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乳節藻

扁乳節藻

扁乳節藻,別名緣乳節藻,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及大西洋溫暖海域的珊瑚礁海岸。藻體呈紅色至暗橘紅色,富含石灰質,直立,外觀呈樹叢狀,具叉狀分枝,為多軸型生長模式,高約9~12公分。

基本信息

名稱

英文名:Galaxaura marginata (Ellis et Solander) Lamouroux
中文名:扁乳節
別名:緣乳節藻

分布範圍

扁乳節藻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及大西洋溫暖海域的珊瑚礁海岸;日本、琉球群島、台灣、中國(廣東、海南島、香港)、西沙群島、夏威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葉門、斯里蘭卡、南非、馬達加斯加、澳洲、大西洋等地之海域都可見,一般生長於低潮線附近的潮溝邊、多毛類棲管、海綿及淺海的礁石潮溝壁上。在台灣則多產於東海岸三仙台、恆春半島南灣、東北角、小琉球、澎湖、綠島及蘭嶼等地經常可以見到扁乳節藻,東北角海岸則偶爾可見,通常生長於潮下帶三至十公尺深之浪襲礁岩上,且常成叢生,並全年可見,盛產期在春季。

生理特徵

扁乳節藻的藻體呈紅色至暗橘紅色,富含石灰質,直立,外觀呈樹叢狀,具叉狀分枝,為多軸型生長模式,高約9~12公分,甚可達15公分。基部具一短莖,為圓柱形,長約4公分,直徑0.2公分。底部以一盤狀固著器附著在岩礁上。多回二叉狀分枝,枝條扁平,寬約0.2公分,厚約300~500微米,沒有很明顯的節跟節之間的分別,但具規則的節線於枝條表面上,其邊緣稍為隆起較厚,且頂端約略呈白色,表面光滑不具毛,富含豐厚的石灰質,呈適度鈣化 。

藻體內部之髓部是由交織的細胞絲組成,鬆散,直徑約10~13微米,其間參雜著黏液,向外放射狀形成皮層;內皮層具3層,為大型且無色的細胞構成,其中最內層的細胞約厚約30~55微米,直徑約80微米,稍具色素;外皮層則由小型的支持細胞組成,石灰質則埋在支持細胞間。
扁乳節藻的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但孢子體與配子體在結構上是異型的;配子體的表皮細胞為細窄的卵形或柱形,直徑約l2微米,次表皮細胞其上支持著1個表皮細胞。孢子體的四分孢子囊為球形或卵圓形,表皮細胞具有柄,次表皮細胞上方支持著1~3個表皮細胞。
扁乳節藻為雌雄異體。果胞枝由3個細胞組成,於較年輕的皮質中產生,其下足細胞會分裂4個大的細胞。囊果為果球狀,直徑為300~600微米,具開口,果孢子囊末熟時呈棍棒狀,成熟時呈卵圓形。雄性生殖窩直徑約200~400微米。四分孢子囊會呈十字形分裂。

科學價值

扁乳節藻藻體內的鈣質來源為海水中的鈣,經吸收後沉澱於體內,形成碳酸鈣,故富含石灰質的扁乳節藻可做為土壤肥料使用,可用來製成泥灰土,以調整酸化的土壤,另外,扁乳節藻藻體所含的有機物質也很多,特別是無機鹽的含量最為豐富,是極佳的天然肥料;此外,扁乳節藻亦因擁有豐富有機物質,也被當作家畜飼料的添加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