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漫步長江岸邊

《我漫步長江岸邊》是文學愛好者小李蜜蜂在武漢長江大橋上有感而發並為武漢創作的一首十分凸顯意境的詩歌。

詩歌內容

版本一

《我漫步長江岸邊》

文/小李蜜蜂

我漫步長江岸邊,

千年黃鶴向我呼喚,

江城的飛速發展,

像黃鶴展翅騰飛,

翱翔高空萬里游,

望長江南岸,

武昌城下,

東湖秀麗,

珞珈青巒,

武昌向我呼喚,

彰教育之都,

顯智慧之城。

-

我漫步長江岸邊,

皓月星空向我呼喚,

江城的重要地位,

像星光耀眼奪目,

群星璀璨閃光華,

望長江北岸,

漢口繁榮,

燈火通明,

徹夜未眠,

漢口向我呼喚,

彰經濟之都,

顯繁華之城。

-

我漫步長江岸邊,

長江大橋向我呼喚,

江城的核心格局,

像大橋巍然屹立,

橫跨長江聚三鎮,

望長江西北,

漢陽曆歷,

工業興隆,

蒸蒸日上,

漢陽向我呼喚,

彰工業之都,

顯繁忙之城。

-

我漫步長江岸邊,

滔滔江水向我呼喚,

江城的光輝歷史,

像長江萬古奔流,

滾滾東去不回頭,

登黃鶴高樓,

覽江城全景,

兩江相隔,

三鎮鼎立,

山湖俊秀,

大地青蔥,

江河浩蕩,

波瀾壯闊,

人文斐然,

千古風流,

天下之美,

盡在於此,

黃鶴樓下,

一位遊子,

欲以歸家,

四處徘徊,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版本二

《我漫步長江岸邊》

文/小李蜜蜂

我漫步長江岸邊

千年黃鶴向我呼喚

江城的飛速起躍

似黃鶴騰飛遠觀

遨遊藍天萬里瞰

憶蛇山腳下,首義激燃

東湖峻秀,珞珈青巒

武昌神采盈煥

彰教育之都,智慧之城

顯人文之羈絆

-

我漫步長江岸邊

皓月星空向我呼喚

江城的中心地位

若星光耀眼明閃

群星綴空競璀璨

眺東方芝加,濱濱江灘

燈火通明,掠曉夜闌

漢口燦若星繁

彰經濟之都,興榮之城

靚華中之精專

-

我漫步長江岸邊

長江大橋向我呼喚

江城的穩固核心

如大橋屹立堅捍

風雨不動挺如山

懷依依知音,歷歷晴川

興興工業,隆隆生產

漢陽蓬勃發展

彰千年之都,崛起之城

寄故人之斐然

-

我漫步長江岸邊

滔滔江水向我呼喚

江城的光輝歷史

像長江萬古流湍

滾滾東去不復返

覽江城全景,美輪美奐

沉醉未央,流連忘返

江城思濃情滿

彰魅力之都,鼎立之城

鼓遊子之欣歡

注釋

詩中的很多詞都涉及到武漢著名的歷史典故,以實景和歷史故事來襯托和讚美武漢,深度表達對江城的留戀喜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著名的歷史故事吧。

黃鶴: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齊諧志》中記載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太平寰宇記》引《圖經》中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黃鶴樓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武漢以黃鶴名揚天下。

蛇山:相傳大禹承父遺志,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率領百姓挑土築堤,疏江導河,勞動號子聲震雲霄,驚動了玉皇大帝,玉帝深為感動,派龜、蛇二將下凡幫助治水,大禹非常高興,便叫蛇做開路先鋒,蛇領命後努力向前,所過之處立刻出現一條大江,由於蛇走起路來彎彎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龜則緊跟在蛇後面,背上馱著神土,讓大禹及時將神土撒下築成長堤,當長江開到漢水口時,龜蛇因出力過度,累得不能動了,龜就趴在漢陽,蛇就躺在武昌,龜蛇隔江相望,化成龜、蛇二山,護佑著兩岸百姓不受水害。

首義激燃: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湖北第一個脫離清政府封建帝制,讓湖北人民引以為豪的歷史大事。

東湖:東湖是武漢著名的景點,位於武漢市城區,景區面積7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1950年興建風景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1999年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其歷史典故可以參考武漢東湖史話。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個遊覽區,即聽濤區、磨山區、珞洪區,以及還未完全建成的白馬區、落雁區和吹笛區。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觀別致,風光迷人。東湖風景區共分為五大景區,目前已對外開放的有聽濤、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區,景觀景點100多處。33平方公里的水域浩瀚,12個大小湖泊,120多個島渚星羅,112公里湖岸線曲折,環湖34座山峰綿延起伏,10000餘畝山林林木蔥鬱,湖水鏡映,山體如屏,山色如畫。東湖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春季山青水綠、鳥語花香,夏季水上泛舟,清爽宜人;秋季紅葉滿山,丹桂飄香;冬季踏雪賞梅。

