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馬小魚的首部旅行隨筆。 因為一個關於遠方的夢想,小魚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倫敦的飛機,開始了一邊讀書一邊流浪的生活。 2年、7個國家、20多座城市,從英國到希臘,從德國到西班牙,從捷克到土耳其,邂逅不一樣的人和故事,有刺激,有恐懼,有感動,有回味。每一次萍水相逢,都讓人難念不忘。 小魚用文字、相機和畫筆,記錄下這段且歌且行的追夢之旅。

自序

出發前,請勇敢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牧羊人少年奇幻之旅》

你有過這種感受嗎?

某天醒來,睜開眼睛,腦袋空空如也。

發覺工作、學業、生活,百無聊賴,平淡無奇。每天早起,上班、上學,擠捷運、擠公交,一整天坐在電腦前、教室里,下班又急沖沖地回家。

你有沒有想過,你這么忙碌,究竟在忙什麼?

你想過離開嗎?

你可能會有無數要遠行的念頭,卻只缺少一份出發的勇氣。

有一個故事我想分享給你:有一個乞丐,他天天在上帝面前禱告:上帝啊,求求你保佑我中500萬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天上帝實在看不下去了,開口說:“想讓我幫你,起碼去買張彩票吧!”

故事雖小,卻瞬間點醒了我。出發的念頭,像風一樣在我心裡滋生。

我仰望著,牆上的世界地圖。發現世界之大,而我只是滄海一粟。我之於世界,知之甚微。究竟,從哪裡出發呢?

是三毛筆下,撒哈拉沙漠所在的非洲?還是原始部落,亞馬遜叢林所處的拉丁美洲?亦或是社會高度繁榮的天之驕子美國?我的手指,在地圖上,來來回回地畫圈。

最後,我的指尖停在了恬靜的大西洋彼岸——海洋性氣候孕育下的歐洲。

該買的那張彩票,成了通往倫敦的機票。

歐羅巴,我要飛了。

出發前,我告訴自己:路是你自己選的,跪著也要走下去。馬雯鈺,你只是個平凡的女孩,萬千追夢女孩中的一個。

想起身邊出國的夥伴,總以為他們在國外,吃喝玩樂,不亦樂乎。

事實上,每個人都偽裝著自己,小心藏起那些狼狽、艱辛和淚水。夜深了,苦澀的思鄉情緒開始蔓延,陪留學生熬著漫漫長夜。原來,家是幾小時的車程,現在變成了地圖上長長的飛機弧線。

留學這條路,是我要走的。我告訴自己,要勇敢!

回想這段旅程:那是在我25歲前,我一共走了7個國家、20多個城市。

我一點點地鋪開這段旅行捲軸,發現每段旅程都值得紀念。

倫敦流浪,差點去街頭給人畫像;在土耳其,坐午夜巴士卻在車上看到最美的日出;在布達佩斯,被壞人尾隨搶錢不成反被騷擾;在聖托里尼,一整夜仰望星空、聽喜歡的音樂;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橋上,陶醉於街頭藝人的大提琴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在德國,和全系同學一起跟隨老師學習最頂尖的建築設計……

放下一切去陌生的國度,我的內心竟是這般坦蕩。

看過這些風景,即使明天我將死去,也不會遺憾。

旅途中最珍貴的,莫過於那些未知的美景和陌生人的邂逅。未知的一切,不斷刺激著我的每一個細胞。我感受到,我每寸肌膚,都像一個蓬勃的生命體,在成長著成熟著。

結束這趟長達2年的旅程,我回到了西安——我的家。

我發現了一個煥然一新的自己。旅行,讓我收穫了,我認為最美的品德:獨立、勇敢、善良和堅強。

我的心、我的夢想,被旅行“折磨”得好堅韌、好無畏!

那你呢?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被夢想帶飛過嗎?

“Dreams will keep me young.

It's old enough to stress.”

