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歲月

《情真歲月》一是為青年,特別是想當記者、秘書、通訊員的青年而選輯的,作為他們自修或上新聞系、中文系的參考讀物也是可以的。我覺得大多數作品是迷人的、刺激的、厚重的,讀者讀了一定會有所收穫。

內容簡介

趙國鋒在鄭州日報社(前身為鄭州晚報社)工作已25年了。編寫這本《情真歲月》一是為青年,特別是想當記者、秘書、通訊員的青年而選輯的,作為他們自修或上新聞系、中文系的參考讀物也是可以的。大多數作品是迷人的、刺激的、厚重的,讀者讀了一定會有所收穫。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十年汗水鑄輝煌——訪鄭州移動公司總經理賈大春
“畫眉深淺人時無?”——鄭州鐵路中心醫院附院整容美容科見聞
杞縣發現朱元璋後裔
尋訪朱元璋後裔
周定王墓存在六大謎團
里貝里是否是建文帝後裔可以搞清
全國首例旅遊資源零轉讓經營權誰得利?
開封大梁門城樓里要開飯店?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皆與開封有緣
40年後20位老人跪在恩師墓前
開封城下城何時重見天日
困擾城下城開發的原因何在
走進開封SOS兒童村
南水北調給河南帶來哪些好處?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中的高科技
大忽悠2平方米墓地賣5萬元
暴利:盜版物屢禁不止的原因
鄭州老字號為何落選“中華老字號”
鄭州菜緣何沒人“奧運菜品”
鄭州新商圈呼之欲出
周口市為留守兒童撐起保護傘
為延長媽媽生命小弟兄輟學打工
矚目鄭州北伐戰爭紀念館
碧沙崗陵園:馮玉祥將軍魂牽夢縈的地方
杞縣大蒜讓人歡喜讓人憂
電子垃圾收購行業紅火的背後
舊手機回收利潤豐厚
我市實行計量供熱步履維艱
內鄉宛梆劇團的坎坷傳承路
南陽網蟲用真情編織愛心網路
一個靠作香致富的專業村
尉氏縣出了個“老闆村”
探訪內鄉清代石頭村
開封龍亭大殿果真有龍嗎?
汝瓷瑰寶天下第一
天池村的“梨園春”越辦越紅火
開封學者提出解決重名方法
風景這邊獨好
可聽·可親·可信——訪鄭州經濟廣播電台
綠城鄭州紮上“金腰帶”
沒有爸爸的村莊——訪煙臺SOS兒童村
企業騰飛的奧秘一訪河南省水泥公司水泥廠
歡騰的竹林村
第二部分
櫻桃溝的懷念——追記櫻桃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廣賢
老教師用奇特教育法教輟學孩子
鄭州靚麗姑娘徒步走完長征路
祖曼徒步“長征”中的酸甜苦辣
開封教授破解音樂界“哥德巴赫猜想”
碩士“村官”靠種紅薯讓家鄉致富
王學忠從下崗工到“平民詩人”
一位殘疾作家的坎坷創作路
小老闆要辦全國最大孤兒院
沁陽一農民一心可三用
不追逐名利的功臣
13歲女孩抱著妹妹去上學
社會各界人士關愛卜小鳳
洛陽一位農民義務搶險14年
走進中南海的鄉村醫生
為孤殘兒童奔波的八旬老人
行走在孤獨與尷尬間的見義勇為者
70歲老人守護毛主席紀念亭24年
開封下崗工蹬三輪車蹬出國際聲譽
開封夫妻倆炒涼粉炒出國門
要做就做最好的導遊
東方維納斯用血淚書寫靚麗人生
焦作農婦舉債建起毛主席紀念廳
他把學雷鋒當作一生的事業
龍城出了個“張海迪”
收藏掛曆30餘年創吉尼斯紀錄
ll歲女孩辦美術班掙錢養家餬口
撒貝寧陪嘉琦逛公園
馮玉祥私人畫師在鄭安享晚年
年邁嫂帶痴呆小叔子進城打工
杞縣農民7次救8條人命
把兵法用於企業管理的康綜標
甲骨高手侯宇台
採得新詩題碧空
畫壇親歷憶先人
楊水才——一位不該忘懷的勞模
香玉吐馨扶花人
智慧使企業絕處逢生——訪鞏縣第五水泥廠廠長范欽平
螞蟻王國探秘人——訪著名媽蟻食療專家吳志成
“王爺”談“王子”
蜘蛛家族探秘人
“有錢不買半年閒”——訪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
她們熱愛自己的事業——訪著名播音員潘婕、李娟
走向幕後的金毅
服飾,心靈的洞窗——訪青年電影演員丁嵐
賣胡辣湯的鐵人老李
火神——記雜技老藝人侯德山
為了不斷中國根——訪日本留學生茂呂美耶及其丈夫
第三部分
一個學校和一個產業的興起
一位著名作家和一個城市作家群的形成
一種果樹和一個產業鏈的形成
一個內陸特區和一個食品城的崛起
一道溝壑和一座城市的生態變化
一座城市和她的11家“洋親戚”
一種花卉和一座城市經濟的發展
一個工廠和一個生產基地的形成
一段城牆與一座古都的問世
一場商戰與一座商貿城的崛起
一條河與一座城市的環境變化
