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危時代

情感危時代

情感危時代,是指在網路社會下產生的一種生活日益數位化、淺表化、碎片化的負面現象。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成為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主角,而作為溝通主體的人以及溝通本身,卻悄然缺席。當虛擬撞上現實,“微時代”竟成情感“危時代”,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概述

手機變小三 “微時代”成“情感危時代”手機變小三 “微時代”成“情感危時代”

從日本的手機小說談起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質在2010年以來逐漸展現,即媒介生產與消費都進入了一種“微時代”。

隨著人們對網路的依賴日益加劇,機械媒介對人與人之間樸素、真誠的交流方式的消解作用更為明顯。人們不再與愛人促膝而坐,親密交談,習慣於面對冷冰凍的螢幕而不是充滿活力,富有聲音、動作、表情的生物肌體。許多人卻發現,不依賴高科技手段的面對面交流變得很奢侈,過分依賴手機而忽視當面交往的現象普遍存在。

這種過於依賴虛擬世界的“數位化生存”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實戀愛、婚姻及家庭生活,甚至出現“電子產品成了婚姻中的‘第三者’”。“微時代”衍變成“情感危時代”,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

典型案例

“微博控”,越親近,越疏離

手機一刻不離身,就連走路、上廁所時都在不停刷屏,唯恐錯過了什麼信息。看到有價值的信息或者有什麼新想法,馬上第一時間‘@’某某。

他(她)們幾乎無時無刻不掛在網上,常常同時掛著QQMSN飛信、、微博以及專業版的通訊軟體,堪稱“數位化生存”的典範。

他(她)們夫妻間的日常溝通經常是斷續、不暢、碎片化的,難以有感情的融入,儼然是彼此都是“隱形人”。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專家指出,社交網站的男性用戶一般只與7位好友經常聯繫,女性用戶則只與10位好友經常聯繫。

雖然博友彼此都加了關注,但已很少互相“踩博”(指訪問對方的部落格);朋友圈陸續四散;很多微博好友、QQ好友都成了只看不發言、不評論的“潛水員”;婚戀網上認識的人,相互了解僅靠打字、視頻聊天,鮮少通電話,更遑論見面溝通,幾次網聊之後就再無聯繫。

影響

早在1996年,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就在其《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數位化生存”(BeingDigital)概念,認為數字依賴、網路成癮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並嚴重影響和制約人的健康、全面發展。

在“微時代”,傳播變得更加流動,傳播時間被分割得更加瑣碎,人們更青睞“快餐”式文化,沒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長沉重的內容,生活日益數位化、淺表化、碎片化。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55.7%的人認為“手機依賴”會使人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46.1%的人認為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而對這種心靈的孤獨刻畫得最入木三分的,莫過於在網上流傳很廣的這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成因

1、真正綁架我們婚姻、家庭和生活的,是物質時代下人們心靈的疏離。

2、在社會轉型時期,生存壓力加大,焦慮情緒蔓延,人們更關注物化的外在,希望攫取更多財富來獲得安全感,不再關切精神、情感和心靈本身,這才是“微時代”成為情感“危時代”的最根本原因。

對策

一味地指責電子設備和網路綁架了我們的婚姻、家庭和生活,其實是顛倒了人與工具的關係。多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所有終端都由你掌握,你選擇聽眾,選擇表達的內容,隨時決定開始還是暫停。當你厭倦時,就讓電子設備和網路進入勿擾模式。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是讓電子設備網路回歸工具本質。從虛擬的世界回到真實的生活中,讓電子設備和網路退回到配角的位置,學會主宰感情,重拾樸素、真誠、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恢復對感情自身豐富、複雜感覺的關注和體驗,不再封閉自己的心靈,才能盡情享受“微時代”的諸多便利,遠離情感的冷漠和心靈的疏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