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經濟

手感經濟

“手感經濟”是台灣的李仁芳教授於200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手感經濟不只是手工,而是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提出一種生活的主張。用深度的技藝設計產品,可以幫助加深對生命的體驗。手感經濟是一種減法美學,是給人單純的幸福,是大量生產後的必然趨勢。

含義

手感經濟手感經濟
關於什麼是手感經濟,有人這樣歸納:藝匠精神、產業靈魂、生活品質。也就是說,“山川城鄉的舞台,人文歷史的布置,創意工藝的道具,演一出明媚動人的戲曲”,這就是手感經濟。它是一種深度經濟,不只是手工,而是源於對生活的深刻體驗,提出一種生活的主張,就好比英國的MONITOR音響、美國勝家的縫藝吧,甚至在偏遠的瀘洲油紙傘小作坊里,都能看到這種主張。

這是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手工牛仔褲、手工皮包、手工梳子、手工眼鏡、手工公仔、手工香皂、手工朱古力……越來越多的“madebyhand”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儘管有些產品不是百分之百“由手製造”,但也巧妙地從“手”延伸出情感、溫度、觸覺等元素,從而帶進設計概念里。“靠手吃飯”的設計師、創作者,將獨特的生活哲學帶入他們的作品中,透過手工創造出作品的獨特觸感,感染每一個接觸的人,去了解作品中的美感、角度、人文和哲學。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消費開始忠於個人,而不是品牌;越來越多的工匠藝術捲土重來,在廢棄的工業區或後巷工作室里,流淌出獨一無二的家具和陶瓷藝術品。“手感經濟”的誕生成為必然。

由來

手感經濟手感經濟
以前人們的衣服、鞋子都是手工做的,後來大量生產興起,開始大量少樣,福特汽車是最好的代表。不過日本汽車後來開始混流生產,小量生產又回來了。這還不到手感經濟。而到了二十世紀最後十年,亞洲成為世界工廠,產品供給豐富,現在人們講求的不是有或沒有,而是獨特性,有這樣的需求。在供給面,科技和工廠管理技術提升,讓獨特性、特別訂製、少量多樣可以實現,藝匠生產又出現了。在很多行業都可以看得到,手感經濟出現了。愈來愈多“手工打造”的消費產品出現在你我的生活里,強調手工體驗的觀光工廠成為最新的集客場域,市面上到處可見手工啤酒、牛仔褲、香皂、眼鏡、編織包、餅乾等等,而且它們標榜的都是非大量生產的“人文”價格。

2016年,手感經濟又再度變成很夯的議題。而手感經濟跟科技放在一起,恰恰可以產生有趣的對比。科技不斷努力減少手的工作,使其僅剩手勢的功能,而手感則是強調增加手的勞動來產生作品。手感是溫度、是觸覺、是人文、是反制式,恰恰都與科技的內涵相左。

意義

手感經濟手感經濟
1.手工、手感產品盛行意味著人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些東西、證明自我存在,對抗大量製造,而不是被資本主義消費。

2.與來愈多人是花錢買“作品”而不是“商品”。

3.手感意味工匠藝術捲土重來,雖然精品名牌誘發人們對獨享尊榮精緻物品的欲望,但近年人們開始到廢棄的工業區或後巷工作室里,重新尋找獨一無二的家具、陶瓷藝品。

4.手感年代來臨暗示愈來愈多消費是選擇忠於個人,而不是品牌。

5.手感產品盛行其實反應人們心底對生活環境的一種不滿,一種無言的抗議。“因為人不快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是什麼,因為處於大量生產、選擇過多的年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