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胤禛[康熙]

愛新覺羅·胤禛[康熙]

愛新覺羅·胤禛,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

簡介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立中體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任皇帝。經過眾多兄弟激烈的競爭後取得了皇位,以統治手段嚴苛而聞名。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攤丁入畝”,將人頭稅併入土地稅之中,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徵收人頭稅的歷史,有利於窮人,也對人口迅猛增長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動官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在中央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以此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威;加大懲治貪官的力度。他勤政務實的13年統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九王奪嫡

一、眾阿哥凱覦儲位康熙四十七年,胤祁首次被廢之後,引起了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凱覦。正如上章所述,此時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謀求儲位的願望(這其中包括已被廢黜的祁)。只不過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還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勢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覺得自己沒戲,早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此,只有大阿哥胤、二阿哥胤祁、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九個人真正為奪取皇位而費盡心機。至於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哥胤而情知皇位輪不到自己,加上他們也無此奢望,於是安安穩穩地當著自己的親王,跟誰也不攙和。

這九位阿哥,形成了五大"朋黨"。下面,我就各個"朋黨"簡要講一講他們之間的奪嫡風波(一)"大千歲黨"0"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為首,黨人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學士明珠,此人還是胤的親舅舅。其它黨人有大學士余國柱、戶部尚書佛倫等人。關於"大千歲黨"的所作所為及眾黨人的遭遇在上一章已有所交待,故不再多說什麼了: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二)"太子黨"顧名思義,"太子黨"以皇太子胤祁為首。而整個第一章都說的是胤祁的事,故這裡按下不表。(三)"三爺"*為什麼是"三爺",而不是"三爺黨",這是由於三皇子胤祉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明顯的朋黨之勢。他本身喜歡舞文弄墨,周圍都是些文人。他們受康熙之命,負責編書,還負責重修壇廟、宮殿、樂器,編制曆法等(注20)。他們的最大成就是編輯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注21)。所以,胤祉即使有當皇帝的心,但較之別的阿哥,動作可小得多了。
(四)"八爺黨  "八爺黨"是所有朋黨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祀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注22)。
;d#k8e#i$n7j小說吧論壇胤祀"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注23)。不過,所謂的"樂善好施"是假的,兩面三刀才是真的。他表面上禮賢下士,實際上結黨營私。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裡,他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祀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注24)。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祀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祀,藉此打擊"八爺黨"。不過,沒過多久,他就被釋放出來了。
胤祀出來後依舊不斷網羅人員,擴大勢力,甚至打起了胤門下的四川巡撫年羹堯的主意,又是送錢又是給物。可惜年羹堯不為所動,堅辭不受。f
他們的這些舉動,更加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儘管康熙並沒有直接拿"八爺黨"開刀,可在康熙心目中,早已把胤祀、胤、胤娥排除在皇位繼承人選之外了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就在胤祀離皇儲越來越遠時,胤逐漸活躍起來,開始脫離"八爺黨",另起爐灶。據筆者分析,胤當初依附八阿哥,是由於太年輕,沒有什麼資本去爭儲位。但胤祀受挫之時,胤已經三十歲,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皇子。況且他自己也有當儲君的野心,不會甘心永遠寄人籬下,為別人出謀劃策。所以,他開始自己動手了,利用一切機會努力表現自己,而歷史也恰恰給予了他這樣一個機會。當時在中國西北部,有一支準噶爾的策妄阿布拉坦叛軍。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在清朝軍隊多次討伐不力的情況下,康熙授胤王爵,任撫遠大將軍準備出征。鑒於此,朝中紛紛支持十四弟奪儲,並在胤出片前,囑他在外掌好兵權,自己在內控制局勢(注25)。胤自己也錯誤估計了形勢,飄飄然起來,自我感覺甚好。實事求是地說,胤確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的到來,使前線戰事十分順利,清軍立刻扭轉頹勢,收復失地。儘管他戰功卓著,我卻可以肯定,康熙絕無立其為儲的意思,其原因有三:1、康熙儘管封他為王,卻沒有賜以封號。也就是說,光知道他是個王,卻不像胤。胤祉等人那樣,賜封為雍親王、誠親王等。胤在奏摺中自稱"大將軍王臣胤",別人也順著稱之為"大將軍王"。這種只封王,即不明確是什麼王,也不授尊號的情況,應視之"假王"。(注26)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康熙只是拿胤作為一名武將使用,又擔心他以"貝子"的身份統轄全軍,威望不夠,不以服人,所以只給一個"王"的名義罷了。
