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在禮制森嚴的紫禁城中,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鬆所在。

介紹

慈寧宮花園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始建於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名為臨溪亭鹹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歷史

慈寧宮花園始建於明朝,是明朝、清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太嬪們的遊憩、禮佛之所。花園中原來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將臨溪觀更名為臨溪亭,鹹若亭更名為鹹若館。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對該花園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此後雖然“頗有更動”,但該花園的總體規模及布局未出現大的變化。[1]
慈寧宮花園因為受到宗法、禮制、風水等因素制約,所以建築主次相輔、左右對稱,布局規整卻顯得單調。該花園主要靠內部的精巧裝修及院中的水池、山石、花木來營造園林氣氛。花園中的樹木主要是松柏,間植梧桐、玉蘭、銀杏、丁香,集中種植在鹹若館前面以及臨溪亭四周,花壇中密植牡丹、芍藥。春華秋實,四季各有情調。[1]
2013年,隆宗門外西部的慈寧宮、壽康宮、慈寧宮花園等建築已修繕完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包括這些建築在內的一大批故宮殿堂最遲將在201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時對遊客開放。[2][3]

建築

慈寧宮花園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50米,總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花園中共有建築11座,占地面積不及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集中分布在花園的北部。花園南部地勢開闊而平坦,花樹繁茂,壘池疊石。花園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南入口、假山、南花壇、臨溪亭、北花壇、鹹若館、慈蔭樓。[1]
南入口:位於慈寧宮花園的最南端,是花園南側的入口。[1]
假山:位於南入口正北,是一座太湖石疊山。從南入口進入慈寧宮花園後,向北繞過假山,即可見臨溪亭。[1]
臨溪亭:慈寧宮花園的主要建築之一。始建於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初名“臨溪館”,萬曆十一年五月(1583年)更名“臨溪亭”。慈寧宮花園中部偏南,有一座東西走向窄長的矩形水池,臨溪亭便位於該水池中央的單孔磚石券橋上,東西兩側均臨水,南北出階,和慈寧宮花園南入口、假山及花園北部的鹹若館、慈蔭樓都位於花園的南北中軸線上。臨溪亭平面呈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面均中央開門,斜方格槅扇門各四扇,兩側都是斜方格檻窗,窗下檻牆貼飾黃綠色琉璃花磚,臨水兩側的門前加設有木護欄。臨溪亭屋頂為四角攢尖式,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施斗栱。室內有花卉圖案海墁天花,當心繪有蟠龍藻井。臨溪亭東西兩側的池畔環繞著漢白玉望柱欄板,池水清澈,池中有魚,並種植蓮花。臨溪亭是皇太后、太妃、太嬪休憩、賞花、觀魚的好場所。[4]
南、北花壇:臨溪亭南北兩側各有一座磚砌花壇,高1米,6.5米見方,須彌座式,形制相同。花壇內種植牡丹、芍藥等花卉。花壇周圍的空地上散植有柏樹幾十株,其間穿插種植玉蘭、丁香,通往臨溪亭的南北走向的小路與臨溪亭下東西走向的水池將其分隔成四片小樹林。[4]
東、西廡房:臨溪亭前的東、西兩側原來有翠芳亭、綠雲亭,現為面闊五間的廡房各1座。[1]
井亭:慈寧宮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原來各有井亭1座,綠雲亭內流杯渠的水即從東南井內引出。[1]
攬勝門:為慈寧宮花園的入口,設在花園的東牆,是一座樸素的隨牆門。進門北望,可見主殿鹹若館。[1]
鹹若館:鹹若館位於慈寧宮花園北部中央,為花園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太后、太妃的禮佛場所。明朝初建時,稱“鹹若亭”,萬曆十一年(1583年)更名“鹹若館”。清朝乾隆年間先後經過大修、改建,形成如今的形制。鹹若館坐北朝南,正殿面闊五間,前出抱廈三間,四周出圍廊。正殿是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抱廈是黃琉璃瓦卷棚式頂。鹹若館前有一座花壇。鹹若館內裝飾極為考究,梁檁上有龍鳳和璽彩畫,頂部有海墁花卉天花。室內明間柱子的裝飾帶有藏式佛殿特點。室內還有貫通東、北、西三面牆的通連式金漆毗廬帽梯級大佛龕。鹹若館內懸掛著清朝乾隆帝御書“壽國香台”匾、“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贊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雲”對聯,並且陳設著佛龕、條案、佛像、法器、供物等等。鹹若館東、北、西三面,分別為寶相樓、慈蔭樓、吉雲樓,三座樓的形制接近,均為兩層,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呈“凵”形環抱著鹹若館。[5][1]
