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中補土

扶中補土

扶中補土,發展於仲景,形成於宋金元時期,以李杲為開山宗師。補土思想被歷代醫家重視和運用。是傳統醫學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流派,其學術思想亦是當今中醫學領域養生治病的核心依據之一。在今人陳日和的發掘和實踐下,以補土精髓為指引,創造性的將脊柱、督脈也歸入中宮,在實踐中形成以疏通督脈為輔,內調脾胃及外調脊柱兩者並重,輔以少數民族藥物,利用其“簡、捷、效”的特點,藉助敷臍療法、透皮療法、蜂毒療法等外治手段,結合現代高科技研發的扶中床、扶中帶、扶中罐、扶中茶等為主要調理工具,內調脾胃上注重以百年松針作為主要用材;外調脊柱以蜂毒膏、苗家藥酒為調理脊柱、督脈的介質。在近年逐步形成的一個特色明顯的養、治並重的中醫養生理療方法。其外扶正中脊,內調脾胃,故稱扶中補土調理法。又脾胃之土居中,補土即為扶中,故合簡稱扶中。

中文名:扶中 地區:中國本質:創新養生理療方法 核心:內調脾胃、外調脊椎 療效:快速通經絡正脊、祛除寒濕 特點:簡單易施、迅速起效、氣血同調

目錄

1源流 .

2 學術思想 .

3學術代表 .

4 創新發展 .

5 常用扶中方劑.

補土派源流:

源於《易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補土派為金元時期中醫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認為各種疾病因素最易耗傷人體元氣,提出“內傷學說”。他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又根據<<黃帝內經>>及《傷寒雜病論》關於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的理論,治療強調調理脾胃,提升中氣。以《素問》“土者生萬物”立論,著《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李東垣根據他在戰亂環境的醫療實踐,體會到“飲食勞倦則傷脾”(《難經》),而脾胃為生化之源,人以胃氣為本,因此他創製了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方,用以調補脾胃。故後世稱他為“補土派”。

補土派學術思想:

中醫學有關中土的重要思想早在《內經》時期就有論述,《素問•太陰陽明論》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醫聖張仲景也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闡釋了中土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學術觀點,指出不僅在顧護中土的同時,還要注重中土與其他臟腑的聯繫。到了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思想,其遣方用藥均以顧護中土立論,作為補土派的代表醫家,李東垣的學術思想被後世醫家廣泛研究。可以說,補土派肇始於《內經》,發展於仲景,鼎盛於東垣,其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而言之,補土之學術思想未必用人參、黃芪、炙甘草等“補藥”,其治療的著眼點在於恢復中土升降的功能,故其具體治法並不拘泥於溫補之法。

名家論補土及當代代表人物:

鄧鐵濤:在《略論脾胃學說》指出: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受納運化水谷精微,達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學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發病,設法恢復脾胃正常功能,使氣機調暢,升降得度,使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關鍵環節。
路志正:在《脾胃和溫病學說》指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人以胃氣為本,故治病注重調理脾胃。脾胃損傷常見氣虛、血少、濕蘊、痰阻、瘀血、氣機紊亂等病症,調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即“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張珍玉: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主張脾胃分治,善於疏木扶土,注重氣機調暢。是齊魯補土流派代表。

創新發展•扶中補土簡介:

時代在變化,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新疾病更層出不窮。時代的變化對於運用古代成方已經適應不了新的醫學實踐。更兼近代“拜金主義”的流毒,斷章取義,假大虛空流行,為謀利大勢炒作,利益至上原則等等,對傳統醫學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正本清源之工作實為艱難。在“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總思想指導下,民間醫師陳日和遊學於西南諸省經年,拜師學藝,虛心向諸多民間老中醫學習中草藥經方、驗方。潛心研究中醫藥物學、少數民族藥物學、藥酒藥膏、臍療、道家養生。身體力行二十餘年挖掘民間中醫精要,收集、傳承、整理並施以臨床。在諸位前輩的指導支持下,結合自身從小打下的武學中藥學方面的基礎,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結合補土精髓,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將脊柱、督脈也歸入中宮,提出了“扶中補土”為核心理論支撐,全新的亞健康調理、整體保健的養生康復體系。該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不論養生治病,不可不調,且須先調。脊柱為人體骨骼最重要部位,人體骨架的主軸,是所有活動的控制中心,直接與臟腑相連,很多不明原因的症狀,其根就在脊柱。中醫所稱的總督人體諸經之陽的督脈循行於脊里,入絡於腦,既與腦和脊髓直接相聯繫,又總督人體氣機運動,影響大腦和內臟的功能。故脊柱及督脈的調理意義重大,與脾土同列。調理脾胃、扶正中脊、疏通督脈皆為逐本之道。養生治病,宜先調本,兼以顧標。先調脾胃之本,脾胃順暢,氣血沖和後再調腎之本為正路,二本健運則百病日消。正謂是:先天腎難補,後天脾胃修,脾胃為後天之本,扶中調氣血之源。

常用補土方劑:

扶中湯:白朮(炒30),生山藥(30),龍眼肉(30)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朮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薑9片、大棗6枚
昇陽益胃湯:黃芪(30克)半夏(15克)人參(15克)炙甘草(15克)獨活(9克)防風(9克)白芍藥(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澤瀉(5克)白朮(5克)黃連(1.5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