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防炮

戰防炮

戰防炮也稱反坦克炮,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廣泛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逐漸被坦克火炮、反坦克飛彈等所取代。

簡介

反坦克炮過去叫戰防炮,是一種直接瞄準對坦克和裝甲目標進行攻擊的火炮。主要用於對付2000米以內的裝甲目標。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種車炮結合,能夠自行機動和發射的反坦克炮。可分為履帶式、半履帶式、輪式和輪履合一式等;按防護程式,又可分為全裝甲式和半裝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1916年

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坦克,德軍用來對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戰炮。一次大戰以後,瑞典、德等很快研製出了反坦克炮。當時坦克裝甲厚度只有6~18毫米,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鎢芯穿甲彈足以穿透坦克裝甲。

1941年

德軍將一輛蘇軍KV1型重型坦克圍困了3天,德軍用6門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蘇軍坦克射擊,卻無法擊穿裝甲;夜晚德軍又派12名工兵用炸藥炸,仍未奏效;最後用6輛坦克進行轟擊,發射了上百發炮彈,只有2發88毫米炮彈擊穿了裝甲。此後,各國的重型坦克裝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徑也隨之增大到57~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成為地面戰爭的主體武器,反坦克炮迅速發展,僅蘇聯1943年就生產了23200門。當時反坦克炮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離上可達70~150毫米,並已經開始使用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的破甲彈等,有的配裝了自行反坦克炮。二戰後,由於坦克炮的作戰性能大大提高,使得反坦克炮的作用降低,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只有蘇、德、奧地利等國家繼續發展反坦克炮。目前,世界現有的反坦克炮多為60年代研製的,代表型號有蘇聯的BS3型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直射距離為1500米,穿甲厚度400毫米,但該炮為牽引式,機動性差。SK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為線膛炮,配有雷射測距機和紅外瞄準鏡,反應速度快,炮手從捕獲目標到發射第1發炮彈僅需15秒。可發射破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效直射距離為2700米,破甲厚度360毫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