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定量研究基礎:預測與決策

戰略預測的種類和方法 戰略預測的混沌理論 系統戰略預測的混沌理論方法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平裝: 28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2238413, 9787302238416
條形碼: 9787302238416
尺寸: 25.8 x 18.2 x 1.4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胡光宇,1972年7月生,現任教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並在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一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在清華大學相繼開設國情與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理論與實踐、戰略分析、戰略管理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等課程。

內容簡介

《戰略定量研究基礎:預測與決策》以戰略與管理理論及思想方法,結合諸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總結出戰略與管理的定量研究基礎的內容與方法論範式,旨在補充和完善戰略與管理理論,豐富清華大學的課程教材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統計學、預測理論、決策理論、評估與評價理論,提出戰略調查統計、戰略預測、戰略前評估、戰略決策、戰略執行(實施、控制與調整)、戰略後評價的戰略定量研究基礎的體系方法理論,並主要從戰略預測與決策的角度進行了深化。《戰略定量研究基礎:預測與決策》旨在使讀者進一步提高戰略預測和戰略決策、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執行能力。
《戰略定量研究基礎:預測與決策》主要有三大用途:提升讀者的戰略思維與戰略決策能力;創建戰略與管理理論的基礎性研究方法論範式;為提供知識貢獻、面向知識管理、創造公共知識的研究人員提供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指導教材。

