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神醫

扁鵲神醫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但是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河北省《博野縣誌》載:其墓在博野蘆村,毀於大躍進時期。由於醫術精湛,人們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簡介

原名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戰國時代名醫,醫術精湛,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史記》中記載他是渤海郡鄭地的一名大夫,而盧醫則是指他的出生地在盧國,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醢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河北省《博野縣誌》載:其墓在博野蘆村,毀於大躍進時期。

姓名來源

“扁鵲”一詞原本為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秦越人醫術高超,百姓敬他為神醫,便說他是“扁鵲”,漸漸地,就把這個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由此可見,“扁鵲”是古代醫術高超者的一個通用名詞。按照古人的傳說,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將安康和快樂帶到哪裡,好比是帶來喜訊的喜鵲,所以,古人把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稱作“扁鵲”。而這個出生在盧國、名叫秦越人的醫生醫術高明、學識淵博,走南闖北、治病救人,順理成章地被人們尊敬地稱作“扁鵲”。

行醫業績

扁鵲雲遊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裡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裡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裡,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甦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裡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癒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齊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齊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齊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趕快避開了,齊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后,齊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齊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裡,望診在四診當中居於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於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傳說著作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後問世的作品,成書於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託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個人成就

發明四診法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套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看看他的臉色等)、聞診(聽聽病人最近做了什麼事情後生病)、問診(問問有沒有乾可以導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診(看看他的脈搏),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蔡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蔡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套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讚扁鵲是最早套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套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思想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定。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遊歷到秦國時(今陝西鹹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遊到邯鄲(當時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套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預防思想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治療原則

先秦時期,在《史記》中有扁鵲的 “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即六種病人: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他的醫療經驗極其豐富,曾編撰過頗有價值的《扁鵲內經》9卷和《扁鵲外經》12卷,可惜均已失傳,這是祖國醫學的極大損失。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韓非子》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六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鵲山祠

鵲山祠,即扁鵲廟,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城西北22公里處,占地3700平方米,是 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古代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書記載:趙簡子為答謝扁鵲治病之功,將中丘(今邢台內丘)蓬山一帶四萬畝土地賜封給扁鵲,扁鵲遂將此作為行醫採藥之地。據《內丘縣誌》記載,扁鵲廟漢唐有之,始建不詳。自漢至今,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元代建築,是全國最早、最大、最著名的紀念扁鵲的古建築。

扁鵲廟,又名鵲山廟、鵲王廟,宋代加“神應”之號,為神應鵲王廟。位於邢台市內丘縣神頭村,坐北朝南,在群山環抱之中,右扶龍騰山,前臨龍騰水。1963年前水上有橋,後石橋沖坍。過橋北上,越橋樓,過山門、獻殿至扁鵲廟。廟內有扁鵲塑像,廟左有扁鵲墓,每年農曆三月,八方人士雲集祀之,香火極盛,達月余之久。

扁鵲行醫到秦國,秦太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鵲。虢太子千方百計把扁鵲的頭顱從秦國找回,葬在邢台內丘的蓬山,並立廟祭祀,由此這個山村便更名為“神頭”。現在神頭村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扁鵲廟前有九龍水從西向東流過。因上游有九條山川之水匯於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漢白玉石橋名九龍橋,橋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龍橋又稱回生橋,據說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從此橋經過,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龍橋前有九龍柏,九棵柏樹生於石上,古老蒼鬱,樹齡達兩千多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龍,人稱九龍柏,根須裸露於石,猶如龍爪。《內丘縣誌》這樣記載九龍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體,石山不老柏長存。”相傳扁鵲死後,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實際上是後人仰慕扁鵲的醫術和醫德而植栽,作為懷念。在扁鵲廟周圍還有許多扁鵲採藥、製藥、作手術的遺址,藥石、石炕、撈腸溝等地尚存。

人們稱讚虢國太子的忠義,便把他和扁鵲採藥的山峰稱為“太子岩”。太子岩位於內丘縣城西部30公里處,險峰千仞,峻岩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自周代以來,相繼建有諸多廟宇,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相匯的風景勝地。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樓,樓後有洞,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並與扁鵲一起採藥。太子樓始建不詳,後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雲出岫,紅日升空。 明至清

扁鵲廟現存墓冢高約1.67米,墓圍周長約50米。石碑1通,穹頂,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鐫刻文字漫漶,可辨識“大觀元年三月□日楊□信□□重□收扁鵲墓”字樣。大觀元年(1107),為目前發現扁鵲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對。古槐1株,樹圍根部粗4.24米,高約20米,樹中空,據稱樹齡已超過2000年,樹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 厘米。 在墓東有扁鵲祠,祠記憶體碑最早者為明萬曆庚子(1600)《重修扁鵲祠記》,碑雲“祠宇時久”創始年不詳。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為早,面中條,近王官谷瀑布,風景優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鵲廟記》始將“祠”改為“廟”。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

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王坐像,旁侍司藥、司書男女童,均保存較好。扁鵲像施彩瀝粉貼金,龍袍玉帶,坐龍首椅上,面目慈祥莊重,面形方圓,廣額方頤,有宋塑遺風。 扁鵲以其精湛的醫術、醫德深受百姓愛戴,從而受到歷代祭祀。扁鵲廟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扁鵲廟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扁鵲遺址

扁鵲一生四海行醫,足跡遍布大半中國。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扁鵲墓。如,河南湯陰縣東南十五里,有土崗名伏道崗,相傳扁鵲被伏殺於此,如今此地有扁鵲墓,且有元、明、清等時期的碑刻;在山西省永濟縣清華鎮也有扁鵲祠和墓,墓前有石羊和宋、明年間的石碑;在陝西臨潼縣東北三十里南陳村也有扁鵲墓,相傳扁鵲被害於此,就地掩埋;在河北邢台內丘縣境內有扁鵲墓,相傳扁鵲被害於秦,一義士掩其身在臨潼,取其頭,原想攜回家鄉埋葬,行至此地而葬之。濟南北郊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