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生活

塞繆爾·詹森說:“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厭倦了生活。”

起初,我尚不理解。直到走近了,我才漸漸明白。

倫敦是流連忘返之城。漫步在泰晤士河畔,心隨大本鐘威嚴悠長的鐘聲一遍遍敲打,仰望倫敦眼高聳雲端的風姿;走進威斯敏特大教堂,聽一場彌撒,求一紙福音,無關信仰,只祈求心靜;心血來潮時,奔到百老匯聽一場經典音樂劇。

文化和經典賦予這個城市的內涵,隨時代而愈久彌香,鐫刻在每個倫敦旅者的靈魂里,怎么會那么輕易就厭倦得了的。

也許是迷戀紅色雙層巴士的浪漫,也許是沉醉於倫敦腔的優雅,倫敦用一種近乎濃烈的熱情把我挽留,邀請我品紅茶、嘗鬆餅。我肆無忌憚地在這座城市裡穿梭,用相機定格每一個瞬間,永恆。

初到英國,在一磅店淘生活用品,偶遇英國大叔,向他求教物品的名稱。末了,告別時,大叔讓我伸出手來,我先是一愣。只見大叔微笑著把一包花种放在我的掌心,我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大叔接著說,年輕人,好好呵護這些種子,等待你的就是金燦燦的鬱金香喔。

那一刻,花未開,芬芳滿溢,人已醉。

一次,倫敦街頭,買甜甜圈。一個路人,突然停下來對我說:“I like your cloth, it’s my favorite color.”(我喜歡你的衣服,那是我最喜歡的顏色)說完,她便匆匆離開了。留我一人在寒風中,若有所思。聽陌生人意外的讚美,心情不由得變得可愛起來。

還有一次去超市,回來時,拎著大包小包。經過路邊停的一輛流動冰淇淋車,冰淇淋大叔叫住了我,說要送我一個冰淇淋。我欣然地接受了,然後和他聊起天。說說笑笑間,吃完了一個冰淇淋。我還記得,那冰淇淋的味道,是甜甜的草莓味。

初遇倫敦的冬天,是聖誕節更是溫情。白雪給整條牛津街穿上了聖誕的新衣,聖誕老人們踏雪而來。身著聖誕紅的老人,奔向我,小鹿樣兒撞入我懷中的是一束嬌艷的玫瑰。他一邊喊著“Merry Christmas!”,一邊又迅速地跑開了。他雪白鬍子後面的笑容,融化著冬日的冰雪,透過重重夜幕,溫暖我的寂寥,照進我的心田。

同樣是一個清寒的冬日傍晚,太陽早早消失了蹤跡。手風琴的音符在幾條街旋轉跳躍。我不由地慢下來腳步,駐足聆聽。卻瞥見另一道風景:下班路過的行人,男女老少,在手風琴老人身邊一字排開,隨音符跳起了簡單的舞步,好不熱鬧好不驚喜。有人跳了一會離開了,但總有人加入,那歡樂的場景不停不息。

那天我呆呆地看了很久,回到公寓已是深夜。

我銘記著他們的善意。他們,最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曾經微笑過溫暖過。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有一天都會離開。我們曾彼此陪伴著走過一段時光,等生命列車停靠,他/她要下車時,那就大方地揮手道別。你要知道,這一生總會有人離開,但也總會有人出現!

還有一些,人或事物,是不曾離開過的。

對於英國人,倫敦的捷運就是這樣的存在。

倫敦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鐵道。選修城市設計歷史與理論課時,我研究的課題就是倫敦捷運。

倫敦最著名的捷運站是國王十字車站。電影《哈利波特》中通往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火車便是從國王十字站出發。在這裡,甚至還能找到鼎鼎大名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因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國王十字站是廣大電影迷和旅遊愛好者來倫敦必去的景點。作為《哈利波特》粉,游倫敦捷運的第一站自然就是這裡。

站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車的始發站,抬頭看見黑色的大穹頂,清晰可見的黑棕色的支架上掛著一面鐫刻著羅馬數字的圓鍾。不遠處,人群擁擠拍照,青少年歡呼跳躍,我心想那一定就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了吧。我登上了去往霍格沃茨的列車,注視著他們漸漸地消失在我的視野里。

另一著名的車站就是貝克街車站。這裡擁有倫敦最古老的捷運線。世界上第一條捷運——倫敦捷運,自1863年1月10日運行以來,距今已經有153年的歷史了。英國是一個厚重的國度,英國之行怎能不去拜讀他的歷史。在貝克街車站,有一個招貼畫大小的銅製銘牌,上面寫著:“此站台系1863年世界第一條捷運的一部分,特此證明。”一般來說,捷運站台兩側都是廣告,不過貝克街站有所不同,兩側是宣傳海報。它們生動地描繪了1863年這個站台剛剛啟用時的情景。貝克街車站,堪稱倫敦捷運歷史的博物館。