從一家企業職工的變化看“鐵飯碗”的消失
一種無形資源和一個城市外資企業的發展
第四部分
毛澤東的光芒
故鄉的春天
柿樹的情思
善意的撒謊
在蘭州吃牛肉拉麵
夥伴
我和八哥兒
綠葉——生命的基礎
細胞,生命的最小單位
直言·婉言
兩次目睹UFO
後記

文摘

記者來到開封城牆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郭世軍在接受採訪時,說他也看到了網上的帖子,但帖子所說與事實大相逕庭。“我們是和孫潤田合作設立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是公益性的,向參觀者展示老孫私人多年來收藏的有關飲食方面的見證物和文物。”
孫潤田何許人也?記者又找到孫潤田,今年57歲、白髮蒼蒼的孫先生是政協開封市委員、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餐飲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開封市烹飪協會副會長、開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實際職務是開封飲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他一參加工作就在開封飲食行業工作,憑著工作的有利條件和對餐飲業的熱愛,收集了3000多件有關飲食文化的文字資料、照片、物證和文物,還寫了關於飲食的書籍10本200萬字,例如《開封名菜》、《伊尹與開封飲食文化》。
“辦一個飲食文化博物館是我多年的想法了,我想把自己收集的東西和大家共享。”一見面,老孫就這樣說。據他介紹,早在2000年,他就利用節假日騎著機車在龍亭一帶找老民居,可找了很久都不理想。“像樣子的老民居都被辦事處、工廠或者居民使用著,想讓人家搬出來,就必須解決人家的房子問題,所以願望沒有實現。後來,我想,不行就在家裡辦一個家庭博物館算了,可惜家裡地方太小啊!就這樣,想法一拖再拖。”
去年4月,孫潤田作為“八大古都文化使者”去杭州參加了“2006杭州國際休閒博覽會”。會上,他認識了杭州一個微雕大師,參觀了大師自己投資建的微雕博物館,自己深受啟發,再次激發了他自己辦飲食文化博物館的熱情。回來後,他夜不能寐,立即向開封市文物管理局遞交了申請,訴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
文物管理局領導看後,覺得這是件好事情,立即下文同意他籌辦,讓他在開封市範圍內選址。與此同時,開封市的河南省人大代表尹志國先生了解到老孫的想法不。能實現的情況,向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遞交的建議得到開封市政府的答覆。
選址相中大梁門城樓
大梁門俗稱西門,始建於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開封為北京,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門為大梁門,今大梁門是1998年重建,是開封目前重建的最大的一座城門,城門上有兩層城樓。
長期以來,這兩層城樓是鐵將軍把門,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如果將飲食文化博物館設立在城樓里,飲食歷史與建築歷史相得益彰,既可為參觀大梁門城牆的遊人增加一個參觀項目,又可發揮城樓的作用,兩全其美。”老孫想到這裡,於去年8月份的一天找到大梁門管理單位的負責人——時任城牆文物保護管理所書記的郭世軍,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講述一遍。
郭世軍聽後說:“我認為可以搞,但保護城樓是第一位,不能破壞整體風貌。”兩人一拍即合。但要經開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同意才能進行。
