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丹·艾瑞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活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衝動就是沒道理可言?《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升級版)》作者丹·艾瑞里告訴你:錯!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的力量!社會當實驗室,真人做小白鼠,本書一語道破,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我們這是為什麼,又該如何改變。他比別的所有經濟學家都更好地揭示、解釋了我們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是一本能讓你恍然大悟的經濟學,用行為經濟學家的另類視角看世界,從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會全然不同。

一起體會閱讀的樂趣吧!

編輯推薦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升級版)》編輯推薦:人們的行為和決策常常偏離理性,遠非你想像的那樣完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爾洛夫、《黑天鵝》作者塔勒布、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聯袂推薦。長踞《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亞馬遜網站暢銷書排行榜。

我們是如何看待金錢的?是什麼讓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對經濟看走了眼?是什麼讓人們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去借貸?非理性是如何驅使我們作出決策的?我們如何才能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

傳統經濟學認為,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升級版)》是《怪誕行為學》的升級版。書中,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用實驗的方法徹底顛覆了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觀點,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為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

在增訂部分中,針對非理性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並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作者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可預測的非理性”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數,制定出擺脫當前經濟危機的最佳政策。

學會駕馭非理性,才是理性的開始!

媒體推薦

本書不是一本介紹行為經濟學的純理論著作,而是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用實驗的方法解釋了各種我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能解釋的現象。讀起來妙趣橫生,兼具暢銷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梁小民 著名經濟學家

這將是未來幾年裡最有影響力、最具爭議的一本書。新穎的觀點和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丹尼爾·麥克法登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一本極具原創性的書。它找到了人們經常犯下愚蠢以及不可挽回的錯誤的根本原因。丹·艾瑞里不僅僅寫了一本好書,他還讓我們變得更明智。

——喬治·阿克洛夫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必讀書呈現了關於人類行為研究的新鮮觀點。它透徹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能完成預期目標,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它更可以讓那些對人類行為和經濟學之間的互動關係感興趣的人大開眼界。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鵝》作者

行為經濟學家把新穎、精妙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入公共政策領域。為什麼很多人正冒著巨大的風險卻渾然不覺?行為經濟學家對這些現象的解釋聽起來不無道理。

——格林斯潘 美聯儲前主席

丹·艾瑞里是人類行為研究的天才,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能在這方面與之相媲美。他揭露並闡釋了隱藏在人類非理性行為背後的力量。本書賦予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視角,讓你生活得更加幸福。

——詹姆斯·索羅斯基 《民眾的智慧》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丹·艾瑞里(Dan Ariely) 譯者:趙德亮 夏蓓潔

丹·艾瑞里(Dan Ariely),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獲得心理學博士及商學博士學位。他的文章曾發表在許多重要的學術期刊以及大眾媒體上,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科學人》雜誌和《科學》期刊等。著作有《怪誕行為學》和《怪誕行為學2》

目錄

專家推薦序 梁小民

作者序

引言 飛來橫禍讓我與行為經濟學結下不解之緣

第一章 相對論的真相:為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

我們生活中的價格“誘餌” 9

巴黎和羅馬,你選擇去哪裡度蜜月? 9

3個人中,你想跟哪一個約會? 13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18

打破相對論的怪圈 22

第二章 供求關係的失衡:為什麼珍珠無價? 27

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為稀世珍寶? 29

“幼鵝效應”與“錨定” 31

“羊群效應”與星巴克咖啡 42

“任意的一致”與消費習慣 45

自由市場與巨觀調控 52

第三章 免費的代價:為什麼贈品反而讓我們花費更多? 55

“零”的歷史與傳奇 57

免費的誘惑不可抵擋 58

我們為什麼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62

買書免運費與免費換機油 64

政府可以嘗試推出免費的政策 70

是什麼導致結果大相逕庭? 72

第四章 社會規範的價值:為什麼錢不是激勵員工最有效的方法?75

你需要為了晚餐付費給你的岳母嗎? 77

社會規範Vs. 市場規範 78

不要向你的約會伴侶提錢 85

罰款對杜絕遲到有效嗎? 86

極易被打破的微妙平衡 87

漲工資可以解決“血汗工廠”的痼疾嗎? 89

金錢買不來優質的教育 95

“火人節”:純社會規範的回歸 96

第五章 性興奮的代價: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完人”?