珞珈:珞珈山位於東湖西南岸邊,關於珞珈山的典故,珞珈山原名羅家山,指此處原本有羅姓家族居住。也有人名之“落駕山”。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平定了叛亂以後,見死傷的人數不多,國家的元氣未傷,決定繼續出征,並將大營移到東湖南岸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上,對參加平定叛亂的人論功行賞,還赦免參與叛亂的人,這樣一來,全軍上下鬥志昂揚,楚軍在戰鬥中又接連獲勝。後來,人們就把楚莊王設營的這座山叫做落駕山。而現名“珞珈山”,則是由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頭堅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一則去“羅家”這樣的俗氣,二則寓意當年在落駕山篳路藍縷、辟山建校的艱難。

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孫權在今鄂州建都,名武昌(此為古武昌,非現在武漢的武昌,而是現在的鄂州),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教育之都,智慧之城:武漢是中國高等科教中心,擁有高等院校88所,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其中,教育部直屬的“985工程”“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更是達到130多萬人,居全國第一,而武昌地區則是全國高等院校的集中地,其中著名的學府,像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大都坐落於武昌地區,極具智慧的城市。

東方芝加: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與美國城市芝加哥相媲美,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時至今日,漢口地區依然是武漢的經濟中心地帶。

濱濱江灘:漢口江灘,國家4A級風景區,與沿江大道景觀相鄰,與黃鶴樓景區相望,與長江百舸爭流相映,構成武漢市中心區獨具魅力的景觀中心,是武漢市最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洼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穩固核心: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漢江橫貫武漢市中心,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漢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數千年來一直穩步發展。

如大橋屹立堅捍:橫跨長江並坐落於龜山和蛇山之間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宏偉目標,從1957年大橋建成到現在,六十年來經歷了七十多次大小船隻的撞擊和六次較大的洪水災害,依舊安然無恙。

風雨不動挺如山: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本句改自詩聖杜甫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句,以表對詩聖的敬意與懷念。

依依知音: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叫鍾子期的大音樂家,隱居漢陽古城市裡。一日,鍾音樂家在龜山之麓采樵畢,背捆柴禾,在江邊歇腳。忽然,一縷樂音裊裊入耳,鍾子期是個識貨的,聽著聽著,竟聽出了高山流水的韻味,不禁失聲讚嘆。這一嘆不打緊,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這伯牙本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傾蓋一晤,竟視這樵夫為知音。一年之後,伯牙到知音隱居地回訪,可惜天不假人壽,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情催激情,於知音靈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纜,櫓聲矣欠乃,灑淚而去。行至一渡口,伯牙將那須臾不離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諧,當有知音,世無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聲,將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從此再不彈琴。鍾子期隱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鍾家村; 兩位知音切磋之處,叫作琴台;俞伯牙絕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斷口。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知音典故,後來“高山流水”就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歷歷晴川:此句來自唐代詩人崔顥游黃鶴樓時曾作詩《黃鶴樓》中寫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千古佳話,以此表達對詩人的尊敬與懷念,薪火相傳,千年後的現在依然被後人所傳頌。

興興工業,隆隆生產: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因而促進了武漢的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併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武漢市。

鑑賞

這是一首十分凸顯意境的詩,其中“ 向我呼喚”這個詞最能凸顯意境。這首詩是作者為武漢創作的詩歌。本詩歌分四段,整體內容基本上為一二三段句式相同,第四段為獨立的一段,本詩歌敘述了作者夜晚站在武漢長江大橋上和黃鶴樓下所看到的和想像到的武漢三鎮的景象,第四段中某些景象並非作者親眼所見,也是加上作者的聯想來完成的。第一段體現武昌是武漢政治、文化、科教中心,“珞珈”是指珞珈山,珞珈山上有一所中國頂級學府——武漢大學,東湖是國家5A級的風景區;第二段體現漢口是武漢的經濟、金融、貿易、商業中心,從古代一直到現在,漢口一直都十分繁榮;第三段體現漢陽是武漢的工業中心,清朝末年,洋務運動時期,漢陽就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第四段是對周邊景象的一個匯總,這些景象大部分純屬作者的聯想了,並非作者親眼看見的,武漢有了這三鎮鼎立才能經久不衰的屹立在中華,同時在第四段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遊子”,表達此時此刻作者欲以歸家的心情和思鄉之情。

亮點

亮點一:

本詩歌中,作者用在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附近 觀賞到的實景來襯托武漢,且 將實景擬人化,故而使詩歌十分凸顯意境。

亮點二:

本詩歌的 修辭手法用的極好,其中“向我呼喚”是擬人,“江城的…像…”是比喻,一二三段句式相同是排比,而且這三種修辭手法沒有分開使用,是 在一起使 用的,具體為先用該詞擬人,再用該詞,然後再進行排比。

亮點三:

本詩歌還有一大亮點就在於詩歌段落之間的 邏輯 關係,第一段的“千年黃鶴”是遙遠的傳說,第二段的“皓月星空”在天上,第三段的“長江大橋”在附近,第四段的“滔滔江水”在身邊,作者採用 空間順序來寫作,從第一段到第四段的空間順序為 從遠到近,更增加了詩歌的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