於是,老孫將選址結果向開封市文物管理局進行請示,市局同意後,又向省局請示。今年3月19日,省局下發了《河南省文物管理局關於籌建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的批覆》,同意這個非國有性質的私人博物館設立在大梁門城樓里,並要求自批准之日起6個月內對外開放,每年開放時間不得少於8個月。開封市文物局已把飲食文化博物館列入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布展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在孫潤田和郭世軍兩位的帶領下,記者走上大梁門城牆,沐浴在春風裡的大梁門比去年冬天增加了幾分姿色。步人城樓里,只見幾個工人正在第一層進行布展工作。城樓是兩層建築,第一層200平方米,第二層150平方米。孫潤田說:“博物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商元聖伊尹,第二部分是飲食文化源流,第三部分是開封的名店、名師、名菜、名吃、名點。”
早在3000多年前,伊尹生於開封杞縣,是商朝開國宰相,他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還精通烹飪之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被後人尊崇為中國“烹飪之聖”和“廚聖”。老孫興奮地說:“毛主席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里說:‘伊尹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我要把這些內容寫在博物館裡。”北宋時期,開封大街小巷“勾肆飲食……縱橫萬數”,把開封推向“飲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備、無麗不臻”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里程碑。如今的開封“老字號”飯莊和夜市小吃依然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人。
孫潤田指著城樓內的正中央說:“我們要在這裡塑一尊伊尹的塑像,作為廚師們朝拜的對象。博物館裡的實物有我收藏的、親朋好友送的、老百姓自願捐的,其中有商代、春秋、宋代、清代的陶炊器、飲器、食器、盛貯器。還有圖片、照片、說明和實景。”在清代老百姓做飯的地鍋前,他拉著風箱向記者做了示範。
郭所長解釋道:“大梁門城樓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利用,考慮到飲食文化博物館與文化結合緊密,又是河南省第一家民辦的公益性飲食博物館,所以市、省文物局都批准了,飲食文化博物館的設立不但可以充實大梁門景區的內容,又可與大梁門古馬道遺址(城摞城)、古城牆結合開發利用。”
孫潤田不愧是單位的書記,考慮問題十分細緻,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還制定了26條的“章程”,他笑著說:“這個博物館我是館長,我老婆是副館長。6月9日是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我們決定在那一天對外開放。”
精明的鄭州飯店老闆
其實,網友們說開飯店也不是空穴來風,老孫計畫在城樓的第二層擺設一桌宋都御宴或者開封的滿漢全席,桌子上的菜都用塑膠泡沫做,讓參觀者一飽眼福。他的這一創意得到同學、朋友們的讚許,都說是個好創意。
鄭州一位經營飯店多年的老闆從老孫朋友那裡聽說後,認為御宴或者滿漢全席不應該是假的,應該“貨真價實”,不僅讓參觀者可以看得見,而且可以品嘗。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闆去年11月份主動找到孫潤田商量合作,他打算投資60萬元以上,專門製作餐具,挑選廚藝高的廚師,租房子製作宋都御宴,然後用食盒抬到城樓上讓遊客品嘗,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只是作為展示和宣傳自己飯店的一個視窗。如果有收益,部分將用於大梁門景區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由於飲食文化博物館是老孫個人投資,館內還需要8個管理人員。考慮到人員工資開支只指望博物館門票是不行的,因為全國沒有一家博物館是賺錢的,老孫認為鄭州老闆很有創意。孫潤田趕快找郭所長匯報,年輕的郭所長一聽創意很好,但他不能做主,必須上級有關部門批准。他說:“就是開設貨真價實的宋都御宴,也不像一般街頭的飯店,城樓上不會出現明火,也不會讓在城樓里洗碗。這和網友們所說的飯店概念是兩碼事。但網友們對大梁門城樓的關心愛護,我們十分感謝!”