兩個“我”:傑基爾博士與海德先生 101

“你只需說不” Vs.“沒問題” 111

預防青少年發生駕駛事故的干預措施 112

了解情緒的兩面性——冷靜與激情 114

性興奮實驗的問題清單 116

第六章 拖沓的惡習與自我控制:為什麼我們信誓旦旦的事情卻總是做不到? 119

過度消費是明智之舉嗎? 121

設定自我控制的底線 123

第七章 所有權的個性:為什麼我們會依戀自己擁有的一切? 139

為什麼賣主的估價總比買主高? 141

人類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147

宜家效應虛擬所有權149

如何治療所有權依戀症? 150

第八章 多種選擇的困境:為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著? 156

留有餘地的“傻瓜遊戲” 157

新歡與舊愛,應該選擇哪一個? 158

讓每個人都疲於奔命的“三扇門” 160

果斷地關上該關的門 166

餓死在谷堆間的驢子 169

第九章 預期的效應:為什麼我們可以心想事成? 173

添加香醋的百威啤酒 177

特質咖啡味道如何? 180

贗品也可以賣出名畫的價錢 181

美食不如美器,預期改變品位 184

你更喜歡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 187

偏見與第三方 190

第十章 價格的魔力:為什麼我們喜歡買貴的東西? 195

神奇的安慰療法 197

價格越貴的藥越有效嗎? 204

安慰療法的去與留 212

應該讓燒傷病人穿緊身衣嗎? 216

第十一章 人性的弱點:為什麼我們不誠實? 221

考試中你會作弊嗎? 223

政府法令能杜絕不誠實嗎? 229

道德準則和就職誓言的力量 233

各行各業中的“灰色地帶” 236

誰是世界上最誠實的國家? 239

第十二章 企業的特權:為什麼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 245

可樂不見了,現金還在 247

非現金引發的作弊現象 249

城市與不誠實的臨界點 253

最終解釋權也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嗎? 257

現金時代的終結與舞弊行為的泛濫 259

第十三章 可預測的非理性:為什麼我們要研究行為經濟學? 261

個人需求與群體屬性的矛盾 263

“免費午餐”是可以實現的 269

附錄1: 關於正文各章的補充說明及趣聞軼事 277

附錄2: 用行為經濟學解讀美國的次貸危機 295

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於工作場所。從一般意義上說,工作是為了掙錢,但是人們還從工作中獲得其他無形的利益。這是實實在在非常重要的,但人們對此了解不多。

乘飛機時,和我坐一排的旅客如果還沒帶上耳機,我經常和他搭話,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交談。幾無例外,我對鄰座的人的工作有了很多了解,他是乾什麼的,過去做過什麼,將來有什麼打算。另一方面,我們卻很少談到對方的家庭狀況,喜歡什麼音樂,電影,有什麼業餘愛好。除非鄰座人給我名片,我直到下飛機也很少知道他(她)的姓甚名誰。這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我猜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固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我認為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從職場得到的不僅僅是工資,同時也獲得了向上的動力和對自我的認知與評價。

這種感情對勞資雙方都有利。僱主培養出這種感情,他的雇員就會忠於公司,奮發上進,無論八小時內外,以解決困難乾好工作為己任。雇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心中就會充滿幸福感和成就感。但是與其他場合一樣,市場規範有可能破壞社會規範,市場規範也有可能侵蝕、削弱人們從職上場獲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按照學生的考試分數來決定教師的工資)。

假如你是我的雇員,我準備給你發年終獎金。我給你兩個選擇:1000美元的現金或者費用全包的巴哈馬群島周末度假,我同樣要付1000美元。你會選哪個?如果你像我們調查過的大多數人一樣,你會選擇現金。不管怎么說,你可能已經去過巴哈馬並且不太喜歡那裡,或者你可能更想到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度周末,節下來的錢還可以買個新的iPod播放器。無論是度假還是買東西,你都會認為你對獎金的使用合理,錢花的很值。

這種安排符合金錢使用效率,但它是能不能增強你的工作幸福感或者對公司的忠誠度呢?它能提升我這個老闆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嗎?它能起到改善勞資關係的作用嗎?我似乎覺得,對你我雙方最好的辦法,還是不讓你選擇,直接送你去巴哈馬度假。與你拿到1000美元現金時的精神狀態相比,想一想你在巴哈馬的陽光下沙灘上度過了一個放鬆的周末,回到公司會感到何等的精神煥發,工作起來會多么精力充沛。怎樣才會使你乾起活來更加盡責,對本職工作更加熱愛,對老闆更加忠誠呢?什麼樣的禮物更可能激勵你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為了按時完成任務而廢寢忘食?考慮到這一切,度假毋庸置疑地勝過現金。

