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倫堡·伊

愛倫堡·伊

愛倫堡·伊(Эренбург,ИлвяГригоревич,1891—1967)俄羅斯作家,生於基輔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工程師。5歲隨父母移居莫斯科。

基本信息

概述

愛倫堡·伊愛倫堡·伊
愛倫堡·伊Эренбург,Илвя Григоревич,1891—1967)俄羅斯作家,生於基輔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工程師。5歲隨父母移居莫斯科。

經歷

1906年加入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1908年1月被捕,後經家庭保釋出獄。同年12月流亡到巴黎,在巴黎同文藝界的現代派文人交往密切,鼓吹“唯藝術而藝術”,脫離了同黨組織的關係。1915—1917年,受聘任莫斯科《俄羅斯晨報》和彼得格勒《市場新聞》駐巴黎的戰地採訪員,1916年出版詩集《前夜的歌》。1917年7月回到祖國。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在蘇維埃政府的社會保障部、學齡前兒童教育處和劇場管理局等部門任職。1918年出版《為俄羅斯祈禱》。1919年出版《火》。1921年出版《前夜》和《隨想》。1922年出版《毀滅性的愛》。1921年春作為蘇聯報刊記者到比利時、巴黎和柏林進行採訪,20年代初期的文學創作數量相當多。其中以長篇小說《胡里奧·胡列尼托及其門徒的奇遇》、《德·葉·托拉斯或歐洲毀滅性的故事》和短篇小說《十三個菸斗》較為著名。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罪惡,對蘇維埃政府初期一部分人的市儈主義和某些幹部的官僚主義等弊病作了揭露和諷刺。20年代中、後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損公肥私者》和《在普羅奇小巷裡》力圖反映新的蘇聯革命現實,但在肯定革命過程的同時,把新經濟政策看作是對資本主義的消極讓步。1930年出版《共同一致的戰線》,對蘇聯政府解散帶有宗派主義色彩的文學團體“普拉”和籌備成立統一的全蘇作家協會表示支持。1931年,週遊西班牙德國、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敏銳地感覺到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的抬頭,決定自己不再做幻想家而要成為一名戰士站到戰鬥的隊伍中去。1936年任蘇聯政府機關刊物《訊息報》記者,到戰火紛飛的西班牙採訪,及時揭露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的罪行,在動員全世界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義事業方面起了一定作用,1935年和1937年,代表蘇聯和新聞工作者兩次出席國際保衛文化大會,譴責法西斯及其戰爭陰謀,號召保衛人類進步文化。1939年,在巴黎被法國懷疑同德國有聯涉,獲釋回到莫斯科。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以後,始終和蘇聯紅軍一起戰鬥在反侵略鬥爭的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採訪,《真理報》、《訊息報》、《紅星報》等蘇聯報刊及廣播電台,幾乎每天都發表愛倫堡寫的文章或通迅特寫。1941年發表《巴黎陷落》。1947年發表《暴風雨》。1954年發表《九級浪》。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卓有成效的活動,被推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在《談作家的工作》、《藝術的規律》和《重讀契柯夫……》等論文中,正確的批評蘇聯文藝領導工作中形成的干預過多,強調尊重藝術規律的重要性,同時卻忽視世界觀和先進思想在藝術家創作中的作用。在《法蘭西扎記》中,把印象主義等一些歐洲當代新的藝術流派介紹給蘇聯讀者,同時又對某些現代派藝術不加分
析的吹捧。在中篇小說《解凍》里,揭示了蘇聯社會嚴重存在的官僚主義等弊病,同時流露出感傷的情調。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全書二百多萬字,內容十分廣泛,不乏生動的情節和有價值的材料。但對許多重要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流於片面,有的甚至是錯誤和荒謬的,受到蘇聯國內外一些人的批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