失,發出尖叫聲,跌倒在地,全身抽搐(驚厥),口吐白沫,瞳孔擴大,面色蒼白後轉為青紫,因呼吸肌痙攣而致呼吸暫停等。抽搐1~3分鐘後停止,意識恢復或轉入沉睡,1~2小時後甦醒。若大發作連續出現,病人持續昏迷,則稱為癲癇持續狀態,危險性甚大,須迅速控制。

2、小發作:(1)失神小發作:主要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突然停止活動,瞪目直視,手中持物落地,但不發生抽搐,持續數秒後迅速恢復常態,一日可發作數十次不等,多見於兒童。(2)肌陣攣性小發作:表現短促(1~2秒)的雙側肌肉陣攣,多見於頸部、上肢、軀幹的屈曲肌,偶見全身,導致傾跌。(3)非典型小發作:為一種繼發性癲癇的表現,多屬彌散性腦病,常伴有智慧型發育障礙。很象失神小發作,但時間較短,意識障礙較短。

3、局限性發作:為大腦皮層局部神經細胞群受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局限性運動性癲癇發作時,從一側口角、手指或足趾開始的局部肌肉抽搐,以後擴散至同側半身,抽搐停止後可出現輕度癱瘓;另一種則是局限性感覺性癲癇,即一側身體感覺發生異常。

4、精神運動性發作:不喪失意識,也不抽搐,主要表現為陣發性意識模糊,做一些無意識的動作(伸舌、咂、吞咽、撫摸衣扣等),有的表現為精神失常(吵鬧、歌唱、出走、恐懼、憂鬱、幻覺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日不等。

常用抗癲癇藥

(一)常用於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的藥物

1、苯妥英鈉(大侖丁)Dilantin,Phenytoin Sodium:特點:作用較強;療效高;為大發作首選,對精神運動性發作次之,對局限性發作也有較好療效,但對小發作無效甚至惡化; 無嗜睡作用;安全範圍大;作用緩慢,口服一般需3~4天才顯效,用於預防發作及維持治療;而控制症狀則以苯巴比妥為主。苯妥英鈉抑制了Na+內流,從而使細胞靜息電位負值增大,加大與閾電位的距離,提高了腦細胞的興奮閾,穩定膜電位,從而阻止了病灶放電的擴散。還能使腦中抑制性遞質g-氨基丁酸的含量升高,這也與其抗癲癇作用有一定關係。 苯妥英鈉對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及舌咽神經痛有止痛作用,可能與穩定神經細胞膜電位有關。對洋地黃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較佳。應引起注意的不良反應主要有:(1)齒齦增生:多見於兒童和青年,發生率約20%,因其抑制垂體-腎上腺系統,抑制ACTH、糖皮質激素分泌,使膠原組織增生。維生素C或保持口腔衛生可減輕此增生,停藥3~6個月可消失。(2)長期服用可致佝僂病和骨質軟化:藥酶誘導劑可加速維生素D代謝,致缺鈣。用D3和鈣劑可預防和提高療效。(3)久服驟停可引起發作,甚至誘發持續狀態:(4)其它:略。

2、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Luminal:抑制大腦皮層運動區,提高驚厥閾,直接抑制病灶放電,又能限制放電擴散,使大發作腦電恢復正常。作用快,維時長(6hr),毒性低,安全性較大,可作控制大發作首選;對小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的療效差。不可突然停藥,長期套用可致成癮。

3、撲米酮(去氧苯巴比妥,撲癇酮)Primidone,Mysoline:在體內轉化為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丙二醯胺(PEMA),對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及局限性發作都有較好療效,但不如苯妥英鈉。兒童對其有耐受性,故用量較大;體內消除較慢,長期套用有蓄積性;不可突然停藥。 

(二)常用於癲癇持續狀態藥物

1、安定(苯甲二氮卓)Diazepam,Valium:靜注顯效快,為持續狀態首選,對大發作作用差。不良反應少,久服驟停可引起驚厥;嬰兒、青光眼、重症肌無力者忌用。