《文物保護法》中規定的文物工作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目前,這一好的創意已經口頭向有關部門領導進行了匯報,但沒有正式書面匯報,精明的鄭州老闆的創意能否變為現實,遊客能否在大梁門城樓里品嘗宋都御宴,現在還是未知數。P29-31

後記

我總認為自己還很年輕,以一顆年輕人的心態去工作。但每當聽到有人稱呼我“老趙”、“老兄”,尤其是家屬院的孩子叫我爺爺時,才感到自己已經老了。
可經歷的一切的一切,好像就在昨天,打過交道的每個面孔、每件參與過的事情都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甚至於曾經在其下面納過涼的樹木、坐在上面歇息過的石頭、洗過腳的溪流、觸摸過的樹木、跋涉過的崎嶇山路……都是那樣清晰可見。
歲月對每個人都是如此的無情!轉瞬間,我已步入半百之年。屈指數來,參加工作已30年,從事新聞工作已25年。從爬格子紙到使用電腦寫文章,從鉛字排版到雷射照排,從鉛字印刷到膠印,從膠捲照相到數碼照相,從黑白報紙到彩色報紙,從平面媒體到網際網路……我都經歷了。在來勢兇猛的高科技的促使下,我不得不學會了電腦寫文章、電腦排版、上網用電子信箱傳資料,還有用QQ和同學朋友、通訊員交流。
回想諸如此類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感到十分欣慰;回想自己走過的道路、工作成績,我不免有些感傷。在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25年間,16年都是從事編輯工作,只有9年從事採訪工作,其中還有兩年是寫內參(內參是不能見報的),見諸報端的文字太少啦!兩年前,我曾經將自己前兩年用電子版保存的文章匯集了46萬字的《神韻歲月》(上、下冊)出版,得到了諸位讀者的認可,這不是說我文采多么好,而是說文章寫得內容不錯,可讀性強,資料性強,知識性強。如此,能讓大家看後有所收益,也不枉我出書的初衷,我也算心滿意足了!
原鄭州晚報社總編輯兼黨委副書記康群評價我的作品時說:“大都是近乎文藝性的通訊,雖是新聞稿也帶有抒情的敘事、可讀性強的特點。……我覺得大多數作品是迷人的、刺激的、厚重_的,讀者讀了一定會有所收穫。”
他還評價說:“趙國鋒是一個平民記者。”我喜歡這個評價。作為新聞工作者,我除了關心政治,更關心平民百姓,對他們的疾苦過目不忘,對他們有時候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憤憤不平,盡力為他們呼號!為此,收穫了他們贈送的一大堆錦旗。
“記者是無冕之王”、“記者見官大三級”,社會上總有人這樣評價記者。不知道這是對記者的讚譽,還是貶低?官員對記者大都比較客氣,那是出於禮貌的緣故,並非記者多么厲害。再就是,有些官員喜歡唱讚歌,不喜歡批評,他們希望記者給他們唱讚歌。在從事新聞工作的25年間,因為實事求是的報導,我得罪了個別大官員,兩次被暫停採訪工作,這能說“記者是無冕之王”、“記者見官大三級”嗎?
參加工作30年來,我也有幾次當官的機會,可我選擇了新聞工作,沒有“光宗耀祖”。這倒不是本人沒有工作能力,而是因為本人性格耿直、生活樸實、待人誠實、不講空話套話、心地善良……不適合當官。
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留下了從中可以看出些許社會發展的文字,也用自己的文字做了一些善事。這可能是我的自我安慰吧!
早年發表的文章大都是記述改革開放大潮的內容,因那時沒有電子版,保存的寥寥無幾,雖可查到,但懶得打出來。這次,在大象出版社耿相新社長的鼓勵下,我從原來書中又挑揀出一些自認為大家喜歡看的文章,將保存的非電子版文章補充進來一些,同時增加了一些散文內容。這些文章如果能給讀者帶來些許收益,我將十分欣慰。
在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顯得十分渺小。但在我自己的人生中,親人、老師、同學、朋友、同事卻顯得那么“偉大”,他們無私的幫助和鼓勵給我增添了前行的動力,使我充分體味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當然,我不是什麼好漢,我只是一個正義感強、同情弱勢群體的兢兢業業的新聞工作者)。在此,我要向多年來幫助、支持、鼓勵過我的親朋。好友表示衷心感謝!
