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灰眼睛的人

戴灰眼睛的人

《戴灰眼睛的人》是屠格涅夫的一冊散文選集,這本選集收入他的散文21篇,其中有自傳,日記,書信,遊記,人物速寫,往事回憶;也有為著譯寫的短序,創作和行獵的經驗總結,以及涉案的供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年10月28日生於奧廖爾城。父為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屠格涅夫,母為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盧托維諾娃。兄弟三人,排行第二。長兄尼古拉,至今仍健在;幼弟謝爾蓋,於行年十六之際夭折。父親於葉利扎維特格勒胸甲騎兵團中服役,駐防奧廖爾,以上校銜退休,於妻子的領地斯帕斯基一盧托維諾沃村定居,離奧廖爾省姆岑斯克城十俄里。1822年攜全家及婢仆乘坐兩輛大篷馬車出國旅行,其間我幾乎喪命--在瑞士的伯爾尼城,參觀飼養著幾頭熊的熊山時從外圍護欄上掉了進去,幸好父親眼疾手快,趕緊抓住了我的一條腿。返回斯帕斯基以後,全家開始了鄉居生活,那種貴族的懶散、悠閒而瑣碎的生活,在當今一代人中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記憶了--每日處在家庭教師和學校教師、瑞士人和德國人、從小跟隨的老僕和農奴出身的保姆中間,長大成人。1827年初,在薩莫捷卡購得一所房屋後,全家移居莫斯科。1833年,年僅十五,即進入莫斯科大學,按照我那時的叫法,在"語文系"就讀。我時常懷著感激的心情回想起昔日的師長們,其中有俄語教師德·尼·杜賓斯基、數學教師普·尼·波戈列利斯基,以及當時已經相當有名氣的文學家伊·彼·克柳什尼科夫,他寫的詩署名只是一個字母。我在莫斯科大學求學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年,聽過波戈金教授和帕夫洛夫教授講課;後一位是謝林的信徒,根據他的哲學講授物理學。此外還有一位老人,名叫波別多諾斯采夫,他按照羅蒙諾索夫的值得讚美的言辭來管教學生。時常向我們"訓話"。1834年,父親為了讓我與進入近衛軍炮兵部隊的長兄居住在一起,把我轉至彼得堡大學--而父親就在這一年去世了。1837年我從大學畢業,獲候補博士學位。1838年赴柏林以完成學業,乘坐的"尼古拉一世"號輪船在特拉夫明德海面上起火焚燒。彼得堡大學所得的知識有限,教授之中只有普列特尼奧夫一人能對聽講的學生發生影響。我在柏林主要攻讀黑格爾哲學(教授為韋德)、語文學和歷史。這個時期柏林大學能夠引以為榮的教授有博克、楚姆普特、蘭克、里特爾、漢斯等多人。在柏林修習了兩個學期,與我一起聽課的有格拉諾夫斯基和斯坦凱維奇。1840年曾短期回到俄國,並去義大利一游,然後再到柏林,住了將近一年,與大名鼎鼎的巴枯寧同宿在一個房間裡,那時他還沒有從事政治活動。1841年歸國,並於1842年進入內務部當差,在弗·伊·達里的手下工作,但政績甚差。疏於職守,1843年即行告退。同年開始文學生涯,發表一首小敘事詩《帕拉莎》(未署自己的名字),並結識別林斯基。在此後的兩年中繼續寫作小詩以至長篇敘事詩,沒有也不配受到讚揚。1846年年底前往國外,決心完全停止或者改變自己的活動,但是留在剛剛復刊的《現代人》雜誌編輯部里的一小篇題為《霍爾與卡里內奇》的散文作品獲得成功,終於使我重操文學的舊業。從此以後一直沒有停筆,--去年已出版了全集的第五版。這中間僅在1852年稍有停頓,當時由於發表悼念果戈理的文章,或者確切地說,由於出版《獵人筆記》的單行本,我被關入警察局一個月,然後送往鄉間居住,直到1854年方才回城。1861年以後,大部分時日生活在國外。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主要作品有:《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等。

圖書目錄

自傳
海行遇火記
阿爾巴諾和弗拉斯卡蒂之行
戴灰眼鏡的人
日記
關於“三十二人被控與倫敦的煽動者進行勾結”一案
《中短篇小說集》序
《煙》單行本序
馬爾科·伏夫喬克《烏克蘭民間故事》譯本序
獵人的五十戒和獵犬的五十忌
霍爾與卡里內奇
貝遜家的牧場
畢留客
林中相會
森林與草原
帕加馬的發掘
《北方蜜蜂》報出版人信
關於《父與子》
果戈理
憶別林斯基
散文詩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