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效果

 採用某種技術方案、實行某項技術政策所產生或引起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包括活勞動消耗和物化勞動消耗)之比,或經濟成果與消耗的資源總量(含勞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之比。

正文

 表達形式有三種:
①以比率形式表示的技術經濟效果(Ⅰ)
=勞動成果/勞動消耗
②以絕對量形式表示的技術經濟效果(Ⅱ)
=勞動成果-勞動消耗
③以相對量形式表示的技術經濟效果(Ⅲ)
=(勞動成果-勞動消耗)/勞動消耗
技術經濟效果與人們在技術實踐活動中所取得的勞動成果或經濟成果成正比,與勞動消耗或消耗的資源總量成反比。
最佳技術經濟效果標準 ①取得一定的經濟成果所消耗的資源總量少;②消耗一定的資源總量所取得的經濟成果多;③取得的經濟成果與消耗的資源總量之比值為最大;④經濟成果與消耗的資源總量都增加的情況下,成果增長的幅度大於消耗增長的幅度;⑤在經濟成果與消耗的資源總量都下降的情況下,消耗下降的幅度大於成果下降的幅度;⑥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增加經濟成果。
指標體系 評價不同技術實踐活動的技術經濟效果通常是以一系列的技術經濟效果指標,即一套相互聯繫的指標體系為尺度進行衡量,然後對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在中國,反映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能源的技術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有:①社會生產物資資源利用效果指標,一般用每百元產值消耗的物資總量表示;②勞力資源利用效果指標,一般用勞動生產率與勞動消耗率(工時消耗總數與產品產量之比)表示;③物力資源利用效果指標,一般用原材料生產率(每單位原材料提供的產值)、原材料利用率與原材料消耗率(每百元產值消耗的原材料)表示;④財力資源利用效果,一般用資金利用效果流動資金占用率(每百元產值占用的流動資金)表示;⑤能源資源利用效果指標,一般用能源生產率(每噸標準能源提供的產值)和能源消耗率(每萬元產值消耗的能源)表示;⑥產品質量效果指標,一般用產品合格率、優質品率、返修率、廢品率等表示。
評價原則 技術經濟效果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巨觀技術經濟效果與微觀技術經濟效果相結合。巨觀技術經濟效果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考察與評價技術實踐活動,微觀技術經濟效果是從企業的角度考察與評價技術實踐活動。後者是前者的評價基礎,前者是後者的抉擇依據。在技術實踐活動中,應制定一系列技術經濟政策,採用各種經濟手段,使巨觀技術經濟效果與微觀技術經濟效果協調一致。②近期技術經濟效果與遠期技術經濟效果相結合。前者是指技術實踐活動帶來的眼前的近期的經濟利益,後者是指未來的長期的經濟利益。對一個國家來說,新技術的開發,工程項目的建設,老企業的改造,既要考慮投資少、見效快的近期效果好的項目,又要考慮雖目前投資較多、見效較慢,但遠期效果很好的項目,要把兩者合理地結合起來,選擇近期和遠期效果都好的技術方案,或者根據不同項目確定一個合理的中期目標。③直接技術經濟效果與間接技術經濟效果相結合。前者多指經濟上的效果,後者多指社會上的效果。不能只考慮前者,而忽視後者,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評價。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