目錄

緒論
戰略簡述 1
第1章 戰略統計調查方法與預測 9
1.1 戰略預測與統計調查 9
1.1.1 戰略預測與統計調查概述 9
1.1.2 統計調查的含義及特點 10
1.1.3 統計調查對戰略預測的作用和要求 10
1.2 戰略統計調查的內容和類型 11
1.2.1 戰略統計調查的內容 11
1.2.2 戰略統計調查的類型 12
1.2.3 我國的統計調查體系以及對戰略預測的影響 13
1.3 統計調查與戰略預測套用的一般程式 14
1.3.1 準備階段 15
1.3.2 調查階段 17
1.3.3 研究階段 17
1.3.4 總結和套用階段 17
1.4 普查 17
1.5 統計資料戰略整理 20
1.5.1 統計資料戰略整理的意義 20
1.5.2 戰略統計資料的目標和要求 20
1.5.3 統計資料戰略整理過程 21
1.6 統計資料推算 23
1.6.1 統計推算的意義 23
1.6.2 統計推算套用範圍 23
1.6.3 統計推算的常用方法 24
1.7 統計數據質量控制 25
1.7.1 統計數據質量控制的意義 25
1.7.2 常見的統計數據質量問題及分析 26
1.7.3 統計數據質量控制方法 26
1.8 統計數據與戰略預測和決策 28
第2章 戰略預測的基本問題 29
2.1 戰略預測的基本概念 29
2.2 戰略預測的可靠性和作用 29
2.3 戰略預測的種類和方法 30
2.3.1 按預測涉及的範圍劃分 30
2.3.2 按預測的時間長短劃分 30
2.3.3 按預測方法的性質劃分 31
2.3.4 按預測的時態劃分 33
2.4 戰略預測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34
2.5 數據挖掘在戰略預測中的作用 36
2.5.1 數據挖掘簡介 36
2.5.2 數據集屬性 38
2.5.3 數據挖掘任務 38
第3章 直觀判斷的戰略預測方法 41
3.1 專家調查法 41
3.1.1 專家調查法的一般步驟 41
3.1.2 專家調查法技術操作 41
3.1.3 專家調查法的特點 42
3.2 領先指標預測法 43
3.3 市場需要量調查預測法 45
3.3.1 商品家庭普及預測 45
3.3.2 市場需要量預測 46
3.4 綜合判斷預測法 47
3.4.1 預測方法 47
3.4.2 經驗公式的描述性解釋 48
3.5 主觀機率預測法 49
3.5.1 主觀機率的概念 49
3.5.2 主觀機率的套用 49
3.6 互動影響預測法 52
3.6.1 構造互動影響矩陣 52
3.6.2 互動影響的套用 53
第4章 時間序列分析戰略預測法 57
4.1 時間序列的基本概念 57
4.2 回歸模型的介紹 58
4.2.1 曲線的擬合 58
4.2.2 最小二乘估計法的推導 60
4.3 簡單外推模型 62
4.3.1 簡單外推方法 62
4.3.2 移動平均模型 66
4.4 平滑和季節調整 68
4.4.1 平滑技術 68
4.4.2 季節調整 71
4.5 線性時間序列分析模型 73
4.5.1 線性時間序列分析模型概述 73
4.5.2 隨機時間序列分析模型(AR,MA,ARMA)的識別 75
4.5.3 ARMA(p,q)模型的參數估計 76
4.6 馬爾柯夫預測法 77
4.6.1 狀態機率預測 77
4.6.2 期望利潤預測 78
4.7 單方程回歸模型預測 79
4.7.1 無條件預測 80
4.7.2 誤差項序列相關情況下的預測 85
4.7.3 有條件預測 88
4.8 巨觀經濟模型及其戰略預測套用 89
4.8.1 模型的確認和估計 89
4.8.2 固定權重與鏈式權重計算的真實GDP的比較 90
4.8.3 模型里的方程 91
4.8.4 模型的模擬 94
4.8.5 戰略預測和政策分析 100
4.9 時間序列模型的套用 103
4.9.1 建模過程回顧 103
4.9.2 經濟變數模型:庫存投資 104
4.9.3 季節性電話數據的預測 107
4.9.4 時間序列和回歸分析組合模型:轉移函式模型 109
4.9.5 用回歸-時間序列組合模型預測短期儲蓄存款流量 110
4.9.6 預測利率的回歸-時間序列組合模型 113
第5章 戰略預測的結構分析預測法 116
5.1 彈性分析預測法 116
5.1.1 彈性的概念 116
5.1.2 彈性在預測中的套用 119
5.2 投入產出分析預測法 121
第6章 動態戰略模型和貝葉斯戰略預測 123
6.1 貝葉斯戰略預測的基本思想 123
6.2 戰略預測的動態線性模型 125
6.2.1 動態線性模型 125
6.2.2 動態線性模型的設計 125
第7章 戰略預測常用經典算法 128
7.1 點對點倍比法 128
7.2 倍比平滑法 128
7.3 重疊曲線法 129
7.4 基於均值和變化係數的短期戰略預測 131
7.5 基於模式識別的短期戰略預測 132
7.6 基於相似度外推的短期戰略預測 132
7.7 短期戰略預測的綜合模型 133
7.7.1 虛擬預測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133
7.7.2 短期預測的兩種綜合方式 133
7.7.3 綜合戰略預測模型 135
第8章 傳統預測範式的局限性 136
8.1 關於未來不確定性思想的演變 136
8.2 傳統預測的基本思想和假定 137
8.3 戰略預測的發展需要新思想 138
第9章 典型神經網路模型及其戰略預測算法 140
9.1 神經網路概述 140
9.2?? 神經網路的基本機理和結構 141
9.2.1 神經元的生物學解剖 141
9.2.2 神經元的信息處理與傳遞 142
9.2.3 神經元的數學模型 144
9.3 神經網路模型分類 145