寶相樓:位於鹹若館東側。明朝時,原為鹹若館東配殿,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為二層樓,成為鹹若館的東配樓,清朝為皇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寶相樓坐東朝西,上下兩層,面闊七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式頂。前檐出廊,明間開門。樓下層的南北牆各開闢一座小門,小門內為樓梯間,由樓梯可上至二層。上下層均分隔為既相互連通又獨立成室的七間佛堂,除了明間之外,其他六間均在下層天花處開有天井,從而使上、下兩層通過天井貫通,上層環繞天井設有紫檀木圍欄。樓下明間原供奉釋迦牟尼佛立像;其他六間分別放置“大清乾隆壬寅年敬造”款掐絲琺瑯大佛塔六座,塔頂直通天井口。塔周圍的三面牆上均懸掛有通壁大唐卡,唐卡上共繪有護法神像54尊。樓上明間原來供奉木雕金漆宗喀巴像,三面牆上懸掛有釋迦牟尼畫傳、宗喀巴畫傳唐卡;其他六間正面設有供案,供奉顯宗、密宗主尊像,每室9尊,合計54尊,正好和樓下六室供奉的54尊護法神像對應,兩側面設有壁嵌式千佛龕,每間供奉小銅像122尊,六室總計732尊;千佛龕下面是壁隔式紫檀木經櫃,櫃內收藏各種佛經。寶相樓除了明間之外,其他六室依照顯宗、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父續、無上瑜伽部母續分別配置供奉佛像、唐卡、供器,從而集顯宗、密宗於一體,體現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兼修之特點,成為清宮佛堂的重要模式,清宮檔案中稱為“六品佛樓”。[6][1]
吉雲樓:位於鹹若館西側。明朝時,原為鹹若館西配殿,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為二層樓,成為鹹若館的西配樓。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懸掛題有滿文及漢文“吉雲樓”的匾額。吉雲樓坐西朝東,面闊七間,與東面的寶相樓相對。吉雲樓上、下室內正中都供奉有大尊佛像。佛像兩側各有一座帶有長方形底座以及多層台階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頂部為一道長牆式的千佛龕。供台上層層放置有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吉雲樓屋樑、四壁各處滿做千佛龕,龕內供奉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總計一萬多尊。這種專門供奉擦擦佛的寬敞殿堂可能是中國內地藏傳佛教佛殿中的僅存者,連西藏也未見留存至今的實例。[7][1]
慈蔭樓:位於鹹若館後正北,是清宮內的藏經樓,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慈蔭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面闊五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下層東梢間是過道,前後設有門,可通往慈寧宮前廣場,西牆開門通往室內。上層明間開門,次間、梢間安有檻窗,西梢間設有樓梯。北壁設有通壁的供經龕,曾經供放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108部。正中為佛龕,供奉釋迦牟尼佛等金銅佛像數尊。佛龕前有長條供案,案上陳設著佛塔、供器。[8][1]
含清齋:位於寶相樓正南側,西與延壽堂相對稱。延壽堂、含清齋同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都是供乾隆帝侍奉太后或丁憂守制。乾隆帝在《建福宮題句》自注中稱:“慈寧宮花園葺朴宇數間,以備慈躬或不豫,為日夜侍奉湯藥之所,丁酉正月即以為苫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乾隆帝之母孝聖太后崩逝,奉安於慈寧宮正殿,乾隆帝的確在含清齋守孝;後來由於王公大臣懇請,又返回養心殿居住。含清齋坐北朝南,房前是一個狹長的小院,小院西側開有隨牆小門。主體建築以天井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略呈方形,三卷勾連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頂;後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灰瓦卷棚硬山頂。前房、後房的西次間有穿廊相連。前房、後房的西山牆以院牆相接。前房明間開有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檻牆支摘窗。後房西牆開有一花窗,窗外設有磚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的一側開有步步錦槅扇門。齋內通過裝修分隔為多個小室。含清齋整座建築灰瓦青磚,不施斗栱及彩畫。齋前對聯“軒楹無藻飾,幾席有餘清”。如今,含清齋建築保存完好。[9][1]
延壽堂:位於吉雲樓正南側,緊鄰慈寧宮花園西牆,東與含清齋相對稱。延壽堂、含清齋同時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都是供乾隆帝侍奉太后或丁憂守制。清朝後期,鹹豐帝奉皇太后到鹹若館等處禮佛,曾經侍膳於此。延壽堂坐北面南,房前是一個狹長的小院,小院東側開有隨牆小門。主體建築以天井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略呈方形,三卷勾連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頂;後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灰瓦卷棚硬山頂。前房、後房的東次間有穿廊相連。前房、後房的東山牆以院牆相接。前房明間開有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檻牆支摘窗。後房東牆開有一花窗,窗外設有磚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的一側開有步步錦槅扇門。室內通過落地罩、炕罩、圓光罩等木裝修分隔為多個小空間,頂棚糊銀花紙,牆壁上有木護牆板,表面也糊銀花紙,製作精細而不奢華。延壽堂整座建築灰瓦青磚,不施斗栱及彩畫。堂前對聯為“梳翎閒看松間鶴,送響時聞院外鍾”。如今,延壽堂建築保存完好。[10][1]
慈寧宮花園西側,有一個獨立的院落,地處慈寧宮花園之外。該院落南北長,東西窄,