一幅照片有時勝似一篇文章。為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也為消除讀者看書的疲勞,書中插入了一部分照片。這些照片大部分為我自己拍攝,也採用了個別同志的資料照片,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趙國鋒
2010年6月28日

序言

趙國鋒在鄭州日報社(前身為鄭州晚報社)工作已25年了。我在鄭州晚報社任副總編輯、總編輯兼黨委副書記約14年,他當編輯時間超過當記者時間,但他還是寫稿很多。近來,他扒拉一堆一堆的稿子,精選近百篇出版,主要是近兩年的特稿,大都是近乎文藝性的通訊,雖是新聞稿也帶有抒情的敘事、可讀性強的特點。
這本書一是為青年,特別是想當記者、秘書、通訊員的青年而選輯的,作為他們自修或上新聞系、中文系的參考讀物也是可以的。我覺得大多數作品是迷人的、刺激的、厚重的,讀者讀了一定會有所收穫。
在鄭州新聞界乃至河南新聞界,只要提起《鄭州日報》的趙國鋒,就會想到一個勤奮誠實、知識面廣的百姓記者。我曾讀到一則訊息《29個教授爭一個處長位置》,暴露小部分人寧願丟掉受人尊敬的職位,而去爭做能得到實惠的小官,這種壞風氣新聞界亦不例外,而趙國鋒人品就在於不爭名、不爭利,只求當好一個老百姓歡迎的記者。
人品和文品相比,文品固然重要,但人品更可貴,一味趨炎附勢、跑官要官黑金寫稿,藐視民眾,酒桌信息,能寫出震撼人心的特稿嗎?趙國鋒一直以當個受人民歡迎的記者為榮,他說他有兩個興奮點,一是認真採訪、寫出叫自己感動的新聞作品,內心第一次興奮;二是報紙刊發之後,受到讀者稱讚,內心又一次興奮。這兩次興奮,促使他承受採訪的艱辛,但身體依然健康。
趙國鋒出身於一個教育之家,父親畢生當中學教師,使他從小接觸到不少文學名著和科普讀物。他又是南陽內鄉縣人,內鄉縣衙的許多清官的名聯,他倒背如流,所以他一直是清廉自恃,以寫關係稿、有償稿為恥。
論學歷,趙國鋒1989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這是一般記者的知識基礎。他除此外,還曾就讀於河南省洛陽林業學校,學過不少自然科學,如昆蟲學、動物學、氣象學、土壤學、植物分類學、森林保護學、種子學等等,這對他爾後的新聞工作增添了更加雄厚的實力。記得我在任值班時,他寫過一個高科技通訊,題目是《採得新詩題碧空》,內容寫鄭州大學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研究太空粒子的教授,還有一篇科普文章《舍利子就是膽結石》,讀者反映都很好。《舍利子就是膽結石》還被眾多文摘報轉載。《開封教授破解音樂界“哥德巴赫猜想”》,提琴的出現有500年歷史,音質好聽,但噪音有3000赫茲,開封一位教授利用多學科知識破解了其中的噪音,製造出“無狼音”提琴,其專利獲得“日內瓦國際專利博覽會”金獎。這位教授曾拿著他的論文找某報社記者報導,可記者看不懂他的論文,無從下手。趙國鋒善於寫別人望而卻步的新科技成果新聞,社會效果上佳。這使我意識到一個好記者應該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識。