這一原則不僅僅適用於禮品。許多僱主,為了顯示他們如何優待自己的雇員,在他們的工資單上增加了不少明細備註,逐一列出公司在員工的醫療保險,退休保險,工間健身,免費餐飲等福利方面付出的金額。這些項目都是合法的,確實能反映出僱主的真實成本,但是把它們逐一向雇員標明,就把公司里社會規範下緊密互相依存的勞資關係,改變成了買賣關係。公開列出這些福利項目的等值金額,同時會削弱雇員的幸福感,上進心和對公司的忠誠——對勞資關係,雇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都帶來負面影響。

禮品和員工福利,用資源配置標準來衡量,似乎可有可無,無效率可言。不過,要是真正懂得它在創建長遠關係和互利互惠、良好向上的感情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司方面應該盡力把福利和禮品保持在社會規範之內。

媒體推薦

本書不是一本介紹行為經濟學的純理論著作,而是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用實驗的方法解釋了各種我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能解釋的現象。讀起來妙趣橫生,兼具暢銷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梁小民著名經濟學家

這將是未來幾年裡最有影響力、最具爭議的一本書。新穎的觀點和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丹尼爾•麥克法登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一本極具原創性的書。它找到了人們經常犯下愚蠢以及不可挽回的錯誤的根本原因。丹•艾瑞里不僅僅寫了一本好書,他還讓我們變得更明智。

——喬治•阿克洛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必讀書呈現了關於人類行為研究的新鮮觀點。它透徹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能完成預期目標,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它更可以讓那些對人類行為和經濟學之間的互動關係感興趣的人大開眼界。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作者

行為經濟學家把新穎、精妙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入公共政策領域。為什麼很多人正冒著巨大的風險卻渾然不覺?行為經濟學家對這些現象的解釋聽起來不無道理。

——格林斯潘美聯儲前主席

丹•艾瑞里是人類行為研究的天才,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能在這方面與之相媲美。他揭露並闡釋了隱藏在人類非理性行為背後的力量。本書賦予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視角,讓你生活得更加幸福。

——詹姆斯•索羅斯基《民眾的智慧》作者

序言

親愛的讀者、朋友和社會科學愛好者,歡迎大家閱讀《怪誕行為學》升級版。

很久以前我在醫院的燒傷科住院時①,就敏感地覺察到人們的行為和決策經常偏離理性,遠非完美。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弄清我們大家都會犯的這些愚昧、蠢笨、奇怪、可笑,有時甚至是危險的錯誤,希望弄清這些非理性行為的來龍去脈,以便重新學習、提高決策能力。

我對非理性行為,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套用,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把我引入了新興的行為經濟學領域。我認識到這些怪癖理所當然都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元素。我在實驗中,面對一系列的人性弱點,經常會提出這些問題:為什麼免費的東西會讓我們過度興奮?情緒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拖沓惡習如何作弄著我們?我們那些奇異的社會規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些信念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人們還死死地抓住不放?試圖解答這些問題,給我帶來長時間的無窮樂趣;不斷地求索鑽研,給我帶來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改變了我的職業和人生。

我和我的同事們進行的實驗揭示了為什麼我們的實驗對象(人人都是如此,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不能正確地推理判斷。努力搞清楚人們非理性行為方式的原因,使我感到愜意;能與那些當斷難斷、猶豫狐疑的人們分享研究成果,我感到非常開心。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前,我在試圖推廣我們的理念、實驗和成果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很多障礙。例如,我在一個會議上剛剛發完言準備離開時,某位老兄(我姑且把他稱做“邏輯先生”,此人集我過去幾年辯論對象的種種特點於一身)伸手硬把我攔住。

“你發言所列舉的實驗中那些有關非理性行為的例子,儘管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我喜歡聽。”他一邊說,一邊遞上了名片,“你講得很有意思,作為雞尾酒會的談資是再好不過了,”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但是,你不了解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是如何運作的。大家都很清楚,面臨重要決策時,你說的那些非理性現象都會消失,因為事關重大,人們會對各種選擇仔細權衡,然後才會採取行動。股票市場當然更是如此,它的每一個決策都利益攸關,所有的那些非理性因素都會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理性。”

持這種觀點的絕不僅限於那些理性經濟學理論的精英—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沒有專門學習過經濟學的人中,持這種觀點(我冒昧地稱之為宗教激進信條)的比例之高,令我莫名驚詫。不知道為什麼,傳統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給我們的世界觀打上了如此深刻的烙印,以至於各行各業的人們幾乎把這一觀點奉為基本的自然法則。在股票市場中,理性人與經濟學原理簡直被視為最佳拍檔,就像好萊塢的弗雷德·阿斯泰爾與金吉·羅傑絲那般配合默契。