2、倘若康熙有意立胤為皇儲,為什麼又要派他出征呢?康熙就不怕自己死了之後,有人矯詔(假傳遺旨)篡奪皇位嗎?但康熙明白,即使那樣,新皇登基,只需一句話,胤就得乖乖地回來,他就是手握百萬雄兵也沒有脾氣。
3、康熙若真欲立胤,為什麼又在西北戰事已定之後,讓他呆在西北,不召他回朝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定是十分信任胤,否則不會把十幾萬人馬交給他,而不必擔心他擁兵自重。
所以,在康熙眼中,胤只是一句優秀的軍事指揮家罷了。
二、四阿哥蓄勢謀儲/(五)"四爺黨"*下面該看一下本文中的重要人物----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的情況了。
應該說,胤對儲位的渴望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祁首次被廢黜前。這時的他還是"太子黨"的人,而且對儲位一點也不熱衷。他只是想輔佐好太子,盡為臣之道。第二階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祁被復立前後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廢黜之間。這一時期,諸阿哥之間掀起了一個扳倒太子,爭奪儲位的小高潮。像前文提到的"八爺黨"就是在這個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這時的胤地位很不穩固,也無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換人,也輪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長,後有胤祀比他勢強,而且胤祁能一次被復立,就有可能兩次、三次……被復立。他覺得太子寶座離他太過遙遠,倘若刻意謀取,成功則罷;失敗了的話,那就連親王也做不成了,還會像胤一樣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時的胤仍舊處處維護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廢后,只有他敢於為胤祁說好話。與此同時,他還和胤祀等人和平共處,不把關係搞僵。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1E0r(v*?#d%C"Y2f&W第三階段是胤祁二度被廢之後。這回眾阿哥深刻認識到胤祁此次被廢,絕無復立之可能,於是儲位之爭漸呈白熱化。胤看到這一點,也蠢蠢欲動,結黨營私,為窺視儲位開始活動起來。隨著胤早被圈禁;胤祁的二度被廢;胤祉因勢力太小,羽翼未豐,遂主動退出;這次的儲位之爭,逐漸演變為胤與胤祀的"四爺常"和"八爺黨"之間的較量(至於胤,空有兵權,一無門人,二無威望,故不在對儲位的有力爭奪者之列*胤為了擴大勢力,四處安插家奴,補外省官缺。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身居要職。例如:軍事上有年羹堯,他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四川巡撫;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總督;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陝總督。身為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集四川、陝西等地重權於一身。為官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可扼制胤大軍,東可攜重兵進京逼宮。又如:地方上有戴鐸,歷任福建知府、道員、四川布政使,與年羹堯一文一武,不愧為胤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個胤奪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時任九門提督。他只要令京師九門一關,京城內包括康熙誰也甭想出去。除了他們,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他早年在古北口練兵(注27),所率部下,後多升任京城防衛部隊中各級指揮官,諸如豐臺大營、綠營等京師衛戍部隊皆在他的掌握之中。雖然他在胤祁第一次被廢時受到牽連,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但其威望尚在,那些老部下也都對他和胤忠心耿耿。由此不難看出,胤不愧是一名深藏謀略的政治噥,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於家奴,對他絕對忠貞不二。而胤祀呢,他的黨羽中以內閣大臣為主,一無實權,二無兵權,在軍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的西北大軍上。可胤也有當儲君的野心,怎會領著十幾萬大軍為胤祀賣命。再者說了,他若真能在京城生變時領軍進京擒王,年羹堯那關是能那么容易過的嗎?所以說,胤祀與胤相比,已經處在劣勢,對胤構不成威脅。
 另一方面,胤祀在早期的儲位之爭中,鋒芒過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深得韜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間,幾件大案辦得不錯,深得康熙賞識。因此在取悅聖心這點上,胤祀自然又處在下風。
小說吧論壇胤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處處掩飾自己對儲位的希冀,外弛內張。這一點可以從他龍潛時在雍邸所作《悅心集》一書中看出彌端。該書收錄了胤早期的絕大多數詩詞,我有幸見過幾首。詩詞中的確流露出一種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藉此告訴世人,自己只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不願過問政事,其實不過以此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罷了。
隨著日期的推移,康熙對胤的好感與日俱增。在日常政務活動中,常委派他調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駕崩的前四天,皇上還委派胤代自己到天壇行冬至祭天大禮(注28)。據筆者分析,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時日無多,已決定傳位給胤,故派他祭天,好讓上蒼看看這位未來之君罷。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皇子眾多,帝位僅有一個。幾十年的明爭暗鬥,終究和有曲落人散之時。到底康熙本人對皇儲是個什麼態度呢?不難看出,他根本就不想再立太子。他深知,再立太子,眾阿哥的爾詐我虞無時了!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在自己彌留之際再行昭示天下了。康熙五十六年冬天,康熙曾經頒布過遺昭,詔書中對繼位者是誰,隻字不提(注29)。可以肯定。康熙通過幾年的觀察,已經成竹在胸,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最終胤禛在這場皇位爭奪中險勝