2、氯硝基安定Clomazepam,Clomapin:抗驚厥作用較安定強5倍,抗癲癇譜廣,療效穩定,作用快,維時長。不可驟停,連服半年可產生耐受性。

(三)常用於小發作的藥物

1、 乙琥胺Ethosuximide:為失神小發作首選。但能加重大發作,並有大發作者應合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鈉。不可驟停。

2、苯琥胺米隆丁)Phensuximide,Milontin:似乙琥胺,用於失神小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

3、三甲雙酮(解痙酮)Trimethadione,Tridione:降低大腦皮層和間腦興奮性,縮短其後放電活動,對小發作療效顯著,但作用緩慢(2~4天才顯效),僅用於預防。久服易蓄積;毒性較大,胃腸道反應為嚴重反應先兆。

4、香莢蘭醛(香草醛)Vanillin:為天麻提取成分,能對抗戊四氮引起的驚厥及其誘發的癲癇樣腦電,對各型癲癇有效,尤其是小發作。不良反應輕。

5、乙醯唑胺(醋氮醯胺)Acetazolamide,Diamox:為碳酸酐酶抑制劑,增加尿中Na+、K+、HCO3-排出,人為造成酸血症和低血鉀,使腦中抑制性遞質g-氨基丁酸生成增加及膜電位超極化,使神經肌肉興奮性下降,還可減輕腦水腫。對小發作療效較好,對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也有明顯療效。本品與磺胺有交叉過敏反應,此類患者忌用。 

(四)常用於精神運動性發作的藥物

1、磺斯安(硫噻嗪)Sulthiame,Ospolt:為強碳酸酐酶抑制劑,作用較強。用於精神運動性發作。

2、醯胺咪嗪痛驚寧,叉癲寧,退痛)Carbamazepine,Tegretol:對精神運動性發作最有效;對大發作和混合型癲癇療效與苯妥英鈉相似;對三叉神經痛的療效較苯妥英鈉好;具抗利尿作用,可能是促進抗利尿激素分泌,可用於尿崩症。

(五)廣譜抗癲癇藥

1、丙戊酸鈉(抗癲靈,二丙基乙酸鈉)Sodium 2-Propylvalerate,Sodium Valproate,DPA:不抑制癲癇病灶放電,而是阻止異常放電的擴散。對所有類型的癲癇都有效,尤其是對小發作優於乙琥胺;對大發作較苯妥英鈉和苯巴比妥差,但對這兩藥無效的患者,本品仍有效;為小發作的首選藥。長期毒性低,不良反應少。可能的作用原理:激活谷氨酸脫羧酶和抑制g-氨基丁酸轉氨酶,促進g-氨基丁酸的合成,阻止g-氨基丁酸分解,使腦中抑制性遞質g-氨基丁酸含量增加30~50%,神經肌肉興奮性下降,而產生作用。

2、癲健安二丙基乙醯胺)Valpramide:抗驚厥作用較丙戊酸鈉強2倍。不良反應少。

3、抗癇靈Antiepilepsirine:對各類癲癇都有效,尤其對大發作為佳;還有鎮靜作用;不良反應輕。

分類

西藥
但有些已開發國家,由於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的一些副作用,已將其列入二線抗癲癇藥。僅將卡馬西平、丙戊酸鈉列為一線抗癲癇藥。
新的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片、非氨酯等。
植物藥
藥品名稱:伊來西胺片
主要成分:胡椒鹼;胡椒鹼是從白鬍椒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功能與主治:適用於單藥治療或添加輔助治療兒童和成年患者的各種癲癇發作類型。對於使用其他抗癲癇藥物耐受不良或伴有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尤其適用。服用伊來西胺片的患者無明顯精神和神經不良反應發生。少數患者可有輕度一過性的不良反應,如疲倦等。經過臨床長期的觀察,尚未見嚴重的過敏性反應,對於肝、腎及造血功能,臨床觀察病例尚未見異常影響。
臨床套用
(1)部分性癲癇發作: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氯硝西泮、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片
(2)強直陣攣性大發作: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拉莫三嗪、托吡酯
(3)失神性發作:乙琥胺、氯硝西泮、丙戊酸鈉、拉莫三嗪、氨己烯酸
(4)癲癇持續狀態:地西泮(i.v)、苯妥英鈉
(5)局限性癲癇發作和繼發的全面性發作:非氨酯