每當遇到這種批評,我總是試圖深入探究為什麼只要面對股市中的決策,人們對理性的這種信念馬上就會浮出水面。我的辯論對手總會耐心地企圖說服我採取和他相同的思維方式。“你難道不懂得,”“邏輯先生”會說,“一旦涉及那么多錢,人們就會特別認真地考慮各種選擇,竭盡全力去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

我總是反駁說:“竭盡全力追求,與最終能不能作出最好的決策是兩回事兒。就說那些個體投資者吧,他們把所有的錢都投到自己所在公司的股票上,而不去作多元化投資①,到頭來,還不是把一大部分家當都賠進去了?還有些人,轉眼就60歲了,卻不參加401(K)養老保險計畫,他們這是在白白地扔掉馬上到手的錢!因為用不了幾天,他們不但能把自己的錢提出來,還可以拿回公司為他配套投保的那一部分。”

“好吧,”他不情願地表示同意,“不錯,個體投資者有時會犯錯誤,但職業投資人不同,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的行為一定是理性的,因為他們管理著巨額資金,還因為最大化的投資回報才能給他們帶來更高的薪酬。最重要的是,他們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裡工作,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兢兢業業,以保證他們的一切決策都是規範和正確的。”

我眯起眼瞥了他一下,問道:“你真的是要向我證明,僅僅因為他們為自身的利益工作,職業投資人就永遠不會犯重大錯誤?”

“也不能說永遠,”“邏輯先生”平靜地回答,“但是綜合來看,他們的決策是規範的、正確的。某個人在這一方向上犯了個偶然性錯誤,另一個人又在相反方向上犯了個錯誤,負負得正,這些錯誤彼此抵消,就能使市場上的價格機制保持在理想狀態。”

談到這裡,我不得不承認,我的耐心已經消失殆盡。我問道:“你根據什麼認為這些人—即使是職業投資人,他們所犯的錯誤僅僅是偶然性的?想一下安然公司的例子。安然公司的審計人員陷入巨大的利益衝突之中,這種利益衝突最終導致他們對公司里的一切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說緊閉雙眼、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連鼻子都塞起來,嗅也嗅不到了)。再看那些理財規劃師的獎金提成吧,客戶財運興隆時,他們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是,客戶都賠得一分不剩了,他們少拿一點兒了嗎?在這樣的環境裡,錯位的激勵機制加上利益衝突成了安然公司的多發病,那裡的人們極有可能對於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而這些錯誤不可能負負得正,彼此抵消。事實上,這些錯誤的最危險之處在於,它們根本不是什麼偶然的孤立事件,它們會日積月累,越積越重,給整個經濟帶來滅頂之災。”

話到這裡,“邏輯先生”從他的思想武器庫里拿出了最後一個武器,提醒我注意套利投機的威力—它的非凡魔力能夠消除個體投資人的錯誤,使市場整體上得以完全理性地運作。套利投機怎樣糾正市場偏差呢?如果市場在無“摩擦”的狀態下自由運作—即使大多數投資人是非理性的—還會有一小部分特別聰明而且理性的投資人,他們能夠利用其他人的錯誤而獲利(例如,他們會把我們某些人低估的股票買進),在競爭過程中取得蛋糕的更大份額,進而為自己帶來巨大利益,同時把市場價位恢復到原本理性的水平上。“你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錯就錯在沒有考慮套利投機這個因素。”“邏輯先生”得意洋洋地教導我。

可悲的是,套利投機這一概念無法用經驗加以證實,因為我們無法把股市分成兩種—一種由你我這樣既無出眾能力,又無特別地位的普通人運作;另一種由普通人和那些超級理性的投資人共同運作,這些克拉克·肯特一般的投資超人日復一日地拯救股市於危難之中,同時還要隱匿自己的超人身份。

我想說的是,我經常盡力說服我的辯論對手接受我的觀點,但事實很清楚,我說服不了他們,他們也說服不了我。當然,對我來說最困難的還是與那些傳統經濟學家辯論有關非理性的問題。一方面,他們對我關於非理性的實驗數據根本不屑一顧;另一方面,他們幾乎把理性當成上帝(如果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還不像上帝,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像)來信奉,兩方面的偏執如出一轍。這一基本觀點由兩位傑出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史蒂文·列維特和約翰·李斯特作了非常簡潔的表述,暗示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充其量只能起到某些補充作用:

行為經濟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證明它在現實世界中的普遍適用性。幾乎在所有的案例中,行為經濟學最有利的實證證據都是在實驗室里得到的。但人們有很多理由懷疑這些來自實驗室的結果經不起真正的市場檢驗……例如,市場的競爭本質鼓勵個人主義行為,並依據此種傾向在參與者中擇優選取。因此與實驗室行為相比,在日常市場運作中,市場力量與經驗相結合使這些行為學特性顯得並不那么重要。

面對這種回應,我經常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麼這么多聰明人竟然堅信一旦面臨金錢方面的重要決策,非理性就會不翼而飛?為什麼他們想當然地斷定製度、競爭,還有市場機制就能使人們免於犯錯誤?如果競爭足以戰勝非理性,它是否也能消除運動場上的騷亂,或者職業運動員的非理性自我毀滅行為?在金錢與競爭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人們就會變得更理性,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理性捍衛者相信我們的大腦里存在不同機制,有的負責小事,有的負責大事,諸如此類,以此類推,還有一個機制專門負責股市嗎?抑或他們就是刻骨銘心地堅信,“無形之手”與市場智慧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證人們採取最理性的行動?

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我無法確定到底哪個模式—傳統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或者什麼其他模式—能最好地描述人類的市場行為,我希望我們能夠設計一整套實驗來把它搞得一清二楚。不幸的是,對股票市場根本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實驗,而人們對市場理性都深信不疑,這一直令我困惑不解。我不明白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在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方針政策。

正當我獨自冥思苦想這些問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

《怪誕行為學》出版不久,2008年年初金融風暴呼嘯而至,金融市場土崩瓦解,就像科幻電影裡面的某個場面。備受崇拜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2008年10月對美國國會說,他感到“震驚”!市場沒有如同預期那樣運行,或者說沒有像預期那樣自動進行自我糾正。他說他犯了一個錯誤,他原以為企業團體為了自身利益—尤其是銀行等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就能順理成章地保護它們自己的股東。

格林斯潘曾經不遺餘力地鼓吹取消管制,堅信應該讓市場力量自行其是。現在,這樣一位人物竟然公開承認他對於市場理性這一信念是錯誤的,這才令人感到震驚。我從來不曾想像這樣的話會出自格林斯潘之口。除了感到自己幸虧是正確的,我還覺得格林斯潘認錯是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就像人們常說的,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儘管如此,付出喪失家園、丟掉工作的可怕代價,才讓我們認識到自己並不像格林斯潘和其他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么理性,這樣的學費過於高昂。我們的教訓是,單純依賴傳統經濟學作為指導原則建立市場和制度,實際上可能很危險。慘痛的事實非常明確地表明,我們所犯的錯誤絕非偶然,是人類行為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糟糕的是,我們這些失誤在市場中可能聚集起來,積重難返,最終引發像火山爆發那樣的可怕局面,而大家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哈佛經濟學家艾爾·羅特—我所認識的最聰明的人物之一—對此概括說:“從理論上說,理論與實踐沒有不同,但是到了實踐中,二者卻有天壤之別。”)

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作證的幾天以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寫道,格林斯潘承認錯誤“意味著會出現一個由行為經濟學家等學者組成的學派,這些嶄露頭角的人能把新穎、精妙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入公共政策領域。為什麼很多人冒著巨大風險卻又渾然不覺?這些人對此種現象的解釋起碼聽來不無道理”。

剎那間,人們似乎開始明白了,對於雞毛蒜皮的小錯誤進行試驗研究,絕不僅僅是為晚會餐桌提供談資趣聞。我的罪惡感消失了,覺得心中輕鬆起來。

對於整個經濟形勢而言,眼下這段時間令人沮喪,對於我們每個人自身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格林斯潘的轉變給行為經濟學,也給希望反思和改正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的人創造了機會。危機帶來機遇,這一悲劇也可能使我們最終接受新的觀念,而且我希望,可以推動我們開始重建觀念。

在部落格與電子郵件充斥的時代,寫書絕對是一種享受,我不斷從讀者那裡得到反饋,使我能夠有機會對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不斷學習、重新考慮、進行反思。我還有幸與讀者進行一些有趣的討論,比如,行為經濟學與金融市場的關聯、金融市場的問題出在哪裡,以及交談過程中隨時提到的有關日常生活中非理性等其他題目。

我在本書的後面(原版《怪誕行為學》的內容之後)添加了對本書某些篇章的一些反思及有關逸事,還有我對當下金融市場形勢的看法—把我們拖進這一泥潭的是什麼?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如何來理解它?我們怎樣做才能走出這一困境?

不過,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先來探討非理性行為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