一生功績

而立之年登極,洞悉下情,不滿於政治廢馳和辦事因循苟且,即著手推行改革,刷新政治,“務期振數百年之頹風”(《雍正朝起居注》5年1月17日條)。改革賦役、整頓吏治、調整生產關係是“政治一新”的重要舉動。元年伊始,便決定實行“攤丁入地”,將康熙末固定了的丁銀總數分攤到地畝中徵收,這是一項益貧損害於國家有利的政策。二年實行耗羨歸公,將徵收錢糧的加耗提解藩庫,由國家發給官員養廉銀,以止濫收加耗和貪污之風。改定有關主佃關係的法令,限制不法紳衿,開豁山陝樂戶、紹興惰民、寧國世仆、徽州伴當、廣東旦戶、常熟丐戶、教坊司樂戶等賤民為良,解決了數百年存在的矛盾,安定社會。為了加強皇權和穩固統治,屢變成法或採用異常手段:迭興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年羹堯、隆科多等人大獄,不惜殺戮親兄弟,從而消除皇子反對派和功巨集團,打擊朋黨;用親、郡王管理旗務,終結下五旗內的私屬關係,八旗巨細事務皆聽命於皇帝;六科劃歸都察院,台省合一,取消六科諫議權;七年始設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內閣庶務之權也被削奪;興文字獄,御製《大義覺迷錄》,目的在於達到控制反滿思想。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的經營;元年至二年平定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四年任命鄂爾泰為雲貴總督,在“苗疆”(貴州)及雲南、四川、廣西部分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完成這些地區的社會改革;六年派兵入藏平叛,設駐藏大臣領軍駐守;七年至十二年對西北用兵,征討噶爾丹策零不利而劃界相守。四年開始與沙皇俄國進行邊界談判,雙方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雍正是位奮發有為的君主,治國用人論才技而不限成例,鄂爾泰、張廷玉、田文鏡皆非藩邸舊人也能受到寵任;勤於政務,以“朝乾夕惕”自勵,孜孜求治,僅朱批奏摺便有數萬件之多,八年以後積勞多病。在位13年(1723—1735),上接康熙,下銜乾隆,為康雍乾盛世的承前啟後者。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故世,葬於易州泰陵(清西陵)。秘密立儲所定之儲君弘曆繼立。今人馮爾康先生著有《雍正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書,對其一生作了確當的評價。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死因

辭世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圓明園生病,然在此以前他照常辦公,接見一些官員,這時健康狀況不會太惡劣。及至二十一日也未休息,二十二日晚病劇,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宣布傳位弘曆,二十三日故世。這個對中國歷史施予了一定影響、有著傳奇性經歷的皇帝就這樣急驟地撇棄了金鑾寶座和熱切留戀的人世。

