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殘

懶殘

(1).衰殘。 宋 楊萬里 《秋涼晚酌》詩:“寄老山林度懶殘,新秋又是一年年。” (2). 唐 衡岳寺 僧 明瓚 ,性疏懶而好食殘餘飯菜,人以 懶殘 稱之。 李泌 讀書寺中,以為非凡人,中夜往謁。 懶殘 發火取芋以啗之,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 泌 拜而退。見 宋 贊寧 等《宋高僧傳·感通傳二·唐南嶽山明瓚》。 宋 蘇軾 《次韻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記此味,芋火對 懶殘 。” 清 楊焯 《登碧岩》詩:“只待 懶殘 煨芋熟,柴門應見白雲封。” 清 唐孫華 《煨芋》詩:“鵠陂豆飯堪同飽,富貴無心問 懶殘 。” 嬾殘:唐 高僧 明瓚 的別號。 唐 袁郊 《甘澤謠·嬾殘》:“ 嬾殘 者, 天寶 初, 衡岳寺 執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餘而食,性嬾而食殘,故號 嬾殘 也。”事詳《太平廣記》卷九六、《宋高僧傳》卷十九。 清 趙翼 《衡山》詩:“ 嬾殘 芋冷餘灰燼,《岣嶁碑》荒沒草萊。”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不勤快,不愛勞動。跟“勤”相對。另一種就是“疲乏”:打不起精神。結合這個“殘”就是如果不勤勞又沒精打彩的活著很容易就會殘廢了。

詞語出處

唐代禪僧懶殘的事跡概括起來有懶殘煨芋、懶殘去石、懶殘驅虎、懶殘垂涕、懶殘偈頌等5條。記載懶殘神通的“懶殘驅虎”、“懶殘去石”系小說家之言,其事終屬荒謬。“懶殘去石”無法考證其本來面目;“懶殘驅虎”應是他驅虎而被虎所食的史實的神化。“懶殘垂涕”很可能是禪林傳聞的附會,或編造的故事。其意義不在於事跡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而在於它塑造了一個蔑視皇權、輕視富貴、自利利他、安閒澹泊、隨緣任運,能夠“搬柴運水守宗風”(李元度《懶殘岩詩》)的高韜出世的禪僧形象,是為了讓禪宗的哲學對僧人也對諸如士大夫的許多人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