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空間擴散論:極化陷阱之謎及其經濟解釋

“極化陷阱”之謎的思考:空間擴散的視角 “極化陷阱”之謎與空間擴散的內在聯繫 技術結構優勢的確定:產業聯繫與技術空間擴散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南開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平裝: 24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310035984, 9787310035984
條形碼: 9787310035984
尺寸: 20.8 x 14.6 x 1.4 cm
重量: 299 g

作者簡介

周密,1980年出生,湖南嶽陽人。200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學系,2005年6月獲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2008年6月獲南開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留校,在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工作。目前主要從事區域產業分析和區域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曾先後在《經濟社會體制比較》、《財經研究》、《改革》、《南開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期刊全文轉載。先後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參與寫作和修訂著作4部。

內容簡介

《技術空間擴散論:"極化陷阱"之謎及其經濟解釋》內容簡介:近年來,區域差距問題備受關注,不僅在於這是關係到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大事,更在於這是決定我國由區域非平衡戰略向協調戰略轉向的現實依據。區域差距的擴大是特定發展戰略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從區域差距形成的內在本質來看,技術在眾多要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技術的規模報酬遞增特性具有提高要素組合效率的功能,因此,先進的技術或工藝的產生及其通過模仿、推廣、轉移、共享等擴散活動在更多群體、更廣範圍中使用將創造更大的獲利空間,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然而,當前對技術擴散的研究呈現三點不足:一是缺乏較為系統的分析框架,多以單一的成本論或收益論為主,而將成本約束和收益驅動相結合進行研究的視角較少;二是以時間擴散為主,空間擴散的研究較為薄弱,而且空間擴散仍然以純地理學研究為主,經濟學視角的分析不足;三是更多關注國際技術擴散,卻忽視了一國內部(非國際)區域之間的技術擴散,以至於我國學者張可雲直言不諱地指出:“無論是對技術空間擴散樣式的抽象理論模擬與經驗歸納,還是對擴散的經濟含義的分析,均未深入到區際技術與創新擴散對區域行為關係的影響這一層次。”①筆者不得不認為這是一種遺憾,因此,《技術空間擴散論:"極化陷阱"之謎及其經濟解釋》的初衷正是出於彌補這種遺憾的迫切願望。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技術擴散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狀況:文獻綜述
第二章 問題的提出:“極化陷阱”之謎
第一節 “極化陷阱”之謎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極化陷阱”與“極化陷阱”之謎
第三節 “極化陷阱”之謎: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
第三章 “極化陷阱”之謎的思考:空間擴散的視角
第一節 “極化陷阱”之謎與空間擴散的內在聯繫
第二節 影響空間擴散的因素分析
第三節 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與作用機制
第四章 成本約束的確定:空間距離與技術空間擴散
第一節 有關空間距離的質疑:空間局限性
第二節 空間距離的一個研究視角:國際經驗
第三節 空間距離的理論研究視角:演繹與擴展
第五章 技術規模優勢的確定:技術差距與技術空間擴散
第一節 區域技術分布的非對稱性
第二節 技術差距論與技術空間擴散
第三節 技術差距的測度
第六章 技術結構優勢的確定:產業聯繫與技術空間擴散
第一節 技術結構優勢的形成
第二節 技術結構優勢的基礎之一:區域產業分工
第三節 技術結構優勢的基礎之二:投入產出聯繫
第七章 基本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基本結論
第二節 政府定位與政策目標
第三節 政策建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