雍正之死,“實錄”只反映他故世的迅速,而為他送終的張廷玉則有感情地提供了一點新情況。張廷玉在自撰年譜中寫道:

雍正二十日就有病了,然很平常,二十二日白天還見了皇帝,夜間再奉召入見,就“驚駭欲絕”了。除了驚訝病情急速變化之外,是否還有難言之隱?這是不能排除的。

呂四娘刺死說

雍正暴卒,官書不載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竇,再加上關於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更易引人猜測,於是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其中,被呂四娘刺殺的說法較為風行。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或說是呂留良之子進士呂葆中的女兒,在呂留良案中,她攜母及一仆逃出,為替父祖報仇,習武,入宮殺掉了雍正。或雲她的師父是一僧人,原為雍正劍客,後不樂為其所用,離去,培養了這位女徒。據有人講,這種說法,“都是實錄”。這個傳說直到今日仍有市場,1981年曾發掘雍正地宮,未打開即作罷。可是社會上傳說棺材已經打開,雍正有屍身而無頭,擬以考古發掘證實雍正被呂四娘所刺。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道理。雍正處置呂家,戮屍、斬首之外,呂留良孫輩發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乾隆時,呂氏遺胤有開面鋪、藥鋪的,有行醫的,還有人成為捐納監生,被清政府發覺,改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後住齊齊哈爾,隸水師營。呂氏後裔俱在,不過遭到嚴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動,當然不能替祖上報仇。至於呂四娘主僕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當時辦理此事的浙江總督李衛以擅長緝捕盜賊而著稱,所以奉命兼管江蘇盜案,若呂留良後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說他曾為呂家題過匾,呂案發生後雍正沒有責備他,他必心懷畏懼地下死勁處理有關人員,怎肯容主犯子孫逃脫!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被宮女、太監縊死說

這種傳說,亦有它的淵源。另有一種傳說,謂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伺雍正睡熟,以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愈。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在明朝倒發生過類似的事。明世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宮婢楊金英等縊而未死,用太醫許紳之藥而康復。雍正和嘉靖都廟號“世宗”,民間傳說,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難免的。雍正被呂四娘之刺說,可能由此衍化而來。再說他的孫子嘉慶倒真被人謀刺過。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進神武門,至順貞門,突有旗人陳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獲。這個發生在宮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為後人附會刺客殺害雍正的版本。

還有雍正遇刺於湖南盧氏婦人的說法。謂盧某謀逆被處死,其婦工劍術,為夫報仇,進入暢春園,刺殺雍正,然後自刎。這是小說家言。說湘人被害,大約是出過曾靜案的緣故。把圓明園誤為暢春園,可見傳聞的不確實了。

丹藥中毒之死說

另有雍正死於丹藥中毒的猜測。

雍正早就對道家的藥石感到興趣,他推崇紫陽真人,為之重建道院,特別讚賞的是真人“發明金丹之要”。表明他對道家丹藥的強烈興趣。他平時愛吃丹藥既濟丹,四年(1726年),賜鄂爾泰服食,受賜者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雍正告訴他:“此方實佳,若於此藥相對,朕又添一重寬念矣。仍於秋石兼用作引,不尤當乎?”要他將儒醫與道醫之藥並用不悖。雍正還把既濟丹賜給田文鏡,說自己正在服用它,沒有間斷。常服並非治療某種疾病,專用作彌補元氣。人們服丹藥,總有所顧忌,怕與身體不投,所以雍正要田文鏡放心:“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異,放膽服之,莫稍懷疑,乃有益無損良藥也。朕知之最確”。表明他研究丹藥藥性。

