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鐸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多鐸被封為和碩豫親王。 四月,多鐸親領大軍直奔毫州,攻破盱眙,逼近淮安和泗州。 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鐸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僅三十六歲。

愛新覺羅多鐸(1614~1649)
中國清初將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鑲白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太宗皇太極時,屢有戰功。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四月,封為和碩豫親王。先後掌管過禮部和兵部。順治元年(1644),隨清軍入關。十月,南下河南、西進陝西鎮壓李自成農民軍。二年正月,攻入潼關、取西安。二月,移師攻南明,四月陷揚州,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還京師。進封和碩德豫親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爾喀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 ,敗之 。四年七月,冊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死。九年三月,因多爾袞案株連,降為多羅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為多爾袞平反的同時追復多鐸豫親王及封號。
★史料補充★
多鐸,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烏喇那拉氏。做為努爾哈赤的幼子,多鐸自幼極受寵愛。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年幼無憂的多鐸遭遇了人間第一殘事。當時,多鐸與其同母兄多爾袞年紀雖小,卻已領有正白、鑲白兩旗。如果再有正當盛年,極富機智的生母大妃烏喇那拉氏指揮操控,其勢力必然迅速增大,將成為爭奪汗位的勁敵,這自然為諸王所不容。於是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便以努爾哈赤留有"俟吾終,必令殉之"的遺言為藉口,逼迫多鐸的生母殉葬。其母被逼無奈,只有盛裝自盡,年僅三十七歲,成為了後金汗位爭奪鬥爭的犧牲品。生母的悲劇遭遇,在十三歲的多鐸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寵就無所顧忌、年輕氣盛的多鐸在成長的過程中愈發狂放不拘,他的這種性格也為他起落不定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皇太極繼位後,對多鐸兄弟悉心培養,多鐸做為少年旗主,得以參議國事,地位日隆。也漸漸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十五歲時,隨太宗攻襲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初此從征,因功受封"額爾克楚呼爾"。
十六歲時,與莽古爾泰、多爾袞從皇太極入掠明境,在薊州等地屢立戰功。
十八歲時,參加圍困明軍的大凌河城戰役。在小凌河遭遇戰中,失足墜馬,幾乎命喪錦州城外。
十九歲時,隨大軍遠征察哈爾蒙古林丹。
天聰九年正月,為配合多爾袞招撫蒙古林丹汗之了額哲,牽制關外明軍,二十二歲的多鐸奉詔掛帥,率精銳進攻寧遠、錦州。明大將祖大壽合錦州、松山明兵3500人,屯駐在大凌河西。多鐸率所部與祖大壽軍激戰,斬明軍副將劉應選,殲其兵五百人,並分道追擊明潰兵至錦州和松山。師還,皇太極親率諸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贊其"能出奇取勝,可嘉也。"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多鐸被封為和碩豫親王。
此時的多鐸,似乎是春風得意,位高爵顯。但童年的陰影、孤傲的性格使他愈發狂放不拘,經常在皇太極與諸貝勒商議大事時,直言提出違忤皇太極的異議。起初皇太極只認為多鐸是從小被汗父寵壞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極便極為不滿。而多鐸我行我素的性格是絕不屑於去乞求什麼諒解的,於是兄弟間的隔閡便越來越深。最終,多鐸跌入了自己政治生命中的第一個低谷。
崇德三年九月,皇太極遣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岳托二路掠明,並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豫親王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牽制關外明軍。睿親王多爾袞為主力,先期出發,皇太極親自郊送。多鐸以避痘為辭,未與送行。皇太極聞後惱怒異常。十一月,多鐸攻克大興堡後,奉詔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會師。在途中經中後所時,明大將祖大壽率部襲擊多鐸部後路,傷清軍九人,使多鐸部失馬30餘匹。次年王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議多鐸之罪,奪多鐸正白旗牛錄的三分之一。降為多羅貝勒,只命他管攝兵部,但重大的部事無權決斷,也不得過問日常政務的審理。
不久後,明清松錦戰役爆發,多鐸隨軍出征,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時機。戰役之初,清軍連連失利。為加強攻勢,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極遣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多鐸往代睿親王多爾袞,指揮圍攻錦州的清軍。七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趕赴錦州戰場。皇太極知杏山明軍必奔往寧遠,令多鐸半路設伏,截殺明軍。多鐸設伏於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令杏山明軍全軍覆滅。根本上扭轉了松錦戰役的局勢。
隨後,多鐸與豪格揮師直趨松山,困洪承疇一萬餘人於松山城六月之久。七年三月,破松山城。俘洪承疇。松山失守,錦州明軍孤立無援,守將祖大壽舉城投降。清軍大獲全勝。從此,山海關外,明朝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京城門戶失去禁止。
多鐸積極參加了此役的錦州圍城、高橋設伏、松山破襲。因戰功卓著。復封為豫郡王。逐漸恢復了自己在滿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軍中的影響。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極崩,多鐸與阿濟橋跪勸其兄睿親王多爾袞繼承大統,而皇太極子肅親王豪格也謀求自立,並得到兩黃旗及正藍旗的擁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多爾袞在權衡利弊後,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此建議最終得到了各方認同。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繼帝位,次年改元順治。
此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權。視多鐸為羽翼,委以重任,或帶同作戰,或任為主帥。多鐸從此聲名顯赫,成為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