好記者必須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正義感,敢於破邪顯正,這支筆應該為弱勢群體說些話,這在新聞學上是ABC,但做起來卻不容易。趙國鋒在貧困的鄉村教師家庭長大,對他來說,做這些是順理成章的本能。比如他寫的通訊《11歲女孩辦美術班掙錢養家餬口》,報導開封一個貧困得經常去菜市場撿菜葉吃的母女家庭,一位11歲懂得一點點畫畫本領的女孩,在家裡辦美術班教學齡前兒童學畫畫,掙錢養活有一些殘疾的母親。通訊刊發後,有二三十家網站和《揚子晚報》、《滁州晚報》、《齊魯晚報》等轉載,中央電視台四個頻道記者前往採訪,其中兩個頻道是在趙國鋒帶領下去採訪,十頻道記者還到家裡採訪了趙國鋒。《13歲女孩抱著妹妹去上學》採訪西華縣一個家庭極度貧困的女孩子,文章發表後,《周口晚報》全文轉載,也是吸引來中央電視台兩個頻道記者採訪,還把女孩子和她的班主任、西華縣副縣長請到央視演播室做專題節目。當時,這篇文章在《鄭州日報》發表後,原鄭州市人大副主任賈常先說:“我是流著淚讀完這篇文章的!”他還批示讓鄭州市幾位民營企業家前往救濟這位女孩子。《開封下崗工蹬三輪車蹬出國際聲譽》刊發後,不僅很多網站進行轉載,印度尼西亞一家報紙也全文進行轉載,兩位80高齡的印度尼西亞老人拿著報紙專程到開封找這位下崗工帶他們遊覽開封。《杞縣農民7次救8條人命》的採訪最艱苦,這位農民住在距杞縣縣城還有兩小時路程的偏遠村莊,不通汽車,趙國鋒只好坐三輪車去採訪,採訪完已夜幕降臨。四月天晚上還冷,漆黑的鄉村公路上只有他和騎三輪車的朋友在行走,趕回縣城已夜裡九點多,路上還抓住一隻被凍得瑟瑟發抖的刺蝟。《為孤殘兒童奔波的八旬老人》寫鄧州市一位退休攝影師,通過同學在美國的女兒與慈善機構聯繫,在鄧州設立了中國唯一一家救助站點,為此事老人奔波10年,投人大量財力物力。美國方面救助善款(物)13萬美元,對鄧州市20名孤兒、65名聾啞兒無償救助。
只要符合正確輿論導向,他敢於寫有風險性、挑戰性、攻堅性的稿件,如第一次報導《杞縣發現朱元璋後裔》在全國朱氏家族引起強烈反響,全國朱氏後人相互聯絡,安徽鳳陽縣也在文章影響下舉辦了“朱元璋後裔拜祖大典”。這為研究朱氏家譜,讓朱元璋後代為祖國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基礎。德國足球明星里貝里自稱是建文帝後裔,家裡有明代宮庭文物為證,所以,國鋒勇敢地寫出《里貝里是否是建文帝後裔可以搞清》,把朱元璋後代延伸到國外。寫中國唯一演唱宛梆的劇團——內鄉宛梆劇團的《內鄉宛梆劇團的坎坷傳承路》,寫被譽為“當代杜甫”的安陽平民作家的《王學忠從下崗工到“平民詩人”》,寫殘疾作家的《一位殘疾作家的坎坷創作路》,寫禹州市的《周定王墓存在六大謎團》,寫開封城的《開封城下城何時重見天日》等等都為河南建設文化強省吶喊助威。
編輯記者應該是個雜家、多面手,趙國鋒從公用事業局代理團委書記、市政府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轉行為報社記者,證明他熱愛新聞事業,熱愛產生力量,所以他成了多面手、多產記者。他在報社乾過工業記者、農村記者、外埠記者、熱線記者、特別報導記者、內參記者,他除寫新聞作品外,還寫小說、散文、科普小品,可見他涉獵之廣。
國鋒,說清楚,如果這篇序並沒有全部介紹你的作品和人品,那只能怪你自己,你把書編得厚厚的,讀者一看對你的人品、文品就一目了然,何必要序呢?
最後,寫序總得加上一些吉祥的祝辭,那就祝福你珍惜生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起跑線上第二次起跑吧!出現更多、更高的二次興奮點,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復興繼續盡責盡力!我把你的作品題目再復用一次:《採得新詩題碧空》!
2010年6月18日於鄭州
(康群為《鄭州晚報》前總編輯兼黨委副書記,全國晚報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編輯,鄭州大學兼職教授,復旦大學國際校友會河南分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