雍正在宮中養著道士,原是為著治病,有的是用藥石,有的用其他手段,如賈士芳則是念咒,行按摩術。婁近垣,為雍正設醮禱祈除祟,此人“頗不喜言鍊氣修真之法”,不是煉藥石的。他很得雍正的青睞,封為妙應真人。雍正密令督撫推薦懂醫藥的道家,就是要“修煉養生之人”。為雍正煉丹的是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他們“為煉火之說”,在圓明園內修煉。雍正和道士接近,極其希望道士給他治病、健身,對道家的丹藥持欣賞態度,這些情況說明他有可能食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驅逐道士張太虛,這是與雍正之死是否有關的耐人尋味的事情。乾隆上諭: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閒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與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聯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乾法紀,久為皇考之所洞鑒,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恕。

雍正事出倉皇,乾隆繼位,百務待理,竟把驅逐道士當作要務,實令人費解。如果純粹出於厭惡道士,本可從容解退,如若僅此之由,必令臣下認為他即位首先挑剔乃父毛病,這對其統治不利,他不會這么乾。然則或有大故,有可能是乃父食道士丹藥致死,給雍正造成不得善終的惡名,因恨而逐之。此種大恨本可致王定乾等於死命,但若熱喪期間殺人,倒使事態滋大,引人議論,反為不美,故逐出而嚴加管束。

要想把這個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需要弄清道家的長生不老術在歷史上的變化,何以到明清時期還有人相信?這時道家藥石有何特點?雍正服食丹藥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筆者尚無專門研究,這裡只是把問題提出來。

關於雍正的死因,有三種可能,一如官書所載,因病而亡,但它對暴死的異狀未作解釋,令人疑竇叢生。鄭天挺師認為雍正“是中風死去的”,可惜沒有說明,但是值得重視的說法。二為劍客所刺,此無稽之談,經不起辯駁。三是死於丹藥中毒,此說頗有合於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

安葬泰陵

雍正子夜死,乾隆、允禮、鄂爾泰、張廷玉連夜將他的遺體送回大內,安放於乾清宮,上午八九點時入殮。因死的急驟,缺乏料理後事準備,當遺體送回大內時,侍從諸大臣,如張廷玉、鄂爾泰只能乘官廄中劣馬,或雲馱煤的騾子,又要趕路,張廷玉幾乎從馬上跌下來,鄂爾泰弄得肛門開裂,鮮血直流。到大內後,張廷玉一晝夜水都未喝一口,當夜只睡了一個時辰,鄂爾泰在禁中忙了七晝夜,始行回家。經過諸人的竭力安排,雍正喪事一切如禮進行。二十七日發表遺詔,九月十一日梓宮安放雍和宮,十一月十二日,乾隆為其父上諡號,曰“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乾隆元年二月定雍正山陵名“泰陵”,二年三月初二日安葬雍正於易州泰陵地宮,初五日以其神主升礻付太廟。

雍正和其他帝王一樣,繼位不久就張羅異日的陵寢。因為順治、康熙陵都在遵化,選擇陵址,很自然地就在遵化進行。但一施工,發現土質不好,於是棄而不用,別尋他處。命福建總督高其倬與允祥勘察,兩人相中了易縣泰寧山太平峪地方,雍正對這裡很滿意,認為“山脈水法,條理分明,洵為上吉之址。”但這裡遠離父祖陵寢,與建陵一地之理不合。不過雍正主意打定,就讓臣下給他找合理的根據。果然,大學士等奏稱,漢唐諸陵雖都建於陝西,但漢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別在鹹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分散在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據此,在易州設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是畿輔之地,離京城不遠,完全可以建陵。這樣,雍正算是通過了輿論,決定在易州建造陵寢。

在選址的時候,雍正就積極準備工程用料。他認為自己的陵墓,只要辦好,花錢在所不計。

八年(1730年)開始建陵工程,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泰陵包括一組建築,有矗立“聖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地宮,此外還有一群石像生。泰陵雄偉壯麗,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之森嚴禁區,今日為遊覽勝地,這自然違背了雍正的意願,但卻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他。

陵寢

清西陵之首——泰陵(雍正陵墓)
在河北易縣參加一個培訓班,會議結束後在會議主辦者的安排下,在回北京的路上,倉促的看了一下清西陵中最大的也是第一個皇陵的泰陵,這裡埋葬的是雍正皇帝。

