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特異性睪丸炎

急性非特異性睪丸炎多發生在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切除術後及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感染經淋巴或輸精管擴散至附睪引起附睪睪丸炎,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等。診斷主要依據臨床上高熱、寒戰、睪丸腫痛、陰囊發紅、水腫等症狀來確診。早期明確診斷,及時予以抗生素,去除病因是保護日後良好功能的重要手段。

基本信息

概述

睪丸炎(orchitis)是睪丸感染後的急性炎性反應。一般繼發於附睪炎,細菌經淋巴或輸精管至附睪,然後擴散到睪丸引起附睪睪丸炎。由於睪丸血運豐富,細菌導致的單純睪丸炎很少見。單純的睪丸炎多由腮腺炎病毒所致,另據報導,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也可導致睪丸炎,但相當罕見。

近年來,引起急性睪丸炎的細菌種類和感染的途徑有了明顯的變化,由淋球菌通過直接感染導致的急性淋菌性睪丸附睪炎明顯增加。而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急性附睪睪丸炎,由於對很多抗生素耐藥,也呈增多的趨勢,因此,治療急性睪丸細菌炎症時,要充分考慮到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早期或典型的症狀被掩蓋,同時由於感染的途徑和致病菌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等因素,重視對病因和感染途徑的了解,並根據病原菌檢測的結果,選擇相應的敏感抗生素顯得非常重要。

流行病學

急性非特異性睪丸炎發病率較低,15歲以上男性多因性交感染,50歲以上男性則多發生於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

發病機制

肉眼見睪丸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大、充血、緊張。切開睪丸時可見小膿腫。鏡下可觀察到多數局灶性壞死,結締組織水腫及分葉核粒細胞浸潤,細精管有炎症、出血、壞死,嚴重者可形成睪丸膿腫及睪丸梗死。

炎臨床表現

1.病史有敗血症、附睪炎病史或套用尿道器械檢查史及外傷史。

2.症狀陰囊內疼痛並向腹股溝放射,伴噁心、嘔吐、發熱、寒戰。

3.體檢陰囊皮膚紅腫,壓痛明顯,睪丸、附睪增大有壓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常伴有睪丸鞘膜積液。

併發症

睪丸炎治癒後,由於纖維化及細精管的損害,可引起睪丸萎縮。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培養可能有細菌生長。

其他輔助檢查

b超檢查:睪丸腫大,內部回聲呈中等細小密集的點狀回聲,分布均勻。

診斷

根據全身感染症狀及患側睪丸紅、腫、熱、痛的體徵,一般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睪丸及精索扭轉任何急性陰囊疼痛、腫脹都應想到睪丸及精索扭轉。睪丸(或精索)扭轉時,睪丸通常會回縮,質地較硬。精索變粗,在睪丸之上難以觸及。在病變早期,可在睪丸前方觸及附睪,但隨腫脹與炎症加重,二者逐漸不易區分。此外,托舉陰囊可使疼痛加劇。彩色都卜勒超聲可提供關於睪丸血流的有價值的信息。必要時手術探查。

2.急性附睪炎早期附睪腫大明顯,易與急性睪丸炎鑑別,但至後期炎症蔓延至睪丸時則二者不易區分。

3.腮腺炎性睪丸炎有流行性腮腺炎病史,但一般無尿道感染的表現。檢查血清中的病毒抗體有助於明確診斷。

4.嵌頓性斜疝也可有陰囊疼痛、腫脹。但斜疝多有陰囊內睪丸上方腫物可以還納的病史,而且嵌頓後可有腸梗阻表現,觸診時腫物與睪丸有一定界限。

治療

主要用藥物治療,臥床休息,托高陰囊,局部可用冷敷或熱敷以減輕症狀,由於抗生素的早期套用,特別靜脈點滴抗生素,化膿性睪丸炎及睪丸膿腫已較少見。同時用中藥如意金黃散香油調勻後,敷於陰囊上,同樣取得良好效果。

急性非特異性睪丸炎實際上多為附睪睪丸炎,故治療與急性附睪炎相同,在藥物控制下,必要時可將附睪切除,繼發的睪丸感染可逐步恢復。因長期尿道內留置導尿管而引起睪丸炎者,應儘早將導尿管除去。

預後

在得到適當的藥物治療後,大部分睪丸炎病人可治癒而不出現併發症。但是有60%以上的睪丸炎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患側睪丸萎縮。據報導有7%~13%的病人出現生精功能受損。不過,單側睪丸炎一般不會導致不育。

後遺症

感染急性睪丸炎後,大多無前驅症狀,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熱、頭痛等症狀,其後則出現一側腮腺腫大或兩側腮腺同時腫大,2-3日內達高峰,面部一側或雙側因腫大而變形,局部疼痛、過敏,開口及咀嚼時疼痛明顯,含食酸性食物脹痛加劇,常可波及鄰近的頷下腺。舌下腺及頸部淋巴結。
腮腺腫大可持續5日左右,以後逐日減退,全部病程約7一12日。白細胞計數有時可稍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時並發睪丸炎,發生率平均為20%。睪丸炎常發生在腮腺炎起病後的4-5天,腫大的腮腺消退時,開始為罩丸疼痛,隨之腫脹伴觸痛。有些患者症狀較輕,但大多數病人有嚴重的全身反應,包括高熱、寒戰、頭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狀可持續3-4天,約10天左右消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