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古齋

1956年,張伯駒將《平復帖》捐獻給了國家,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韓博文晚年退居斗室,過著他自己說:“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 同時韓博文將自己鑑定書畫的經驗著成《山水畫鑑定入門》一書,使悅古齋的書畫鑑定技法得以流傳於世。

悅古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琉璃廠開業,是一家專門經營古舊字畫的古玩鋪,經營到1956年公私合營。自清末以來形成門系的只有數家。所謂門系,則要有兩、三代人在鑑定方面有顯著成就者,字號雖老,資本雄厚,但不出人才的古玩鋪,則形不成門系。悅古齋創始人韓德盛的門人有:王獻臣郭泳章、張孝禹、田健秋、蕭程雲(其子蕭燕翼後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亦是書畫鑑定專家)、蘇瑞生、王谷祥、蕭吉生、宋壽卿、張書震等,其子韓博文授徒辛衡山、劉九庵等四人,其徒劉九庵後成為國寶級書畫鑑定大師,享譽中外。民國初年,北洋政府要籌辦歷史博物館,於是,清廷內閣大庫檔案歸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置,隸屬教育部。籌備處十年也沒辦起來,此時北洋政府財政奇窘,各部自籌款維持開支,教育部為籌備官員的薪金,將內閣大庫所藏檔案留下一部分,其餘裝了八千麻袋以四千銀元代價賣給西單同懋增紙鋪,準備化紙漿用。韓聞之立即找到金梁,金梁震驚,庫藏檔案將化為紙漿!他們去找寶熙、羅振玉商量,花錢從同懋增買回八千麻袋庫藏檔案。由韓懿軒牽線,金梁、寶熙、羅振玉和同懋增掌柜程遠增當面講價,結果是兩萬三千元成交,由韓懿軒出款,悅古齋收藏。民國十年,溥儀仍居宮中,金梁、寶熙將韓懿軒挽救庫藏檔案之事,向溥儀稟奏,請賞給功名,溥儀賜懿軒藍頂帶花翎和朝服。
編輯本段悅古齋作品
悅古齋曾雇張大千為其做畫將近數月,這其中到底張大千給悅古齋仿了多少古畫,已經成為了解不開的歷史之迷。大收藏家張伯駒有意收藏溥心畲家藏的《平復帖》,於1936年曾委託去韓博文溥府,向溥心畲婉言表達,不要將《平復帖》讓給別人。一年後在韓博文以及張大千的斡旋下,以4萬現洋成交。1956年,張伯駒將《平復帖》捐獻給了國家,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韓德盛善於模仿翁同龢、楊守敬,幾盡亂真,連翁同龢本人也曾嘆服不已。韓博文善刻,摹仿歷代名家印鑑近千方,1956年公私合營時,韓博文上交國家300多方所摹印章,在業內引起不小的轟動。悅古齋半個世紀的書畫經營過手珍貴書畫幾千幅,據說都曾造冊登記,這些資料對研究古代書畫的傳承,如今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寶貝。60年代韓老先生的弟子辛衡山在陶然亭療養院療養,遇到鄧友梅先生,兩人無事閒聊,辛衡山講起了韓老先生的往事和古玩鋪買賣名人字畫的故事,鄧友梅經過構思、創作寫出《尋訪畫兒韓》並拍成電視劇。後鄧友梅曾找到韓博文,想繼續寫《畫兒韓》續集,韓博文說道:“可別寫外行話,也別瞎編。咱們知道多少,寫多少,寫真格的。”有關悅古齋的故事,古玩行作家陳重遠在他的多本著作中都有詳盡收錄。劉育新的《古街》中,也有悅古齋的故事。韓博文晚年退居斗室,過著他自己說:“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惟與張伯駒、金息侯過從甚密。其時張、金二人亦晚景淒涼,韓博文則靠變賣家中舊藏與二人同舟共濟,令二老感慨。1983年韓博文將鹹豐年間肅順用過的銅墨盒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同時韓博文將自己鑑定書畫的經驗著成《山水畫鑑定入門》一書,使悅古齋的書畫鑑定技法得以流傳於世。張伯駒看過此書手稿後,大贊功德無量,親筆為之校稿並做序。同時韓博文晚年又收楊子明、王紅二人為徒,傳授自己畢生經驗。其孫韓笑雷亦得到了韓博文的真傳,也許寶熙題寫的悅古齋大匾有一天會再次出現在琉璃廠的大街上。講述悅古齋故事的微薄,http://weibo.com/23016603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