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

中國戰國時孟子關於人性的思想,指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而固有的基本特徵。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基本信息

性善

正文

中國戰國時孟子關於人性的思想,指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而固有的基本特徵。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具備仁義是人天生的稟賦,但是在人的本性中只是開端、萌芽,即善端,並不等於善的完成。只有少數人能夠保持這種稟賦,所以他強調環境和教育在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年成的好壞,職業的不同,周圍人們的影響,都對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起制約作用。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有無恆產(固定的產業收入)起決定作用。高於一般老百姓的士人,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觀的努力。如果珍惜人性固有的善端,志趣遠大,即使環境惡劣,也不能動搖一個人奮發向上的意志。相反,如果自暴自棄,人性就會喪失,把自己降低到禽獸的水平。孟子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給人民提供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以便進一步誘導他們向善;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套“養心莫善於寡慾”以及盡心—知性—知天的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這種人性論是一種先驗的唯心論。宋代以後,為理學所繼承,成為占統治地位的人性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