這可能是我見到的諸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中最次的一個了,是不是拿雍正不重視,也可能這裡的皇帝太多了,不稀奇了。要是放到我們淮北平原,我敢保證這個標牌會做成非常壯觀、非常輝煌的鎏金漢白玉標牌,只要看到這個標牌,就會讓人們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泰陵有5華里長的神道,我們就在神道最北段的停車場開始參觀泰陵。這是檢票入口處的清西陵全貌介紹。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次排列的泰陵主要建築。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這兒近了一些,神道的終端是陵前廣場。廣場中間有一道小河,河上有三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樑。

過了橋就是這座碑亭,裡面是一通很高大的墓碑,照例是下一代皇帝對老皇帝的豐功偉績的褒揚。

碑亭過後的左面是茶水殿,右面是食物殿,又叫饃饃殿,是為祭祀準備吃喝的。茶水殿現在是售票處。中間是眼前這座前殿,現在是泰陵入口檢票處。自動檢票機就是捷運里的那種,挺先進的。

饃饃殿的東側不遠的地方是祭祀的總後勤部,那個小亭子是一個井亭,中間是一口專用水井。太熱了,沒有過去,只是遠遠的找了一張照片。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我們的一位石家莊的項目夥伴出現在鏡頭裡,多像是一位很現代的風度翩翩的領導,其實他是一位年輕的教授級高工。

皇家陵園裡,到處都有的身影。

最主要的大殿前中央放著一座鑄銅的東西,導遊說是香爐底座,文化大革命是香爐被打碎了,只留下這個底座。如果不是導遊介紹,打爛頭也想不到一個這么精美的鑄銅竟是香爐底座。

香爐底座上面是三隻獅子滾繡球的浮雕,導遊說“摸摸獅子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獅子腚,一輩子沒有病”。美好的祝願使大家不免入鄉隨俗,看,我們的女教授帶頭,該出手時就出手。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祭祀大殿里還設了一個軍機處,左邊這個是乾隆做的地方。匾額中堂上的內容很耐琢磨,我細看了一下,中堂上是一二三四一直到十共十條像是警示明言,每條十個字。但是我發現為什麼第一行到第四行書寫的字數、大小和下面不一樣。有誰知道,告訴我,我也是在整理照片時才發現的。

這是在左側軍機處牆上的一塊匾額,上面是乾隆寫的“喜報紅旌”。

大殿後面就是陵墓了,高高的圍牆圍起了高高的封土堆,雍正就下葬在這杯黃土下面。

看到圖片下方向左下方延伸的步道了嗎,你會感到步道中間是微微隆起的。

這裡是一套祭禮設施,導遊說是女眷到此止步,就在這裡拜祭了。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神殿前是一道傾斜角度不小的斜坡,導遊介紹一是棺木要從這裡向上拉,鋪成斜坡省力,二是人們從這裡上坡都要身體前傾,像是給雍正低頭行禮。

我們上坡沒有感到什麼,只是苦了那些穿高跟鞋的女士了。

封土中央正南的金剛照壁牆,導遊說雍正地宮入口就在中間的蓮花圖案後,某一年準備開挖雍正地宮,就在這個照壁前下挖了2米多深,被溥傑和另一位文物專家知道了,報告給中央,某一位中央領導批示不能開挖,又就地回填保護了。現在開挖的地方的磚和周圍的不一樣。

順著馬道上到神殿的樓上,向南望去,導遊說了雍正陵墓的風水的神奇,頭頂永寧山,腳踏元寶山,左攬什麼山,右擁什麼山,懷抱什麼山,過去的風水大師們真是太有才了,竟然從千山萬水中間發現這么神奇的地方。

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

從這裡再看剛才走過的那段微微隆起的神道,是不是感覺又變成凹下去的了。其實那是平路,斜放的磚塊組成的圖形,從不同方向和位置看,有不同的感覺。和我們培訓時所講的“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有不同的發現”的說法一樣。

高高的陵墓上的排水系統

殿前場地上有規則放置的石頭雕成的東西,我們猜不到他的用處,請教導遊,才知道祭祀時人多只能在殿外宿營,這些石塊雕成的東西是搭建帳篷用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