坐著捷運,幻燈片般的倫敦捷運歷史,一頁頁出現在我眼前。一條條捷運、一節節車廂、一趟趟人群,走過這裡。歲月易逝了容顏,卻延續著歷史。

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英國人那么熱愛他的建築、他的歷史,就是那些舊舊的東西,讓他們自豪地稱自己是英國人。

除了這些著名的車站,還有那些流傳在車站內的動人故事。車站如果只是車站,他就只能是來去匆匆的存在;而車站如果有了情緒——像是離愁別緒,他就不再只是車站了,而會成為情感的寄託。是人的回憶和情感,讓車站有了感情。

來到倫敦堤岸站,我聽到了“Mind the gap”的故事。

“Mind the gap”是倫敦捷運廣播裡的一句提示音,播放了數十年。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注意列車與站台之間的空隙”,不只是一聲叮嚀,而是一個人永恆的慰藉。

在倫敦捷運,你可能會偶遇過這樣一位女士。她靜靜地坐在堤岸站的站台上,只為等待著捷運到達時的一句“Mind the gap”。

她有一個很美的名字——瑪格麗特,而錄下這句捷運提示音的主人就是她的丈夫——奧斯華·勞倫斯。他們相遇在摩洛哥,在倫敦北部攜手生活了40多年。2007年勞倫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過世。在那之後,堤岸站就成了瑪格麗特寄託哀思的唯一去處。

然而有一天,瑪格麗特發現丈夫的聲音被新的電子提示音取代。她說道:“11月1日,他不在了。我感到極度震驚,奧斯華已經不在了。我跑去服務處詢問,他們告訴我那裡已經換了新的電子系統,找不到他的聲音了。”聽了瑪格麗特的講述,倫敦捷運主管奈傑爾·霍爾尼斯被他們的愛情深深打動了。他和員工們一起翻出了舊版勞倫斯的錄音,再次啟用,並為她刻制了一張有丈夫聲音的光碟。

瑪格麗特說:“他離開之後,我喜歡待在站台上,靜靜等待那個聲音再次響起。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它是特別的。”

倫敦百年捷運就像一場永不落幕的電影,歷史重演著、愛情邂逅著,時光交錯向前。

有人說,戀上一座城,是因為住在城裡的人。倫敦城內的溫存和愛,是我不論走到哪兒、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的感動。又有誰能拒絕得了這種溫暖,又有誰能厭倦這種詩意的生活呢。

內容介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遠方,究竟有多遠?

因為一個關於遠方的夢想,作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倫敦的飛機,開始了一邊讀書一邊流浪的生活。

2年、7個國家、20多座城市,從英國到希臘,從德國到西班牙,從捷克到土耳其,邂逅不一樣的人和故事,有刺激,有恐懼,有感動,有回味。每一次萍水相逢,都讓人難念不忘。

作者用文字、相機和畫筆,記錄下這段且歌且行的追夢之旅。

願在每一個有故事的角落,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目錄

自序 出發前,請勇敢

第一章 英國:私奔到天涯海角

生命需要尖叫

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生活

愛情曾經來過

頑固的人不喊累

高山上的薊花

玫瑰上的英格蘭

再見,大不列顛

第二章 希臘:把異鄉當歸處

把他鄉當故鄉

讓我們乘著陽光

逃離喧囂,看日出日落

萍水相逢,念念不忘

不想離開,需要理由嗎?

第三章 德國:穿過人群擁抱你

穿越時空的旅行

彩虹深處

兩個人的狂歡

此生最美的風景

巴伐利亞的淚滴

止戰之殤

愛像一陣風

第四章 巴塞隆納:跟著高迪去飛翔

午夜巴塞隆納

遙不可及的夢

為什麼流浪

心在路上

第五章 布拉格:一起跳著舞旋轉

說走就走的旅行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布拉格廣場

想回到過去

如果我變成回憶

第六章 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戀

時光盜不走的旅行

一個人的好天氣

無關風月,只為真心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陪你到世界的終結

第七章 土耳其:埋葬記憶

消失的舊時光

願歲月安好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

一閃一閃亮晶晶

人生在於遇見誰

我要飛得更高

後記

作者介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馬小魚,本名馬雯鈺,現坐標西安。

常年混跡於“一道走”APP、“淘在路上社區”,旅行帖點擊量10000+,被忠實的冬粉封為“特約旅行家”。不屬於任何一個圈兒,只堅持做自己熱愛的事。不喜歡墨守成規,只願去更遠的地方流浪。

