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憲康

承憲康

承憲康,1937年7月8日出生於江蘇武進,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政治輔導員。1959年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體育代表隊黨支部書記、團總支書記,機械系分團委書記,校團委副書記,機械系副主任,校黨委統戰部副部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校務委員會秘書長,清華校友總會總幹事、副會長等職,2012年2月7日因病逝世。

清華教授

1937年7月8日出生於江蘇武進,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政治輔導員。1959年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體育代表隊黨支部書記、團總支書記,機械系分團委書記,校團委副書記,機械系副主任,校黨委統戰部副部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校務委員會秘書長,清華校友總會總幹事、副會長等職,2012年2月7日因病逝世。

教育輔導員

承憲康在清華工作的“第一站”,是政治輔導員。1959年畢業後,他在校團委做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和體育代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是在蔣南翔教育思想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也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牢牢把握“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人才”這個根本。

當時的體育代表隊有六七百名隊員,大大小小的難題,往往都是由承憲康出面處理。在體育代表隊的建設過程中,承憲康明確了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一是鼓勵和積極發展優秀隊員入團、入黨;二是合理安排學習與訓練,特別是要關心隊員的全面發展。當時,女排隊員的學習成績比全校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代表隊和體育教研室的關係也處理得非常好。在那一代的體育代表隊隊員中,湧現出蓬鐵權等一批“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典型,並不是偶然的。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司長宋盡賢當時也是代表隊的一名輔導員。每次向承憲康請教工作,他不僅會就該找誰、怎么做提出建議,還會針對代表隊的特點總結處理原則,甚至提醒宋盡賢與各部門打交道時應該注意什麼。宋盡賢感激地說:“是承憲康教會了我怎么當輔導員。”

那時在飯廳吃飯,承憲康周圍總圍著不少代表隊的隊員,大家都願意和他聊天談心,因為他真正關心他們,是兄長也是摯友。清華首批國家運動健將蓬鐵權就是在體育代表隊中與承憲康結下了延續一生的深厚情誼,他深情地回憶說:“在當時普遍講‘斗’的時代,他給予我的是溫暖的陽光。我們心中的任何想法和難言之隱都想跟他訴說,包括找對象的‘機密情報’也願意聽他的看法和指點。”

在校團委工作期間,承憲康分管組織工作,是輔導員的“輔導員”。據時任校團委副書記、學校老領導方惠堅回憶,1960年前後,學校把輔導員隊伍從150多人精簡到80多人,這一工作是他和承憲康一起做的。1965年7月,學校向北京市和教育部遞交的《關於我校政治輔導員工作的情況》的報告,現在已經作為珍貴的史料陳列在校史館內,承憲康參與了它的起草。

為發展貢獻力量

積極主動,充滿創新精神,是承憲康做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他對國家大政方針和學校的發展形勢、中心工作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是對學校發展有益的事情,他從不分“份內份外”,一旦想到了就盡全力推動,完成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

90周年校慶前夕,是他向校領導建議由朱鳳蓉將軍代表校友發言,並且多次就發言稿的內容與朱鳳蓉電話溝通。“僅僅因為我們投身到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中,僅僅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的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體現了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朱鳳蓉發言中的這句話擲地有聲,至今仍在師生校友中廣為傳誦。在當時部分畢業生以進外企工作和出國為榮的大環境下,朱鳳蓉紮根邊疆、投身國防事業的經歷,對廣大清華學子無疑是一次深深的觸動。

承憲康的“獨具慧眼”,是因為他對校友情況有充分的了解,也因為他深知在朱鳳蓉身上閃耀著清華精神的光輝,凝聚了值得向後輩學子傳揚的人生觀、價值觀。

不僅是一個朱鳳蓉,在朱鳳蓉所在的核試驗基地來校招聘的過程中,承憲康也給予了很多幫助。時任校辦主任的他並不直接負責就業引導工作,但他主動和有關部門聯繫,專門制定特殊政策,允許核試驗基地招聘人員與學生直接見面座談、全面介紹情況,很快打開了招聘工作的局面。現在擔任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的劉國治院士,就是在那時被選送到核試驗基地工作的。

承憲康在校友會工作期間,有兩件最讓他自豪的事:推動成立清華校友基金會(後發展為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並開設美元現匯賬戶,以及為《清華校友通訊》申請到全國高校校友雜誌中第一個正式刊號。

基金會的成立,離不開承憲康的積極奔走。後來,為了解決不讓海外校友捐款“縮水”的問題,又是他主動請纓,承擔了申請開立外匯賬戶的工作。當時國內只有少數涉外單位才有外匯帳戶,清華是全國高校中最早申辦的,無章可循,連由哪個部門具體負責都不清楚,只能多方打聽。

為了給學校節省經費,承憲康總是乘坐公共汽車往返學校和有關部委辦局之間,從來沒有用過公車或打車,整整跑了一年,有時候飯都顧不上吃。

說起這些事,老校長張孝文難掩激動之情。他說,他知道承憲康把這些事辦下來有多辛苦,辦成之後又有多么高興。承憲康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他從這些工作的成果中得到樂趣,得到一個共產黨員獻身革命事業的動力,也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張孝文深有感觸地說:“清華能夠發展到現在,要感謝一大批像承憲康這樣的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但卻是盡全力、創造性地去工作,他們才是清華大學的脊樑。”

