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鏈球菌性皮膚壞死

病因

急性鏈球菌性皮膚壞死是β-溶血性鏈球菌侵襲皮膚組織所致的局部感染。
β-溶血性鏈球菌侵及皮膚,釋放透明質酸酶,使皮膚細胞間質溶解,細菌在皮膚組織內迅速繁殖擴散。皮膚小血管因感染而破壞、紅細胞滲出和小血栓形成,進一步加重皮膚細胞的損傷,致皮膚組織發生水皰、漿液滲出和大片壞死,漿液中含有β-溶血性鏈球菌;皮膚附屬器及分布的感覺神經末梢,也可受累損傷。

臨床表現

畏寒、發熱感染初起患者即感畏寒、發熱脈細速和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狀。紅腫、疼痛或感覺障礙感染局部的皮膚紅腫,化膿灶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局部疼痛。若皮膚內的感覺神經被破壞,也可表現為皮膚感覺障礙。血性分泌物2~4天后皮膚暗紅形成水皰,內含血性漿液和細菌,無惡臭膿液。潰瘍形成病灶部逐漸壞死、乾結,外貌酷似燒傷的焦痂。感染不累及肌肉和骨骼等深部組織。壞死的皮膚在2~3周后脫落,形成潰瘍。皮下組織腫脹因細菌擴散因子的作用,感染在壞死的皮下迅速蔓延致筋膜間壓力迅速增高皮下組織腫脹、疼痛加劇。

檢查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計數升高常>10×109/L。
(2)白細胞分類計數白細胞計數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細胞升高。
2.細菌學鑑定
(1)塗片鏡檢取病灶分泌物塗片,經革蘭氏染色後鏡檢,符合鏈球菌的形態特點。
(2)分泌物培養取病灶分泌物接種於血平板上分別做需氧及厭氧培養有助於鑑別是β-型溶血性鏈球菌或肺炎鏈球菌。
(3)血液細菌培養用硫酸鎂肉湯培養液,呈沉澱生長,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者為β-溶血性鏈球菌。
3.糖類分解試驗
能分解蕈糖者,對明確人類溶血性鏈球菌有意義。
4.菌種鑑定試驗
(1)馬尿酸鈉水解試驗 有色三苯甲酸鐵沉澱生成者,為β-溶血性鏈球菌。
(2)牛乳美藍試驗美藍還原為美白者為糞鏈球菌和乳鏈球菌
5.B型超聲
有助於了解皮下組織侵害範圍,幫助鑑別梭菌性肌壞死。

診斷

根據臨床典型症狀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1.蜂窩織炎
有明確的外傷史,或其他部位的皮膚感染史;感染髮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疏鬆結締組織,較少形成水皰和壞死性焦痂,膿液有惡臭。
2.丹毒
是β溶血性鏈球菌侵及淋巴管網所致的感染,局部皮膚有玫瑰色斑,伴近側的淋巴結腫大,感染局部與正常組織界線較清楚較少化膿。
3.梭菌性肌壞死
有深部組織損傷的病史致病菌為厭氧產氣莢膜桿菌,故腫脹的皮下組織含有大量氣體,膿液有惡臭。

併發症

1.敗血症
β-溶血性鏈球菌具有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和溶血素等多種毒素,吸收入血後可致全身嚴重的中毒症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血管內溶血和腎小管壞死
β-溶血性鏈球菌有兩種溶血素:①SIO,是含-SH基的蛋白質,能溶解紅細胞,破壞白細胞和血小板;②SLS為小分子糖肽,可致腎小管壞死。

治療

1.大劑量抗生素
手術實施前即應給予大劑量、有效抗生素首選青黴素類如青黴素G、氨苄西林;磺胺甲惡唑與甲基苄啶聯合使用,對鏈球菌有良效。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萬古黴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2.切開引流
早期即需手術,將皮膚潛行病變部分及皮下完全切開,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切開筋膜減壓。傷口充分敞開,以大量抗生素溶液沖洗每日更換敷料。有時需多次手術才能將壞死組織徹底清除。皮膚缺損部分待創面清潔後可行植皮術。
3.一般治療
(1)支持治療 臥床休息提高患者身體素質;加強營養,供給易消化、富營養食物;全身症狀明顯者對症治療。
(2)抬高患肢並制動 防止感染的進一步擴散。

預後

因β-溶血性鏈球菌致病性較強,病情發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狀重,若處理不及時死亡率較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