“世界很大,我正在看。”

推薦語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有的姑娘像一縷陽光,可以穿透厚厚雲層,帶給你快樂與希望。馬小魚就是這樣的女孩。她的這本書寄託著一切美好的小確幸,好似冬日暖陽、夏日微風,看她筆下的城市、聽她遇見的故事和由此而生的思緒,你會被她感染,愛上旅行,更愛上生活。

——袁浩博 一道走APP創始人

2014年“在路上”做了一次全國巡迴分享會,小魚作為西安站的嘉賓應邀出席,初次見到她的人都會被她的笑容感染,好像總有著滿滿的正能量。她那天帶了些旅行中畫的插畫,自信、從容地講述著她的旅行故事,現如今她口述的那些美好都集錦成書,呈現在了你的面前。翻開這本帶著溫度的書,跟著這個姑娘一起旅行吧!

——徐亮 “淘在路上社區”市場總監

因為工作關係,總是每天面對畫桌、顏料和白紙,只能通過網路、拍照、電影等有限的方法去營造一個氛圍、虛構一座城市。也許畫過了無數的風景,但始終為未曾與他們謀面而感到遺憾。當導演告訴我要畫得更歐洲些、更有當地的空氣質感和濕度時,我毫無頭緒。了解到小魚,正在醞釀自己人生的第一本書,恰好是關於歐洲旅行。從她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我的靈感便由此而生了。

——劉雨軒2012 年進入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現就職於株式會社dehogallery,擔任美術

“這是一杯為身體和情緒補充能量的下午茶。”馬小魚的文字細膩,富有感染力,她筆下的城市,沁透著她精緻、自信和優雅。青春的我們都曾經迷茫,對於遠方我們都在堅持與放棄之間動搖。獨自留學,堅持旅行的馬小魚,對此會有更豐富、更深刻的感悟。這本書包含了溫暖、人性和生活的點滴,也是馬小魚在遊學中一直堅持的東西。聆聽馬小魚的旅行故事,看青春如何放肆的活。

——汗斯西藏蔓峰探險公司創始人、千日尋峰計畫發起人

你會不會因為一張照片而愛上一個人、戀上一座城、想去某個地方?看著小魚浪漫主義情懷的插畫,讓我想去她畫中的地方、品嘗她筆觸下的美食,甚至想認識一下這個愛笑的姑娘。二十幾歲是姑娘們最美好的年紀,小魚將青春的足跡留在世界各地,配以感性的文字、絢爛的色彩畫,帶你走進一個姑娘最繁花似錦的青春。

——楊雙嘉知名旅行家

精彩書摘

你永遠不知道,旅行中會聽見什麼故事、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也不知道,今天遇見的人,以後還會不會再見面。但這一生,總是會有人離開,也總是會有人出現!別怕,有一些人,會一直在。

我一點點地鋪開這段旅行捲軸,發現每段旅程都值得紀念。在土耳其,坐午夜巴士卻在車上看到最美的日出;在聖托里尼,一整夜仰望星空、聽喜歡的音樂;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橋上,陶醉於街頭藝人的大提琴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

踏出機場的瞬間,雨滴輕輕打在臉上,雨後青草般的氣息瞬間包圍了我,眼前的陌生國度竟有些不真實。我深吸一口氣,英國,我來了。

也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抹與眾不同的色彩,或艷麗,或淺淡,或厚重,或清雅。然後大家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越活越精彩。

當我開始重新回憶起英國的往事,再次翻看以前的照片,便思如泉湧。那些過往的喜怒哀樂顯得分外真實,它們沾染上了太多念念不忘的情緒。我有太多話想跟讀者說,可是我端坐在書桌前卻不知道從哪裡下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痛恨自己才疏學淺,我無法用短短几頁文字道出日不落到底給我留下了什麼。我走心地過每一天,因為我知道,不管是愉快的還是艱辛,它們都將成為我日後無比懷念的一段時光。

