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釋書

手不釋書,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基本信息

成語原意

【注音】:shǒu bù shì shū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同義】:手不釋卷
【用法】:作謂語、定語;
【典出】:“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北史·序傳·李義雄》)
【示例】:“亭林先生自少至老,~。”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

古文《亭林》

原文

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釋②書,出門則以一騾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③,呼老兵詣④道邊酒壚⑤,對坐痛飲。咨⑥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⑦無所疑⑧乃⑨已⑩。馬上無事,輒⑪據鞍默誦諸經註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⑫顛墜⑬崖後,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旨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譯文

亭林先生從小到老手上都沒放下過書,出門時總用一匹騾子兩匹馬扛著書。有時候走到了邊塞崗亭,就招呼亭邊的老兵一道去路邊的小酒店,面對面坐著,開懷痛飲。詢問他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和自己知道的有所不同,就打開紙張詳細記錄、更正,一定要到沒有任何疑惑時才停下。坐在馬背上空閒的時候,他就跨著馬鞍默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它們的注釋文(對經典的解釋叫“注”或“疏” )。即使有時候遇到親朋好友也好像不認識。有的時候會因此(太專心的輒據鞍默)跌落到溝中,他卻也不覺得後悔。讀書認真仔細到這個地步,他的學問自然就博大精深到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的程度了。

詞語解釋

①亭林先生:顧炎武,號亭林
②釋:放下
③亭障:邊塞崗亭、堡壘
④詣:到
⑤酒壚:小酒店
⑥咨:詢問
⑦必:一定
⑧疑:疑惑
⑨乃:才
⑩已:停止
⑪輒:就
⑫或:有的,有時
⑬顛墜:跌進

句子翻譯

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無所疑乃已。
譯:如果和自己知道的有所不同,就打開紙張詳細記錄、更正,一定要到沒有任何疑惑時才停下。
精勤至此,宜所旨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譯:讀書認真仔細到這個地步,他的學問自然就博大精深到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的程度了。

顧炎武簡介

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於曲沃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的特點

勤奮、嚴謹、專注、好學、認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