順治元年四月初九日,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準備進取中原。大軍抵達遼河時,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並帶來了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自縊的訊息。多爾袞即令多鐸與阿濟格率軍兼程趕赴山海關。四月二十一日黃昏,清軍在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外駐營休息。二十六日進距山海關外十里,在一片石處擊潰大順軍唐通部。吳三桂乘機炮轟李自成大順軍/率將十餘員、兵數百騎間道馳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髮稱臣。隨後,吳三桂為前鋒引導,英王率領萬騎為左翼,多鐸率領萬騎為右翼,多爾袞自率重兵居後,三路清軍相繼入關。
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後,已擁有精兵18萬,並占據雄關之險。四月三十日晚,清軍大隊進抵薊縣,得悉李自成大軍撤出北京的訊息,多爾袞即令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銳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而自己則帶一部精兵趕超北京。
多鐸與阿率軍追擊大順軍至固關始還京,順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多鐸晉為親王,受封定國大將軍。統領將士南征。
順治元年十月,清廷一舉摧毀了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英親王阿濟橋、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的一路清軍,十月十九日從北京出發,目標是先攻陝北,爾後南下西安;而多鐸則帶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另一路大軍進軍南京,平定東南。正當二路大宮相繼離開北京時,大順軍二萬餘人東渡黃河,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接報。即令多鐸改變預定計畫,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與阿會師西安。多鐸部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鐸部占領潼關。旦夕至西安。十八日,進入西安。
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袞令英親王綏理關中,並負責追剿李自成,令豫親王率其部兵鋒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順治二年二月十四日,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後。攻陷歸德後,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降。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四月,多鐸親領大軍直奔毫州,攻破盱眙,逼近淮安和泗州。此時南明弘光朝大學士史可法正"督師淮上",阻止清軍南下。但此時弘光朝內黨爭嚴重,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率水陸大軍順江東下九江,直逼南京。閹堂馬士英懼怕左良玉進京,於己不利,急調史可法入衛南京。當史可法行至浦口時,左良玉已病死九江。南京暫保無虞。
淮安、泗州明軍被調走後,防禦力量空虛,多鐸立即抓住戰機,一舉破之。當史可法在浦口聞訊,率師晝夜兼行,冒雨返救時,多鐸已指揮清軍渡過淮河,兵鋒直指揚州,江北陷入混亂。四月十五日,清軍到達揚州城下。二十五日,破城而入。多鐸勸降史可法不果,殺之。
多鐸怒揚州軍民抗戰不降,為揚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後封刀。昔日繁華的商業都會,處處斷牆殘壁,屍橫遍地。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屠城後,多鐸指揮大軍繼續南進,於五月初五日飲馬長江。
多鐸陳兵江北,於五月初九占鎮江。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為撫輯明朝遺民,多鐸以定國大將軍豫王令旨遍諭各處。稱清軍平定東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並張榜示諭臣民,嚴禁胡服辮髮。於揚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節。又拜謁明孝陵,對"明太子"禮遇甚恭。同時,多鐸也告誡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揚州屠城便是前車之鑑。
多鐸遣貝勒尼堪、貝子屯濟等率軍追擊弘光帝於太平。不久,多鐸將弘光帝及偽太子一併解往北京,斬於市。
六月初,多鐸又遣貝勒博洛等趨杭州,敗大學士馬士英,降潞王朱常。淮王朱常清亦自紹興來降。至此,浙東浙西全部為清軍控制。
江浙平定,多鐸即承制改南京為江南省,並疏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並以南京為中心,各重鎮要道派駐八旗重兵,雄視贛、閩、湘、粵、桂等省,隨時準備繼續南下,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勢力。
順治二年七月,清廷以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固山額真葉臣等往江南代多鐸。十月,多鐸凱旋迴京,順治帝親迎於南苑,行郊勞禮,晉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並有豐厚賞賜。
順治三年,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叛奔喀爾喀,反出清廷。五月,順治帝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偕同承澤郡王碩塞,於克魯倫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蘇尼特部。於十月大勝回朝。
多鐸在清廷入關與平定南方過程中,屢膺重任,戰功顯赫。於順治四年七月,晉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晉封冊文中稱多鐸"定鼎中原以來,所建功勳,卓越等倫",賜金千兩,銀萬兩,鞍馬二。
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鐸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僅三十六歲。攝政王多爾袞聞訊,率師由前線返京,為其舉行隆重葬禮,立碑紀功。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後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為郡王。康熙十年六月,追謚豫郡王為"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多鐸子八,有爵者四:多尼、董額、察尼、多爾博。
縱觀多鐸一生,正處在明清之際風雲動盪的歷史時期。清太祖在位時,多鐸少年受封,最受寵愛;太宗在位時,多鐸先遭母殉之痛,後雖屢建奇功,仍因我行我素而不為太宗賞識;世祖即位後,多鐸如鷹揚天下,橫掃疆場,平定東南,輔助攝政王多爾袞定鼎中原。雖然在某些戰役中殺戮過多,雖然其我行我素、孤傲不拘的性格使其無法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但誰也無法否認,豫通親王多鐸絕對是一位極其出色的軍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