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

打更

說起打更,在解放前,還算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一般城市都少有鐘錶,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貫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打更也就成一門古老的職業。解放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晚上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大大豐富起來,鐘錶也已得到普及,人們掌握時間比打更可精確多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打更
拼音:dǎ gēng (不是dǎ jīng

解釋

[sound the night watches;patrol the streets at night and announce the watches]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詳細解釋

舊時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
楊萬里《不寐》詩:“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內臣罪譴》:“內臣得罪發南海子常川打更,則示意殺之,十無一存者矣。”張天翼《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裡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仿佛敲到了他的心臟上。”

歷史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方法

打更打更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發展沿革

打更打更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里,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讓人引發多少打更的思緒。

相關信息

打更打更
備註:“打更”的“更”讀gēng,不讀jīng。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下午3時至5時為“申時”,下午5時至7時為“酉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台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台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台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台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台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台北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台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台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台北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台北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台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台北時間21時至23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