可信賴的同志

對工作,承憲康“極端的負責任”,他做事紮實細緻,一旦認準目標,就會矢志不渝地向前推進。

作為清華象徵的二校門在十年動亂期間被毀,80周年校慶前夕它的重建提上議事日程時,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當時全校一年的預算只有6000多萬(包括教職工住宅建設在內的很多項目還都需要大量資金),重建二校門就需要7萬元,是個很大的矛盾。

學校找到承憲康,詢問是否能通過校友會發動捐款重建二校門,承憲康毫不猶豫地承擔了這項工作。他充分發揮各地校友會的作用,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重建資金的籌集過程可以說是“盛況空前”,1990年1月發出倡議,到9月底已有3000多名校友捐款65000多元,感人事跡層出不窮,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清華人團結愛校的精神。

承憲康曾許下“永做一隻鴻雁”的志願,致力於把海內外廣大校友和母校緊緊聯繫在一起。在他主持工作期間,清華校友總會與中斷多年的海外各地校友組織恢復了聯絡,同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會也建立了聯繫,每年接待多批新竹清華校友來校參觀訪問。他還周到細緻地完成了顧毓琇、張宗植等老校友交辦的事宜。和他有著很深交往的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曾經說,承憲康是“最可信賴的同志”。

承憲康以出眾的記憶力著稱,其實他有一個小“秘密”———幾十年堅持記日記,把工作中的活動、校友的有關資料乃至同事的生日都分門別類記錄得清清楚楚,形成寶貴的資料庫,人稱清華的“活字典”。

20世紀80年代末,台灣長興化工公司董事長高英士先生曾向學校捐獻了一筆獎學金,10年後高英士提出,想看一看獎學金10年來的發放情況。這下可給學校出了一道“難題”———近年來學校機構不斷調整,幹部和管理人員變動,兩個受資助院系記錄的資料都不完整。多虧有了承憲康這個“有心人”,他通過查看自己的記錄和檔案,把10年來的獎學金髮放情況清清楚楚地交給了高英士。高先生非常感動,覺得清華做事非常認真,值得信賴。

20多年來,承憲康在與高英士的交往中始終熱情周到、工作細緻,出於多年來積累的深厚感情,高英士表示要再為清華做點事。這一次,他捐出了3000萬元,其中2000萬捐給化工系建系館,1000萬捐給圖書館做圖書基金。承憲康去世後,高英士又提出捐資設立承憲康紀念獎學金,寄託他對老友的感激和緬懷之情。

畢生的奉獻

航院退休教授王學芳說:“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他是我們的紐帶,他常常到我們中間通告各位的情況,關心他人,很少有人沒得到過他的幫助,人們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他,求助於他。”

2004年春節期間,王學芳的先生、機械系退休教授吳肇基突然查出急性重症肝病,需要立即轉院治療。當時臨近傍晚,校醫院門口找不到計程車,承憲康就在從醫院到西湖游泳池的路上幫他們攔計程車,又想辦法聯繫到老齡互助會的救護車,把兩位老師載到較好打車的照瀾院郵局附近,終於及時趕到地壇醫院進行搶救。地壇醫院的大夫說:“這么重的病,這么大的年紀,死亡率是97%,他能救過來多虧清華大學送來得及時。”

精儀系退休教師李平林回憶說,2009年50周年系慶時,承憲康逐一給老同學發信,儘量安排他們在京的住行。他還強忍著肝部的劇烈疼痛,自己墊錢為同學們取預訂的火車票。即使在身體極其虛弱的情況下,每次到校醫院輸液,他也不願麻煩學校安排照顧他的同事,從不打車。那時,承憲康走路已經非常非常困難,“我就那樣看著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蹭”,老同學舉步維艱但執著向前的身影永遠留在李平林的記憶中。

2011年7月底,承憲康向來探望他的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校黨委原書記賀美英交代了自己的後事:一是希望過世後遺體捐給醫院,不要開追悼會、追思會、告別會等;二是把住房交給學校,希望優先租給青年教師,租金和他自己的存款、債券、基金等也都捐給學校,納入蔣南翔獎學金。賀美英動情地說:“當時我跟他談這些事,心裡是很感動、也很難過的,最後他把所有的東西全部捐給了學校。他一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個人待遇上的要求,卻把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他的工作,貢獻給了清華。”

承憲康走了。在清華園,他一共度過了58個春秋。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業業58年,累積成了不平凡的高尚奉獻。

來源:新清華 第1879期 2012-05-11

學習承憲康

清華新聞網5月11日電 (記者 范 麗)5月10日下午,“‘學習承憲康先進事跡 立足崗位創先爭優’校機關黨員大會”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舉行。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出席大會並講話。

大會現場播放的“清華幹部的楷模--承憲康”事跡短片,再現了承憲康奉獻清華、服務校友的工作片段和感人事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