相關信息

花園南北長約130m,東西寬50m,總占地面積6800㎡。園中僅有建築11座,占地不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地勢平坦開闊,蒔花種樹,疊石壘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嬪們不費跋涉之勞而得山林之趣。
花園入口攬勝門設在東牆,為一樸素的隨牆門。進門北望,主殿為鹹若館,面闊5間,前出抱廈,黃琉璃瓦頂。館前有花壇一座,東西兩側有寶相樓吉雲樓,館後正北為慈蔭樓。三座樓形制相近,皆為兩層,覆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成“凵”形環抱鹹若館。慈蔭樓底層東梢間開一小門,與慈寧宮前廣場相通。寶相樓和吉雲樓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為含清齋、延壽堂,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后湯藥之處,亦為苫次之所。院中主體建築為灰瓦三卷勾連搭卷棚頂,素雅新穎。
花園南部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當中橫跨漢白玉石橋,橋上建亭一座,名曰臨溪亭,北與鹹若館相對。亭的東西兩側原有翠芳亭、綠雲亭,現為面闊5間的廡房各1座。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原各有井亭1座,綠雲亭內流杯渠之水即從東南井內引出。臨溪亭南花壇,高1m,6.5m見方,須彌座式,與北花壇相對稱。再向南繞過太湖石疊山,即為花園的南入口。
慈寧宮花園由於受禮制、宗法、風水等多種因素制約,建築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安排,布局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主要依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種繁多的花木來烘托濃厚的園林氣氛。園中樹木以松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丁香,集中分布在鹹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花壇中則密植牡丹、芍藥。其春華秋實,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禮制森嚴的紫禁城中,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鬆所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