我要感謝這本書,在這個寫作的過程中,我重溫了走過的街巷、山彎和海洋,重新拼湊起零碎的記憶,重新聯繫上很多朋友。因旅行而起的緣分,在這本書里得以延續,亦是難得。

也許是迷戀紅色雙層巴士的浪漫,也許是沉醉於倫敦腔的優雅,倫敦用一種近乎濃烈的熱情把我挽留,邀請我品紅茶、嘗鬆餅。我肆無忌憚地在這座城市裡穿梭,用相機定格每一個瞬間,永恆。

我銘記著他們的善意。他們,最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曾經微笑過溫暖過。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有一天都會離開。我們曾彼此陪伴著走過一段時光,等生命列車停靠,他/她要下車時,那就大方地揮手道別。你要知道,這一生總會有人離開,但也總會有人出現!

瑪格麗特說:“他離開之後,我喜歡待在站台上,靜靜等待那個聲音再次響起。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它是特別的。”倫敦百年捷運就像一場永不落幕的電影,歷史重演著、愛情邂逅著,時光交錯向前。

情誼和思念,不會因為離開,不會因為距離而損失幾分。相反觸到心靈的感情,會因為距離而愈發濃烈。我會思念英國,會思念街角的那個咖啡店,會思念他調出的焦糖瑪奇朵的味道,會思念我們共有的回憶。

英國冬天的日照時間是那么短,每天不到四點就開始天黑,不是颳風下雨就是飄雪。有一天,我正奔赴處理簽證的路上,突然收到了父親的一條微信。他說:“小馬同志,知道你最近心情不好,可是你堅決不能做逃兵!一定堅持下去!”聽到這句話,我瞬間淚流滿面。原來不管我是如何報喜不報憂,父母都能聽出我的情緒。他們是會在意我、關心我一生的人。父母在,不遠行。而我竟走了這么遠。

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但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活過。活的精神是另外一件事。我定義的“活”是有血有肉的: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每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跳躍;感受到自己對得起回憶、對得起現在、也配得上未來。

愛情不就是當你老了,滿臉皺紋,我還願攬你入懷。當我60歲的時候,一醒來,發現你還躺在我身邊。

越到離開,越發現,很多事來不及也回不去。還沒好好地給倫敦拍照,還沒去謝菲爾德最棒的咖啡店,還沒好好感謝下我的導師,還沒……我就要離開了。每次旅途,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些遺憾。遺憾也好,可能會讓我念念不忘,想要再回到這裡。那時候,我可能已經換了身份,不再是學生,可能是個旅人。

不小心打開手機定位,發現海的對面是挪威。海的那一邊,原來還是海。從一片海到另一片海,我遇見了朋友、遇見了自己,看過最美的風景也欣賞過最動人的愛情。那我的愛情呢?它什麼時候來?

醒來發現我做了一個很不真實的夢。夢見我在這片島嶼生了根、發了芽。把他鄉當作了故鄉。

有一種人,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快樂地生活。而我也要向他們那樣地生活,那樣地快樂。

夕陽的餘暉灑向整座城,紅磚紅瓦參差不齊。“金色之城”的美譽,應景而生。餘暉,滲透出布拉格歷史的滄桑和落寞。遊客們也被卷進了這一抹夕陽里,霞光灑在我們每個人的眉頭,心頭。大家都很安靜,似在享受這份落日的靜謐,也似沉浸在自己的悲歡離合里。沉默是我們此刻的默契。 恰到好處的傍晚,夕陽正好,微風正好,旅伴正好。感謝,有生之年的欣喜相逢。

我們經歷了過去,卻不知道將來。因為不知,生命益發顯得神奇而美麗。人這一生,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積,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如果選擇了旅行,選擇了遠方,那就走出去,要一直在路上。

在時光里,愛也會損耗,沒有什麼能逃得過時間的手。想起三毛在《歲月》里寫道:“歲月極美,在於它的必然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無論日後多么繁忙,我希望給自己留出時間,或獨處、或遠行,或閱讀、或與心靈對話。外表的光環充其量只是十年,而內在的修養卻是一生的財富。我願與這個世界優雅相待。

每個人生階段,我都有一個期待,一個想要到達的遠方。當旅行雜誌中的風景,真實地出現在了我面前,我感受到了夢想的無限的可能性。我不再懷疑自己的行動力,不再懷疑夢想的力量。那么下一個夢,去哪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