抗癲癇藥的用藥原則

1、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控制發作為限;

2、單一用藥,無效時才考慮合用,一般不超過3種;

3、有規律服藥;

4、不宜隨便換藥,確需換時,應在逐漸減少原用藥物的劑量同時,逐漸增加新用藥的劑量,防止誘發發作;

5、堅持長期治療,可減少復發,一般多在1~2年內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6、堅持逐漸減量停藥原則;

7、用藥時注意不良反應,如皮疹皮炎等,定期查血、尿及肝功能;

8、用藥時若有嗜睡症狀,應加服咖啡因(0.02~0.04g/次,3次/日),或麻黃鹼(25mg/次,3次/日);

9、患者應生活規律化,忌煙,低鹽少水飲食,不要過飽,避免過度緊張,忌激烈運動,避免高空、水邊及機械電機旁工作,以免發病時發生危險。

10、孕婦服藥有潛在致畸可能,應加注意。

臨床套用

(1)部分性癲癇發作: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氯硝西泮、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片
(2)強直陣攣性大發作: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拉莫三嗪、托吡酯
(3)失神性發作:乙琥胺、氯硝西泮、丙戊酸鈉、拉莫三嗪、氨己烯酸
(4)癲癇持續狀態:地西泮(i.v)、苯妥英鈉
(5)局限性癲癇發作和繼發的全面性發作:非氨酯

危害

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是每個癲癇患者都很關心的問題,其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在不同的個體有著很大的差異,那么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呢?

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

是指藥物劑量過大、加藥過快或服藥的初期產生的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行走不穩、厭食、噁心、嘔吐、疲勞、嗜睡、注意力渙散、多動、記憶力下降、情緒改變等,一般程度不重,經過調整藥物劑量很快就能好轉或消失;

特異體質的不良反應

是指個體對藥物中的某種成分過分敏感引起的不良反應,如皮疹、周圍神經病、肝損害、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肝毒性(尤其在2歲以下的兒童)等,這種反應來勢兇猛,不可預見,危害較重,多發生在服藥的初期,發生率較少;

長期的不良反應

一:抗癲癇藥物對人的記憶、運動速度等均有影響,血藥濃度越高,影響越明顯。許多專家通過臨床試驗也表明苯妥英鈉影響病人的操作技能、視空間能力和注意力,對運動和反應速度也有影響。有些治療藥物可影響病人的瞬時記憶和集中注意力,對語言速度也有影響。有些藥物一般認為對智慧型無明顯影響,但有人認為可能對精細運動有一定的影響。
二:抗癲癇藥物對身體的危害首先是大腦神經系統,其症狀表現是眩暈、頭痛、精神緊張、精神失常、精神萎靡、精神錯亂、憂鬱、易衝動、木僵、共濟失調、眼球顫動、言語障礙、復視、嗜睡、影響思維、工作及兒童智力發育受限、兒童可出現興奮和焦慮。這些症狀對於患者的正常生活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另外,對於患者的上消化道系統,抗癲癇藥物也有一些影響,如噁心、嘔吐、厭食、上腹部疼痛、胃炎、食欲不振等。對於血液和淋巴系統的影響,一般表現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型貧血 、淋巴結腫大、血糖升高、白細胞減少、低血壓等。抗癲癇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引起肝、腎功能減退,造血功能障礙。因此肝、腎不全者應慎用或禁用。
三:人體長期攝入藥物,而引起的全身器官的損傷,如痤瘡、齒齦增生、面部粗糙、多毛、骨質疏鬆、小腦及腦幹萎縮(長期大量使用)、性慾缺乏、體重改變、脫髮、月經失調或閉經等。

致畸作用

就是指抗癲癇藥物導致的後代發育不正常,新型抗癲癇藥物已使這種可能性明顯減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