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淡褐斑病

扁豆淡褐斑病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為害葉片,病斑顏色較褐斑病淺,中央灰褐色,邊緣暗灰褐至淺黑褐色,微具輪紋,後期上生褐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基本信息

中文名:扁豆淡褐斑病 
..
 
英文名:Hyacinthdolichosascochytablight
病原中文名:豌豆殼二孢
病原拉丁學名:AscochytapisiLibert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為害扁豆外,還可侵染蠶豆、菜豆和豌豆。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顏色較褐斑病淺,中央灰褐色,邊緣暗灰褐至淺黑褐色,微具輪紋,後期上生褐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形態特徵

AscochytapisiLibert稱豌豆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100~180×100~120微米,器壁膜質,孔口圓形,成熟時釋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圓形,雙胞,無色,大小10~14×3~5微米,每個細胞里具1個油點。病菌發育適溫15~26℃,最高33℃,最低8℃.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附著在種子上或隨同病殘體在田間越冬。播種帶菌種子,長出幼苗即染病,子葉或幼莖上出現病痕和分生孢子器,產出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潛育期6~8天。田間15~20℃及多雨潮濕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重病田與非豆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
(2)選留無病種子,或將種子在冷水中預浸4~5小時後,置入50℃溫水中浸5分鐘,移入冷水中冷卻,晾乾播種。
(3)選擇高燥地塊,合理密植,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抗病力。
(4)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進行深翻,減少越冬菌源。
(5)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