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性

抗原性

抗原性(antigenicity)又名免疫反應性,這個詞描述了抗原在人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然後綁定T細胞或抗體的能力。在抗原或傳染性微生物進入身體後,通常會誘發免疫系統反應。如果抗原能在這種免疫反應下綁定白細胞和抗體,就說明抗原性高,並且較難排出體外。難以綁定白細胞和抗體的抗原是低抗原性,因此較容易被免疫系統克服。

基本信息

簡介

抗原性指抗原與其所誘導產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強弱與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學成分、抗原決定簇的結構、抗原與被免疫動物親緣關係的遠近等有密切關係。通常認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學組成愈複雜、立體結構愈完整以及與被免疫動物的親緣關係愈遠,則抗原性愈強。抗原的物理狀態也對抗原性發生影響,例如蛋白質,聚合狀態的比單體的抗原性強,一般球形分子的比纖維形分子的抗原性強。抗原加入佐劑改變物理狀態後,抗原性也得到增強。例如,分子量高達10萬的明膠由於缺乏苯環胺基酸,穩定性較差,在進入機體後容易被酶降解成低分子物質,如果加入少量酪氨酸(苯環胺基酸),就能增強其抗原性。

歷史

自發現抗體後,用血清學方法在體外實驗,證明了天然抗原與其相應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這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學現象,稱這種特性為抗原的抗原性。在早期由於尚未建立對蛋白質抗原進行分析的方法,為研究抗原性的化學本質造成了困難。奧地利免疫化學家Landsteiner在本世紀20年代創建了人工結合抗原,並套用血清學方法對抗原性的化學本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為抗原、抗體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大量知識,為天然抗原化學性質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特性

儘管抗原性通常被視為微生物有害的特性,但它有時也可以被人類和動物當做優勢利用。免疫原性是抗原性的一個子集,可以在抗原導致免疫反應,但不綁定白細胞和抗體時觀察到。這種活動往往發生在人類和動物接種疫苗時。這些注射液里的抗原非常弱或已死去,但仍然會迫使身體自我保護。之後,在更強大的病毒版本嘗試攻擊身體時,它的抗原性會比較弱,因為身體免疫反應已對它有所準備。

當抗原性較強的抗體能綁定源自免疫系統的細胞時,身體有可能難以抵禦它們。這些抗體攻擊本來健康強壯的身體,並導致嚴重健康問題,甚至疾病。例如,如果花粉進入人體,有可能引起打噴嚏,咳嗽,鼻腔和喉嚨腫脹等不適反應。花粉這種抗原,有可能綁定嘗試排斥和抵消它的白細胞;這就會造成組胺反應,使人變得虛弱。

應對花粉過敏,通常需要用藥幫助恢復身體功能。過敏反應可以用抗組胺藥或甾類化合物治療。抗組胺藥能平抑組胺反應,使綁定白細胞變得不可能,而甾類化合物能減輕任何炎症。

套用

不同的人對特定物質的反應各有差異,意味著一種抗體對每個人的影響也各有不同。花生和其它堅果就是一個實例。有些人吃花生沒有問題,但一部分人甚至聞到花生醬味也會產生不良反應。也正是這一原因,開發新食品,化妝品,藥物和其它產品必須經過抗原性測試才可以投放市場。這些檢測能幫助製造商確定產品的安全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