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藤[鼠李目葡萄科植物]

扁擔藤[鼠李目葡萄科植物]
扁擔藤[鼠李目葡萄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扁擔藤(學名:Tetrastigma planicaule (Hook.) Gagnep.)是葡萄科,崖爬藤屬木質大藤本,莖扁壓,深褐色。小枝圓柱形或微扁,卷鬚不分枝, 葉為掌狀,小葉片長圓披針形、披針形、卵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每側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無毛;網脈突出;葉柄無毛,花序腋生,節上有褐色苞片,稀與葉對生而基部無節和苞片,集生成傘形;花序梗無毛;花蕾卵圓形,頂端圓鈍;萼淺碟形,齒不明顯,外面被乳突狀毛;花瓣卵狀三角形,花絲絲狀,花葯黃色,卵圓形,花盤明顯,子房闊圓錐形,花柱不明顯,裂片外折。果實近球形,多肉質,種子長橢圓形,4-6月開花,8-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寮國、越南、印度和斯里蘭卡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00-2100米的谷林中或山坡岩石縫中。

扁擔藤發藤莖供藥用,有祛風濕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木質大藤本,莖扁壓,深褐色。小枝圓柱形或微扁,有縱棱紋,無毛。卷鬚不分枝, 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5小葉,小葉長圓披針形、披針形、卵披針形,長(6) 9-16厘米,寬(2.5) 3-6 (7)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每側有5-9個鋸齒,鋸齒不明顯或細小,稀較粗,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無毛;側脈5-6對,網脈突出;葉柄長3-11厘米,無毛,小葉柄長0.5-3厘米,中央小葉柄比側生小葉柄長2-4倍,無毛。

扁擔藤 扁擔藤

花序腋生,長15-17厘米,比葉柄長1-1.5倍,下部有節,節上有褐色苞片,稀與葉對生而基部無節和苞片,二級和三級分枝4(3),集生成傘形;花序梗長3-4厘米,無毛;花梗長3-10毫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花蕾卵圓形,高2.5-3毫米,頂端圓鈍;萼淺碟形,齒不明顯,外面被乳突狀毛;花瓣4,卵狀三角形,高2-2.5毫米,頂端呈風帽狀,外面頂部疏被乳突狀毛;雄蕊4,花絲絲狀,花葯黃色,卵圓形,長寬近相等或長甚於寬,在雌花內雄蕊顯著短,花葯呈龜頭形,敗育;花盤明顯,4淺裂,在雌花內不明顯且呈環狀,子房闊圓錐形,基部被扁平乳突狀毛,花柱不明顯,柱頭4裂,裂片外折。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多肉質,有種子1-2(3)顆;種子長橢圓形,頂端圓形,基部急尖,種臍在背面中部呈帶形,達種子頂端,腹部中棱脊扁平,兩側窪穴呈溝狀,從基部向上接近中部時斜向外伸展達種子頂端。花期4-6月,果期8-12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寮國、越南、印度和斯里蘭卡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00-2100米的谷林中或山坡岩石縫中。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藤莖供藥用,有祛風濕之效。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骨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1~1.5兩。水煎或浸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它是一種常年生的植物,通常纏繞在樹幹上,藤長約5-6m,藤面呈灰白色,葉色深綠,葉面寬約3-4cm,呈橢圓形,比一般樹葉稍厚。砍斷藤子後,可以看到條條小筋的斷痕,並很快就會流出可供飲用的清水。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獵人進山,一般不帶水壺,就靠這種天然水壺中的清水解渴。

扁擔藤為熱帶雨林中為數不多的具有老莖開花、老莖結果現象的藤本植物之一,它的花果都僅僅出現在較粗壯的藤莖基部,甚至貼地而生。它的花十分細小,但數量極多,呈淡紫色,密密麻麻,成叢成簇,它的果實大小如鴿卵,圓球形,串狀或團狀,果實幼嫩時綠色,較酸,成熟時棕紅色,變軟,汁多微甜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