9.4 神經網路的學習規則 146
9.5 神經網路信息處理的數學過程 147
9.5.1 執行階段 147
9.5.2 學習階段 147
9.6 BP網路建模及其戰略預測 148
9.7 人工神經網路戰略預測算法步驟 149
第10章 灰色系統戰略預測模型 151
10.1 灰色系統理論介紹 151
10.1.1 白色、黑色和灰色系統 151
10.1.2 白色系統與灰色系統的區別 152
10.1.3 灰色系統理論的形成 152
10.1.4 灰色系統理論的研究任務 152
10.2 灰色生成 152
10.2.1 累加生成 153
10.2.2 累減生成 153
10.2.3 均值生成 153
10.2.4 級比生成 154
10.3 灰色建模過程 154
10.3.1 灰色GM模型的建模機理 154
10.3.2 GM(1,1)模型的建立 155
10.3.3 GM(1,n)模型 157
10.4 灰色戰略預測技術的改進 158
10.4.1 改進的必要性 158
10.4.2 改進的途徑 158
第11章 戰略預測的混沌理論 165
11.1 戰略預測的混沌理論研究 165
11.1.1 混沌理論關於預測的基本觀點 165
11.1.2 套用混沌理論研究戰略系統預測的概況 166
11.1.3 混沌理論預測的主要研究成果 167
11.2 戰略系統中的混沌及其診斷 168
11.2.1 系統與混沌 168
11.2.2 混沌的條件 169
11.2.3 混沌的動因(以經濟學為例) 174
11.2.4 混沌的診斷 175
11.3 系統戰略預測的混沌理論方法 182
11.3.1 系統動力學預測的混沌理論方法 182
11.3.2 系統演化情景預測的混沌理論方法 188
11.3.3 系統發展的分形增長曲線預測方法 195
第12章 戰略預測的其他技術 207
12.1 小波分析預測技術 207
12.1.1 小波分析預測思路概述 207
12.1.2 小波變換的基本理論 207
12.2 變換分形的戰略預測思路 208
12.2.1 分形方法簡介 208
12.2.2 變換形成的分形 209
12.3 多重線性相交模型 210
第13章 戰略決策的基本問題 211
13.1 戰略決策的基本概念 211
13.2 戰略決策的特點、要素及類型 212
13.2.1 戰略決策的特點 212
13.2.2 構成戰略決策問題的要素 213
13.2.3 戰略決策問題的類型 213
13.3 戰略決策的作用及一般程式 214
第14章 不確定型戰略決策法 216
14.1 Wald決策準則 216
14.2 Hurwicz決策準則 217
14.3 Hurwicz樂觀係數決策準則 217
14.4 Laplace決策準則 218
第15章 常用風險型戰略決策法 219
15.1 風險型戰略決策的概念 219
15.2 決策樹法 220
15.3 邊際分析決策法 220
15.4 貝葉斯決策法 222
15.5 敏感性分析決策法與決策的可靠性 223
15.5.1 敏感性分析決策法 223
15.5.2 決策的可靠性分析 224
第16章 高等戰略決策算法 225
16.1 對策論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225
16.1.1 矩陣對策 226
16.1.2 零和二人無限對策 227
16.1.3 混合策略 227
16.1.4 對策論的發展 228
16.2 多目標決策基本概念 229
16.3 多目標化多為少決策法 229
16.3.1 主要目標法 229
16.3.2 線性加權法 230
16.3.3 平方和加權法 230
16.3.4 理想點法 230
16.3.5 乘除法 231
16.3.6 功效係數法 231
16.4 序列最佳化法 233
16.4.1 用序列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 234
16.4.2 噪聲非均勻分布時s的計算方法 236
16.4.3 計算s的具體步驟 236
16.5 層次分析法 237
16.5.1 AHP法原理 237
16.5.2 標度 239
16.5.3 層次模型的建立 239
16.5.4 計算方法 240
第17章 戰略評價 242
17.1 “評價”機制的歷史、發展和現狀 243
17.1.1 已開發國家的項目評價狀況 243
17.1.2 開發中國家的項目評價狀況 244
17.1.3 國際金融組織的項目評價狀況 245
17.2 戰略評價的定義 246
17.3 戰略評價的類別 247
17.3.1 戰略周期 247
17.3.2 戰略周期中的評價 248
17.3.3 戰略項目的影響評價 251
17.3.4 戰略項目的持續性評價 251
17.3.5 戰略後評價與戰略前評估的主要區別 251
17.4 戰略後評價的內容範圍 252
17.5 戰略評價的地位和功能 252
17.6 戰略評價的要求和特點 253
17.7 戰略評估與評價的理論基礎 254
17.7.1 戰略與戰略管理理論 254
17.7.2 系統論 254
17.7.3 現代“效益-費用”分析理論 255
17.7.4 科學的發展理論 255
17.8 戰略評價方法 256
17.8.1 戰略評價的方法論思想 256
17.8.2 戰略評價的邏輯框架法 256
17.8.3 戰略評價中的定量方法 259
17.9 戰略評價的運用 273
17.9.1 戰略評價的調控性 273
17.9.2 戰略評價的指導性 275
17.9.3 戰略評價的保障機制 275
參考文獻 277
後記 28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